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程教育下的多元化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下的多元化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个性多样化以及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文章提出了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协同政府、社会、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培养多元化工程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共享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对该多元化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该模式为推动高校工程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协同培养

工程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工作与交流能力,将工程教育理念融入各类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工程教育理念、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1]。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在逐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探索与完善工程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不论什么样子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包含了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制度和培养过程四个最主要的因素,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正从培养工程科学家转变成培养各类工程师,教学内容也从学科体系向工程体系转变[2]。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尤其强调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然而,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远远不能胜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3]。为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将人才培养过程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协同政府、社会、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构建生产、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共享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对多元化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一、多元化培养方案协同制定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培养方案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别,尤其在对自己四年大学生活的整体规划以及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化差异。另一方面,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全面,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相应的工程技能,还得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等相应知识。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新时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时兼顾用人单位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按“需”培养,从而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打造学生的多元化能力,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多元化需求,帮助学生在就业中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4]。多元化培养方案要体现因“材”施教,按“需”培养的原则,在制定过程中就要广泛听取用人单位,专业老师、学生等多方意见,协同各方力量共同制定。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是培养学生的“最终用户”,“产品”是否合格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在与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过程中,利用校园招聘会等机会,经常性的与用人单位交流,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是培养方案的体验者,要建立学生对培养方案的反馈机制,尤其是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通过对比自己所学知识与所在岗位需求的差距,往往能对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意见。另外,培养方案的制定还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等其他多方面的因素。

二、多元化师资队伍的协同建设

高校教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目前高校教师仍然是从学校到学校为主,即在高校读书毕业后直接应聘教师职务,或是从一个高校任教后转到另一个高校,从一线引进具备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相对困难。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培养培训机制,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难以保障,这导致高校教师队伍工程背景薄弱,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整体水平偏低。在工程教育理念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从企业聘请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政策和保障措施,很多企业不支持自己的员工参与高校的这种兼职行为;二是由于企业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兼职教师的教学内容连贯性难以保证,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高校能够为兼职教师提供的激励措施有限,使得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的动力不足。因此,要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必须依靠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面的力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共同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5]。所谓“请进来”,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多方协同,政策引导,拓展高校教师人才引进渠道。高校教师的选聘不能一味地强调高学历、过多的看重科研成果,要适当的考察应聘人员的工程实践经历,让更多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又有丰富实践技能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另外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联盟、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吸收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来,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有效的激励政策,并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促进兼职教师资源库的优化[6]。所谓“走出去”即是将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教师派出去交流深造,可以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可以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尤其是青年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比如在职称评定中要求相应的工程实践经历等,鼓励教师以柔性的方式,利用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行,锻炼实际工程实践能力。

三、多元化实践基地协同共享

工程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能力的“必由之路”[7]。目前,各高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校园内部,大都由兼职或专职的校内实验老师各在专业实验室或是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偶尔有校外深入企业的实习活动也大都是走马观花,以看为主,根本起不到实践实训的教学目的。校内实践场地设备有限,又与工程实际相差甚远,指导老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因素制约着高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高校之间应加强联系,同时与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通力合作,协同共享,联手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一)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升级自身实践教学平台

一方面,要加大自身的实践教学投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升级实践教学平台。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工程培训,提升指导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甚至邀请企业有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践指导老师。另一方面,整合资源,积极申报各级政府专项平台建设基金,如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在获得专项资金资助的同时,可以将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搭建综合性更强的实践平台。另外,也可采用校企共建等方式,共同建设实验平台,大家资源共享,协同共赢。

(二)校际协同,加强交流,共享实践教学资源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都建设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平台,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建立切实有效的协同共享机制,互通有无。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实践资源的利用率,又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省资源,还能够促进校际之间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三)校企联盟,深化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必须专业对口,拥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实践指导老师,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紧跟科技和行业的发展现状。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校企联盟等多种方式,深化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参观、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奖学金和就业机会等,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等,形成一种协同共赢的机制,双方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四、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协同构建

工程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课程一般包括实验教学、工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科研与创新实践等几部分内容,并通过有效地配合和衔接,构建成一个有梯度、分层次、阶段性实施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一般在校内完成,工程实习一般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活动则校内校外均可实施,因此,为实现工程教育目的,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必须建立专兼结合、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队伍,实现实践实训课程的协同指导。对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校内实训课程,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打造指导教师队伍。实践教学中以专职实践指导老师为主导,学术骨干教师从旁协助,以此提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可以以学术讲座,工程案例分析等方式,聘请企事业单位一线工程人员为学生开拓工程视野。工程实习的指导则以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为主,学校老师辅助教学。这样,校内外指导老师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协同指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逐步培养工程意识[8]。毕业设计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工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场所可以选择在校内或者企业(工作实习单位等),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主要由校内指导老师负责指导,选题密切结合企业实际课题或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工程素养。校内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要穿插安排毕业实习,让学生到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企业实习,聘请实习单位有相应资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老师,向学生讲解所设计产品在工业生产设计、制造、使用等实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或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校外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则应由校内外指导老师联合指导,校外老师指导为主,负责设计的整个过程,校内指导老师则在设计进度、难度等方面给予适当把控。毕业答辩阶段则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述和指导,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五、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阶段,这需要大批工程科技人才,但受传统文化影响,工程技术被视为“雕虫小技”,社会认可度不高,且工程教育仍然存在着学术化倾向严重、盲目拔高、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教育科研机构、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文章针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多元化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特点,提出了一种多元化人才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协同政府、社会、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相互协作,共同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共同打造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有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多元化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为推动高校工程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有丰富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提供了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宝华,张辉.CDIO工程教育理念内化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6,1173(5):61-62.

[2]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在2015年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的专题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

[3]刘敦虎,陶若铭,杨力.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J].软科学,2013,27(9):107-109.

[4]马青,龚雪飞,盖文燕.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问题探究———以宁夏本科院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2):6-8.

[5]姚旭.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6(5):80-82.

[6]包金玲.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3-64.

[7]张敏,王宝凤,沈连山.基于CDIO构建一体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大连大学学报,2012,33(4):93-96.

[8]刘文明,张琳,付双成.CDIO理念下高校一体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6(18):159-160.

作者:陈小洪 刘文明 单位: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