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信息化应用浅析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信息化应用浅析

摘要:为了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技术及应用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包括科研力度不足、专业人才不足、管理体制缺失。提出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应用策略:规范标准,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信息化沟通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开发工程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施工管理的融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促使施工管理不断进步。

关键词:建筑工程;信息化技术;施工管理

信息化技术在不断应用实践过程中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建筑工程管理行业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也逐渐实现了行业转型。工程施工管理是每个建筑工程单位必须重视的问题,不仅关系着施工成本与工程进度,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战略规划。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提高工程管理效率,还能实现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但是,建筑工程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信息化应用问题,需要工程单位继续探索,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技术

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城市基础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筑施工难度也越来越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需要跟随时代进行改革。传统的施工管理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执行工作,各个组成部分往往难以统一,而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施工管理中则能够使施工中的每个环节操作都得到更加系统化的管理,能够使施工管理不同部门联系起来。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已成为必然。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意义

21提高工程管理效率

传统施工管理通常是依靠人工完成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依靠人力调动资源执行管理操作,这不仅增加了沟通与管理流程,在人工沟通过程中也更容易产生矛盾与失误,严重时甚至导致施工进度延误、施工成本大量增加。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施工管理中,通过管理系统处理一部分事务,通过APP进行决策下放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使沟通管理效率大大提升。信息化技术将工程管理工作划分为了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各部分,不仅实现了对施工各个环节的动态化监督管理,也实现了灵活变通却又受完善制度约束的施工管理流程,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施工进行管理,能够不断提升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建筑工程信息化应用程度,实现工程管理效率的提高,进而保证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1]。

22降低工程管理成本

建筑工程中,施工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无论是施工具体操作流程还是施工中的工期与成本控制都在有效的施工管理下进行,才能使建筑工程得以扩大规模,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落实能够使管理成本大大降低,人工的节省、管理流程的简化都使得管理一体化构建变得更加容易,工程管理成本自然就降低了。信息化管理手段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施工前期准备环节,对施工方案设计、材料准备、施工人员、材料购买等方面都进行了更加详细的管理,不仅降低了工作量,也节省了大量管理成本,实现了对现场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准确高效管理,材料控制的针对性大大提高,节省了不必要的材料成本。

3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31科研力度不足

建筑工程信息化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行业是个新概念。信息技术发展势头迅猛,新技术与新理念不断被开发出来。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理念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许多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投入相应的信息化科研成本,一味采用市面上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流程与软件,实际应用中常常出现不适应、效率低等问题。

32专业人才不足

目前,许多施工单位并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得不到切实保障,导致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进度缓慢,收益也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并不愿意在建筑工程中投入大量的财力与精力,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养陷入瓶颈[2]。

33管理体制缺失

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在于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我国目前的工程管理仍然较多地停留在单一的成本与施工进度控制上,而没有针对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与应用制定对应的管理制度,这就导致管理制度没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及时更新,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管理中不能得到充分落实。部分工程建设使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长时间没有进行更新换代,导致技术化水平低,不能实现对项目的实时高效监控与分析管理。具体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阶段存在局限性,没有贯穿建筑工程的整个周期,大多数集中在工程前期,也就是造价、设计、审批等环节,对于后续的施工、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没有全面渗透信息技术。

4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应用策略

41规范标准,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是跨行业的,要想实现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落实,应规范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标准。建筑企业应对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读,结合企业自身发展与工程建设指标,综合确立企业专用标准。例如:对CAD图纸的传输与使用,可以对文件格式与数据存储方式进行规定,实现信息化在细节处的高效应用,降低信息成本。

42构建信息化沟通机制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构建起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沟通机制,使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推动管理的高效高质进行。具体来说,施工项目下属的监管部门、项目部门、监理部门及不同建筑方的业主代表分别作为工程建设主体,各自有一套内在逻辑的同时,也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沟通桥梁,及时与施工单位、建立单位、工程企业对接,使信息化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43利用互联网+技术

建筑项目通常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建筑工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使施工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与施工管理息息相关的部门之间不断加深联系,建立沟通平台。当前5G技术已经大范围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工程管理方式进行了更加彻底的改革,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将施工现场的情况实时发送到管理端,及时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共同对施工现场的情况作出处理,而施工现场也能在更短时间内收到施工设计人员发回的施工方案调整措施,对于工程整体建设效果和工程预算的执行都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工程建设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起的材料采购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将采购的原材料种类、数量、规格、取用情况等实时录入和实时提取,使用电子化的采购系统进行记录与交易,不仅简化了采购流程,也可以实现项目材料信息数据的文档式存储。表1为某建筑工程企业的原材料采购记录表,通过表格的形式将使用的物资供应情况纳入整个材料管理系统中,经过审核管理员审核确认后打印出,用作施工参考。该表格还可以应用在报账与材料问题处理等方面,通过信息化采购系统的应用,工程使用的施工材料得到了统一规划管理,对施工成本控制有显著作用。

44强化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建筑工程中实行的施工管理措施已有一套成熟体系,而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建筑企业与施工单位在实际工程建设上并没有及时转变意识,这成为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管理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一大主要原因。要在建筑工程企业内部提高领导的信息化认识,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根据市场发展动向,认识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与落实,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制定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规划、建设步骤、实施程序。企业可以从培训与宣传等多个角度入手,将信息化管理意识渗透在工程中。组织专研会、讨论会等,在管理层率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渗透与决策确立,在工程实践中逐步深入应用信息化技术,使施工人员逐渐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优势。适当采取激励制度,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负责人主动学习、主动应用,将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更加充分地体现在施工管理中[3]。聘请大量的信息化管理专业人员,直接为工程管理注入专业力量。人才是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与管理体系搭建的基础,是重要的先决条件,工程建设中要对信息化管理人才单独设立一套考核制度,保证信息化管理队伍的技术力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45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

专业人才队伍的打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从内部培养信息化管理的综合型人才,二是从外部聘请引进专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在实际中应结合在一起,共同增强建筑工程的人才力量。应对原有的工程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结合丰富经验,研究施工管理中更有利于落实信息化技术的管理措施。通过与高校建立校企联合的方式,吸纳高校人才,通过招聘选拔的方式从社会上吸纳人才,招聘要充分考察其专业性与工作能力,为建筑工程打造专业的信息化技术团队,实现施工管理的与时俱进,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信息化技术的重要作用,使施工管理得到质的飞跃[4-5]。

46开发工程管理软件

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管理中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人力管理与软件管理相结合。对材料、设备、人力管理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移动终端的便利条件,开发软件程序进行管理,对市面上广泛应用的软件进行改进,提升硬件设备管理的准确性,简化人工清点的程序,降低工作量,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人工管理应与软件管理充分结合,通过简单的指令输入进行建筑工程各类数据的计算与操控,真正做到软件为人服务,实现良性循环,为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保障[6-7]。

5结语

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要想实现建筑工程的良性发展,要在施工管理上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筑企业在适应新技术的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信息化技术与施工管理的融合,打造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强化全体工程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促使施工管理不断进步[8-9]。

作者:刘培超 康乐宁 单位:陕西陕煤澄合矿业有限公司 陕西澄合山阳煤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