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政府高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构建

“政府高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构建

[摘要]党的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构建“政府-高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协同机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协同机制;供给模式

党的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文化领域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其他相关服务。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登哈特夫妇提出以公民和社会为导向的新公共服务理念,强调政府的职责为“掌舵”而非“划桨”,更加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公益性”。200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在我国首次提出,从此相关建设逐步深入,“公共性”特征更加明显。

(二)供给模式

当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间主导”以及“一臂之距”三种模式[1]。不同供给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能够有效克服政府失灵、满足公民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采取的是政府为主体的供给模式。近年有学者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角度提出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供给机制。以此为逻辑出发点,提出“政府-高校-社区”多元供给模式。

(三)协同机制

开放系统、失衡状态、非线性作用、自组织等协同理论的核心观点[2],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环境的支持、未被满足的多元公共文化需求、具有自组织特征的群众文化活动等特征或现状,为协同理论引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了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推演,提出“政府-高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协同机制。

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问题

(一)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现状

1.问卷调研。2014—2017年,笔者对相关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跟踪研究,受文化部委托,对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某示范区创建群众满意度进行调研。调研覆盖该区5个街道、5个村委,回收238份有效问卷,数据采样具一定代表性。在场馆向公众的免费开放率方面,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均达到80%以上,平均开放率为84.23%;在文化设施面积和设备方面,城市社区面积和设备情况优于农村地区,平均够用程度为65.47%;在本地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整体水平方面,城市社区略高于农村地区,平均满意度为一般及以上的占49.86%。可见当前社区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且设施设备充足,但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2.访谈调研。近年对某市经济发展相对靠后的辖区进行调研,从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站建设、资源库建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硬件建设的现状看,政府开展工作力度较大。对该区5个街道进行群众与社区干部走访调研发现,该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认知、参与度不高,效果也一般,表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待提高。总体来说,社区公共文化场馆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充实,文体活动内容有待丰富,服务宣传推广机制有待健全,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农村地区服务手段亟待更新。究其原因,有供给主体自身的问题,有政府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有协同机制不畅的问题,也有服务对象培育的问题。

(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影响

政府作为重要的责任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规划、统筹、协调等重要作用,在资金投入、产品供给、资源分配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扶持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的方向、决策、监督等行为如果发生偏离,都可能导致政府的公共服务偏离[3],具体可表现在政府可能集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文化产品生产、资源分配于一身,侧重于投资建设,而忽视对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开发研究,单一化的供给模式会产生供给不足、不均、供需不匹配以及群众需求表达不足、参与动力不强等问题[4]。近年来各地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有所改进,在供给主体、工作重心和服务方式上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这十分有利于政府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影响。

(三)市场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影响

当前,市场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逐步推开,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在各地都在采用,“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逐渐兴起,这有助于完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PPP模式”也有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能。然而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如信息不对称、公共文化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等特性,也容易引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市场失灵[5]。市场和社会参与的供给模式也存在主体责任模糊、推诿、趋利避责等问题,都可能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构建“政府-高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对策

(一)协同机制的构建

从供给目的、供给主体、供给产品和供给模式四个方面构建协同机制,研究“为什么要供给”“谁来供给”“供给什么”以及“如何供给”。1.利益的协同。政府、高校、社区应是一个社会利益共同体,三者的逻辑出发点相同,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终极目标相同,均为推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同时该问题也是一个多元相关利益问题,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多元利益协调。2.人才的协同。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水平亟须充实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而这类人才的数量、结构很难完全达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应加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一是人才选拔,二是队伍培训。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行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3.产品的协同。萨缪尔森提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特点。随着公共文化外延的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从纯公共物品逐渐趋于公共资源和可收费物品,但应把握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服务除了有形产品供给,还可至演出服务、培训辅导、群文活动策划、文化志愿者派遣等。而服务内容本身也具有相关性,其产品应为政府、高校、社区的共同作用,供给服务和产品本身具有协同性。4.模式的协同。社会科学领域的“共生理论”框架为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支撑和借鉴。基于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环境的支持,未被满足的多元公共文化需求等现实特征,提出协同供给模式,即高校建立“文化艺术资源包”,通过“派遣服务”为社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为其提供保障。这有助于推动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促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化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此外还应建立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长效机制。

(二)政府、高校、社区的主要任务

1.高校:实现“造血”主体,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传统模式忽视高校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作用。2014年以来,文化部在8所艺术职业院校设置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基地。2015年,教育部对高职专业目录做调整,首次将“文化事业管理”调整为“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体现高校的纽带与智库作用。主要任务包括:构建强化专业(群)建设,鼓励文化服务类专业与表演类、设计类、教育类、传播类专业共同建设、资源共享,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文化艺术资源包”,建立艺术人才智库、课程教学资源库,培育文化产品库,通过院校下设、联办或委托的艺术职教集团、培训基地、公司等进行“服务派遣”。服务范围可涉及演出服务、艺术培训辅导、群文活动策划、文化志愿者、实习生派遣、毕业生输送。同时完善配套机制,优化学分体系,提升师生社会服务水平,满足社会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人才供给的需要。2.社区:灵活“采血”手段,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如何提供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成为工作重点。主要任务包括:借鉴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引入驻地高校、专业院团、演出团体等文化资源,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这为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供了思路与借鉴;引入“治理”理念,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6];采取灵活服务手段,通过对高校的紧密依托加强“对话合作”,挖掘优秀文化人才与优质艺术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上乘的艺术辅导、社会演出、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培训文化志愿者等公共文化服务;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与高校形成教师“双向互聘”机制,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履行社会责任。3.政府:顶层设计,为“血液流通”提供保障。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政策,创造宽容社会氛围。在“人才派遣”模式上,有关顶岗实习、毕业生输送等问题涉及劳动保障、教育、文化、财政等多部门,对问题的界定、机制的建立、政策的落实都需不断论证、逐步优化。这方面,浙江地方政府采取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的案例提供了有益启示。为解决基层文化员队伍“不足、不专、不稳”的问题,浙江自2017年面向全省开展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试点。二是协作平台搭建,为公共文化“物联网”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在“互联网+”时代,百姓的文化需求更加多元,产品供给与市民需求信息对称显得尤为重要。各省市“文化云”以大数据精准记录了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百姓“点单”提档升级。重庆市“公共文化物联网平台”的打造,实现了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和精准服务。可将“文化淘宝”概念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将艺术职业教育融入“文化淘宝”模式,从而促使优质艺术资源整合,拓展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产品供给,促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吉平,金栋昌,陈怀平.文化管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0-111.

[2]龚琪淋.基于协同取向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以湖北省咸丰县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2015:14.

[3]贾先文.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失灵及其角色的动态转换[J].理论视野,2011,(5).

[4]兰剑.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困局及其路径重构———“社会化供给与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的一种设想[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瞿奴春.群众主体建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讨———基于广场舞热的启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5-9.

[6]申转萌.“善治”视角下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研究———以河北省邯郸市J社区为例[J].邯郸学院学报,2016,(3):

作者:韦怀 单位: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