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公共管理下的高校体制改革探究

新公共管理下的高校体制改革探究

[摘要]从我国当前的高校体制中,可以发现高校主体混乱、管理体制陈旧、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能力不足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因此,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需要通过明确高效管理主体、提升教师的自主权、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等措施,推动高校体制的改革,促进高校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高校体制改革;管理主体;管理体制

引言

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在这一阶段有效地推动高校体制的改革,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今后的发展。除此之外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也是会议的精神所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不仅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发展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国民素质的提升,进而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提升,师生之间的比例逐渐失衡,再加上教学设备、教学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最终不仅导致教学效果和理想效果相差甚远,而且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因此当高等教育这些隐性的问题暴露出来之后,高校就必须思考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相对的一种理论,共包含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顾客导向理论、绩效评估理论等多项内容。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在经济学理论的引导下,强调市场和政府的力量应当逐渐进行改变,即不断强化市场的力量和作用,适当减弱政府的作用。在高校中,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围要不断缩小,与此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对高校管理的垄断。其实经济学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非常广泛而且深入,其中还包括预算内容、绩效管理、经营权、人事管理等多方面。私营部门管理理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第二种基础理论,因为传统的行政方式在结果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并不能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但是私营部门的一些管理理论反而可以应用到公共部门的管理当中。总之,从当前私营部门管理中可以发现有很多管理方法可以应用到诸如高校的公共部门中,并且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管理效果。

二、新公共管理与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契合点

(一)新公共管理与高校的性质相契合之所以要在新公共管理的视角下推动高校体制改革,因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的性质相契合。高校的性质属于公共产品,不论是教育还是教育所产生的效益都不是一人独享的。但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高校的性质又不完全属于公共产品,因为高等教育的规模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有能力付费的人也并不一定可以全部得到享受的机会。不过因为高等教育所产生的效用可以让受教育者乃至他的家庭和社会共同享有,所以很多经济学家最终将其认定为准公共产品。由此可见,高校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公共产品范畴的,因此,高校可以在公共管理的理论下进行改革。

(二)新公共管理与高校体制改革目标相契合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要求是对公共部门的运作方式进行改变,进而提升其工作效率。尤其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其中之后,通过激励与约束作用,让公共部门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当前高校的体制改革来看,在政府与高校关系这一问题中,大多数的高校已经获得了办学自主权,高校的重心逐渐转移,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改变。总之,无论重心是哪一个主体,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激发高校的活力和工作能力,最终推动高校的发展。新公共理论的核心内涵也是为了推动公共部门的发展,由此可见,新公共管理与高校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相互契合的。

三、当前我国高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主体混乱,影响工作开展效率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并不应该充当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而是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对公共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控,进而提升公共活动的质量。从当前高校的体制中可以发现,各学院的事务性工作一般由学校进行统一调配,而学院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行者,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各种问题。但是因为高校中各个学院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很多情况下学院的人员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是因为自身权力有限,却没有解决问题的权力,所以只能向上级汇报,再由校级领导进行解决,这样一来学校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受影响。

(二)管理体制陈旧,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反对传统的行政工作体制,强调利用绩效测评等激励性制度来激发教师积极性,进而提升高校运转效率。然而从当前的高校体制中可以发现,在教学方面的管理体系过于繁杂,所以导致很多教师并不清楚自己的教学进度,而且因为过多的行为准则导致教师的自由空间遭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没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教学效果必然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在教师管理制度方面,缺乏对教师进行激励,按照一成不变的大锅饭模式对教师进行管理,最终只能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三)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与社会需求脱轨高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所以高校更应当推进高校体制改革,加速人才培养。然而从我国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中可以发现,不论是人才培养方式还是办学模式都过于传统,“一锅炖”是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下,人才严重缺乏个性化,已无法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实践应用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但高校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轻视实践教学,所以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四)师资队伍能力不足,影响高校发展教师资源是高校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从我国高校教师结构中可以发现,除了一流高校以外,其他的高校都存在教师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且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之间的比例也存在着严重失调的局面。因为很多高校能力有限,无法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导致高校教学科研能力不强。学校内部的教师教学能力有限,但是教学任务过于繁重,所以又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四、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推动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明确高校管理主体,做到职责明确针对当前高校各级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高校应当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积极做出应对,通过明确高校各级管理主体、明确各级主体职责的措施,提升高校的工作效率。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中,要做到灵活变通,更要提升各下级管理部门的职权,减少相应的形式主义。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突出二级学院的主体地位,将事务落到实处,在本学院内部发生事故和问题时,学院级领导应当具有直接进行处理的权利。总之,高校要在改革的过程中改进机关工作的作风,提升工作效率,切实为高校的发展而努力。

(二)优化对教师的管理,提升教师自主权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公共部门的因为工作者应当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所以在高校中,教师的自主权也应当得到相应的扩大,为此,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对教师进行适当的放宽。在高校中,学校可以引进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倡导的激励竞争模式,在适当减少对教师监管的同时,通过激励和竞争的方式不断督促教师进步。与此同时,学校还要为教师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稳定的环境,让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在根本上激发教师的潜力,让教师不断进步。

(三)改善教学环境,为体制改革提供基础保障为了保证学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学习氛围,高校还应当不断改善教学环境,进而为高校体制改革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校园环境。在建设校园环境时,需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物质环境,例如图书馆、教学设施、实验场所、时间场所等硬件设施,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载体;另一方面是精神环境,在建设精神层面的学校氛围时,需要从校训、校风、学风、班风等多方面入手,学校还可以在学校的食堂、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张贴标语、名人事迹等,以此来优化校园环境,为高校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设成长型的教学团队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高校以及教师不断努力。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三观,然后不断为自己树立新的目标,做到言行一致,进而不断督促自己进步。在学校方面,学校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首先,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不断学习最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知识。其次,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去一流高校进行参观,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然后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最终建设一支具备成长能力的教学团队,可以有效推动高校的改革发展。总之,新公共管理理论为高校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推动了高校体制改革,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摄天.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217-219.

[2]申健.基于新公共管理的普通高校管理改革对策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6.

[3]庄娟瑜.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究[J].商,2015(48):294.

[4]张琼.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6(21):186.

作者:冼志机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