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革新

小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革新

目前,在校的“90后”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独立思考意识较强,但部分学生对大学里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成见或偏见,即认为这些理论离现实太远,解决不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他们盲目推崇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心存怀疑和困惑,把西方政治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看作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主张用它们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北京理工大学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做的一项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所占比例分别为38.8%和36.5%,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只占15.2%和9.5%。[1]由于对理论学习的偏见影响了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无论教师怎样努力,总有部分学生游离于课程之外,部分学生迫于学分的压力不得不来上课,但认真听课的比例不高。目前,各高校都加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通过教学督导员随堂听课和学生打分等措施来规范教学,并与教师的评奖、职评称晋级等挂钩。在这一制度安排下,部分教师为赢得学生的好感,只好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大做文章,以授课形式的多样化、生动化来吸引学生,甚至放松必要的课堂管理,以提高学生的认可率,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理论弱化的倾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弱化倾向的危害

1.对教师的危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职业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推进理论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弱化倾向给教师带来以下危害。

(1)会削减教师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力度,影响教师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部分学生对课程学习普遍不够重视,为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和听课率,教师需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于教学案例的收集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上,对课程本身理论内容的研究则明显不够,只是做一般性讲解。长此以往,无疑会影响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2)出现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分离的现象。从各高校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大班上课,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而且有关方面的研究课题又偏少,一些教师为评职称晋级,只好另谋它路,所搞科研与教学大多没有太多关联,出现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现象。近几年,虽然中央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别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课题。各高校为了加强自身的科研实力,也都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成果奖励政策。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一些教师由于之前科研基础薄弱,短期内想要实现这方面的跨越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2.对学生的危害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弱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影响到他们理想信念的确立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选择什么样的理论作为自己的人生向导,对大学生成才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在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初衷,即要把青年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青年时期,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也是最不稳定的时期,他们主张思想自由,喜欢标新立异,但又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当前,众多社会思潮涌动,如果我们的大学生被一些错误的理论思潮所吸引、所迷惑,形成了错误的人生导向,那将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失败和悲剧。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弱化会导致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幼稚化,有违科学精神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幼稚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阶段,不能做深入、理性地思考。二是缺乏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爱钻牛角尖,爱走极端,这是有违科学精神和时代进步的要求的。理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理论的过程,它还是一个科学精神的培育和锻造过程。大学生要承担起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必须克服理论思维的幼稚化,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只有培育起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并逐步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他们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少犯错误、多出成绩。党中央制定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在各种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基础和前提,没有理论方面的创新,思想和观念还局限于旧的思维框架内,就不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创新,而理论的创新又必须以理论的学习和把握为前提,需要正确的理论方法的指导。如果大学生在学期间忽视了理论学习,缺乏求知进取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就很难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弱化还会影响大学生人格品质和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懈怠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不愿吃苦,热衷于玩乐的一种不良学习风气。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在考试结束后给教师打电话、发短信恳求照顾加分,以求不劳而获,这种投机心理对大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理论学习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并付出艰苦努力的劳动过程,是人格品质和意志力的培养、锻炼过程。

走出教学理论弱化的误区,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

我们强调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承担着向大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这种引导作用,教师自身素质必须先要过得硬才行。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典,不能很好地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不可能讲清楚理论的来龙去脉,用理论自身的力量说服人、打动人,让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如果教师本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自然也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引导。自2005年以来,和教育部每年举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理论研讨班,以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每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自觉地将理论学习日常化,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努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理论思维和实践精神。[2]

2.进一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将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入脑、入心的具体路径。在抛弃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灵活的问题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新教法的同时,应必须特别注意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生活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剖析现象的过程中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将学生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某类事件的关注上,简单地发些议论了事。同时还应明确,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但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不能仅仅停留在通过恰当的形式,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一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认同这一理论,并激发起对理论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评教与评学相结合

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教学督导员听课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和学生评教打分制度等。制度设置得当,会有效地保护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果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则会影响工作效率。从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的角度来讲,还应增加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环节。因为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单一方面的评教不足以全面反映教与学的情况。增加教师的评学环节,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纳入考评体系,使教与学互相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才能真正发挥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引导作用。(本文作者:齐爱兰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