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校外实践管理制度反思重构

大学生校外实践管理制度反思重构

摘要:笔者通过论述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和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校外实践基地可以是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的管理方式,强化基地建设的组织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构建,保障学生的后勤工作,创新基地的教学实践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构建

为了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他们在校学习的知识及时的转换为生产力,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数量呈现很明显的增长,但是校外实践基地在构建中,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校企合作模式发挥的并不理想,合作方式基本是流于表面,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很好的进行相关的锻炼,达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本文从目前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管理制度进行反思,并重新构建管理制度,希望对校外实践基地管理提供帮助。

一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

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良好的平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应该秉承“培养创新性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人才”,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大学生具有实践的地方,更是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具有创新的意识,与企业进行广泛的联系,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展示,能从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知识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实践基地在运行和管理方面,要充分的进行人员的组织协调,将技术开发和研究项目贯彻在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中,将学校承接的一些横向科研项目在实践基地得到实施,同时教师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手段也可以在实践基地中得到展示,实践基地综合了各专业的特点,注重各专业不同的融合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激励,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作用非常明显,在基地中实行良好的管理制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1]。

二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当前由于高校科研水平不高,很多校外实践基地都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开展,企业经营的理念是效益为主,对于近期不能有效达到的效益情况,他们的关注度就会降低很多,校外实践基地期初带来的效益并不明显,需要将科研项目进行充分的立项,并利用企业的科研平台运行后,在后期才能带来一定的效益,这就导致企业参与度不高。很多企业被动参与到基地的管理中,管理人员水平低,同时身兼企业和基地的双层角色,可想而知,管理能力和精力肯定就不足。

(二)教师参与度同样不高虽然现在高校都在强调“双师型教师”,让教师尽量到企业中进行锻炼,提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但是很多工作都是流于表面,在没有很好的项目支撑下,教师与学生一起来动实践基地,对于实践目标、实践最终要达到的成效理解不够深切,影响了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和学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践基地中更多的变成了学生秩序的管理者,而不是实践的合作方。因此,对于教师在实践基地的定位性不强,没有合理的管理组织框架,造成教师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实践基地的教学质量的提升[2]。

(三)学生重视度不够校外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地方,担负着让学生学到真正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的任务,但是由于高校对学生的实践内容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学生在实践基地中重复单调的工作,更多的是进入了企业中中流水线作业中,达不到实践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不符合培养全面的人才的实践教育目的。同时由于高校在实践中与企业的沟通存在问题,企业结合自己的生产安排,对于实习学生与普通工人制定同样的作业制度,造成学生对实践活动带有很大的抵触性,校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差距太大,没有针对性的实践目的,学生对突入起来的工作感觉到无从下手,也间接导致他们重视度不高,学生对实践内容缺乏足够的兴趣,对实践慢慢的缺乏主动性。

(四)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全面大部分高校在于企业进行实践基地管理中,更注重的是表面上的形式,比如重视挂牌和签约等程序性活动,而对于基地的具体管理事项没有指定专门的制度,基地的管理模式比较传统,对于学生的实践评价机制不全面。由于实践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不强,实习完成之后只需要交一份实践报告就可以完成任务,导致很多学生在实习中滥竽充数,为了应付实习而实践,不是发自内心的学习实践能力,评价机制、评价要素、评价人员不标准,很难培养成技术应用和创新型的人才,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五)校外实践基地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高校之间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孤军奋战,为了国家的政策而建立实践基地,基地中高校与企业管理层的沟通较少,只是在学生实践中进行沟通,在平时并没有很好的互动性,导致双方都很不了解,现代化的自媒体平台发展迅猛,企业和高校之间可以建立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将企业的创新动态和高校最近承接的一些科研项目进行共享,让彼此建立可以互相合作的通道,这样在学生去基地进行创新实践时,才会目标性更强,能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科研项目尽量的在企业实现,为企业发展带来推动力,也能让校外实践基地更好的成为项目转化的孵化地[3]。

三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的重构

(一)以企业为主的管理制度以企业为主并不是将学生的管理权交给企业,而是在高校与企业合作中,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模式为背景,同时兼顾让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发挥,这样的模式让企业的主动参与意识更强烈了,学生在企业的严格制度管理中,懂得了遵守企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对自己严要求,逐渐培养其创新意识。以企业为主,可以是两者签订订单式的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接受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后,在企业进行理论的转化,企业专门成立一个学习班,将学生集中在一块进行集中管理,这样的合作方式一般是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或者股份制企业;此外,企业可以是学生接受定岗实习为目标,让学生跟着企业的流水性进行适当的学习后,首先熟悉企业的大致生产模式,然后让学生进入不同的公司岗位进行实际锻炼,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双方进行意向的合作,在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公司任职。企业也可以将独立的一条生产线交付给高校,让高校在生产线上进行项目的创新工作,实体的正常运转与产品的质量要接受企业的监管,这种管理模式,企业为高校提供设备、场所和技术支持,教师与学生进行理论成果的转换,将企业中没有的一些创新理念带到企业中,有利于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这是企业和高校都喜欢看到的,双方的合作意识也会更加强烈。

(二)强化基地建设的组织管理在企业与高校合作中,组织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以教师和学生为主题的组织体系,让教师主动的参与到基地管理中,让学生看到实践对于自己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也让企业看到高校的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帮助,只有这样对每个个体都有利的体系,才能吸引大家的主动改革发展。因此,高校与企业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管理框架,成立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以高校学院院长和企业高管为管理的实施者,教师和企业车间主任为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学生和工人为管理的效仿者和执行人,同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监督体系,让每个管理者都重视基地的发展和建设,并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将基地建设放在一个与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发挥出基地育人的价值[4]。

(三)基地建设后勤保障大学生和教师进入基地后要保障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秩序,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安心的进行科研实践,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班会教育,让他们从每天的繁忙工作中得到教师的关怀,基地也要做好学生的日常饮食和休息安排,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与企业的工人一块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力。校外实践基地不能脱离常规的课堂教育,在实践一段时间后,要进行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知识框架变得更宽泛,这样会更有利于他们的实践活动,同时企业也要给学生安排自习室,准备丰富多彩的图书和网络资源,让他们有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5]。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主要是企业和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学生得到有效实践锻炼的机会少,基地的评价管理模式传统等,对于这些问题,实践基地在管理中,可以秉承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辅导的管理模式,强化基地建设的组织管理,保障学生的后勤工作,同时要从多方面评价学生,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能力得到综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程琳,范先国,曾小林,等.校企政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工程实习基地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07):228-231+236.

[2]严红,张源.大学生校外实习教学基地服务效能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5):228-231.

[3]金莉英.校企深度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探讨[J].才智,2019(02):174.

[4]于大钊.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法制博览,2017(10):71-72.

[5]周华.高校管理制度的伦理缺失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3(26):242-243+245.

作者:周虹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