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济绩效看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制度

经济绩效看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制度

[摘要]科学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绩效进行分析,阐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变迁带来的启示,认为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发展应当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公共服务平台”低效搭建是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当设立能够满足农村公共事业所需要的公共保障财务制度,设立绩效导向型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关键词]经济绩效;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1引言

公共事业涉及一个国家在生产生活中的多个方面,良好的公共事业管理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绩效主要指的是对资源、经济分配及利用效率评价,立足于经济绩效角度,可以对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评价。

2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绩效分析

2.1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始终为集体管理模式,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供不应求,农民又缺少表现公共产品诉求的空间与渠道,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较为低下。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这些情况最终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缺少应有的农村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支撑,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农业经济的增速极为缓慢。有数据显示,1962—1978年我国的农业产品生产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5%,人均农业产品生产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6%;粮食生产总量年均增长率为4.4%,人均粮食生产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2%。1957—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率为2.5%,平均农业劳动力粮食生产量增幅为6.1%,平均每年递增率为0.9%。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壁纸从1∶8.3增长到1∶17.5,可见农业经济增长的缓慢。

2.2改革开放到农村税费改革

(2000年)前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进行税费改革的试点。税费改革前后,我国农业经济绩效的变动较为显著,因此可以将2000年作为重要时间点进行前后阶段的划分。改革开放到农村初步税费改革这一时期,由于改革开放效果逐步体现,其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下的经济绩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呈现出快速→减缓→加快→下降的形式。相关数据显示,1978—1984年,农业产品生产的增长为52.5%,年增速为7.5%,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较快;1985—1987年,农业产品生产的增长为8.2%,年增速为2.7%,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大大下降;1989—1995年,农业产品生产的增长为33%,年增速为4.7%,这一阶段的农业经济增长缓慢而平稳地上升,相较于上一阶段的农业经济增速有所提升,但依旧无法与第一阶段的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相比;1996—2002年,农业产品生产的增长速度为24.8%,年增长率为3.5%,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2.3税费改革至今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下的经济绩效

税费改革至今,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取消农业税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促使农村公共是因为管理制度调整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中,也存在农村组织机构冗员众多、义务教育水平落后、农村财政债务负担大等问题需要解决,但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更加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其经济增长绩效也愈加可观。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2002年发行6600亿元左右的长期建设国债,但主要投入到工业产业的发展当中,农村投入的比重仅仅占据经济建设投资的28.7%。2003年推动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带来了农业经济增长的拐点,2003年到2005年间,农村经济增长由原本的2.5%上升到5.6%,随后直到2009年,连续六年,我国的农村粮食生产都呈现不断提高的态势。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10616亿斤,相较于1998年的10246亿斤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17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12358.2亿斤,相较于2016年,增长了0.3%。尽管粮食生产增速放缓,但总量有了极大的提升。另外,相关机构统计,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增长率为8.0%左右,到2017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2元,增长8.5%。

3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变迁带来的启示

3.1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发展应当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在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制度发展方面,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如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不适应,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发展进程。公共事业的管理需要以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趋势作为支撑,将效率作为发展基础。公共事业的管理一旦离开效率,将无法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质,是一项无法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例如,在社会发展初期的阶段,当时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相对公平状态就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不相协调,导致那个时期的公共事业管理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公平状态。因此,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需要与生产力水平进行适应,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双重统一化。

3.2“公共服务平台”低效搭建是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针对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来说,搭建一个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效率可以在根本上影响农村的经济绩效。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过程中,应该时刻考虑平台的科学性、先导性以及前瞻性,一个具有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对农村的经济效益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动力支持和智力方面的支持,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公平环境。相对应地,一个低效率平台的搭建则不能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中各方资源保持公平有序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对于公共平台的搭建的效率和层次要求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高,从最初期的“解决公共产品的规模制约”到后期的“解决公共产品的结构制约”中就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公共服务平台的效率逐渐提升,将直接影响着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进而表现出越来越好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

3.3应当设立能够满足农村公共事业所需要的公共保障财务制度

就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而言,如果没有一份健全的政府财政性支出相关保障机制,就有可能让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低下。对此,在制度创新过程中,需要明确公共产品供给可以对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给予保障这一主要目标,让农村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所需经费得到充分满足。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予以构建,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得到加快,农村公共事业是农村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精神的指导下构建公共保障财务制度,在公共事业方面做到城乡融合,努力做到“城乡等值”。除此之外,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融资渠道进行积极拓宽,引导相关企业投资农村公共事业,可以制定减免企业税收、给予企业信贷优惠等福利政策,以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做到进一步完善。

3.4设立绩效导向型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在过去,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均有着投入型特征,投入效率、产出效率均相对较低,而投入决定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得到的绩效。在此条件下,如果想要得到较高的产出,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投入。在不同区域内,绩效差距之所以会出现,其主要原因是投入存在差距,对此,相关地方政府要构建起绩效导向型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关细则,利用制度的引导力和约束力促进我国农村公共事业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4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绩效分析结果,可以得到相关启示,在未来发展中,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发展应当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搭建高效“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能够满足农村公共事业所需要的公共保障财务制度和绩效导向型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寻舸.从经济绩效看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变迁[J].贵州社会科学,2010(6):114-119.

[2]班玛多杰.浅析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6-67.

[3]寇威威.从经济绩效看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变迁[J].经营管理者,2016(14).

作者:张嘉佳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