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高师和声高效课堂构建

谈高师和声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和声课程是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理论课程。在调性音乐的范畴内,和声学的若干规程将多种音乐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为搭建多声思维的音乐活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保障。本文从确立目标导向、优化课程内容、明确教学原则、更新教学理念四个方面,分析高师和声高效课堂的构建途径,以期让课堂的效力延伸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中去。

关键词:和声;高效课堂;构建

和声课程是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理论课程。在调性音乐的范畴内,和声学的若干规程将多种音乐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为搭建多声思维的音乐活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保障。在高师和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会因理论枯燥而产生厌学心理,课程内容过于繁琐,教学过程与评价流于形式,等等。当下,如何在课堂中解决此类问题成为和声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探讨优化教学的路径,让教学的有效性落地。

一、确立目标导向

和声课程在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价值,一方面是掌握音乐技术理论的核心,一方面是具备分解与整合音乐要素的技能。和声课程的定位,不能止于理论层面,而应视其为理论与实践兼具的综合性课程。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这些技术理论,对于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和声的应用频次在其中较高,它不仅体现在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如视唱练耳课里的和声听觉训练、即兴伴奏课里的织体编配弹奏、曲式课里的和弦分析标注、歌曲作法课里的多声部写作等,通过和声课的学习,学生还能从中了解“音乐大厦”的基本构成,就好比平面的图画变得立体,黑白的颜色变得五彩斑斓。在分析作品和声功能的过程中,横向的旋律、纵向的和声,以及纵横结合中的和声序进与复调织体形成的多声的乐句、乐段,都为学生具备分解与整合音乐要素的技能提供了训练的平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专业音乐院校不同,在课程内容精深程度的要求上,不及专业音乐院校,但在广度和维度上,却又要求更加体现出课程本身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贯通,以及课程所体现出的文化属性等特质。和声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自身的特点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音乐技术理论与操作实践之间的贯通问题,引导学生具备处理音乐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美、传递美的驱动力。在现实中,和声课程的教学结果,往往“纸上谈兵”,学生困惑于各种法则、规矩,导致课程结业时还未建立起相关的听觉概念和操作意识,影响日后的学习与职业的发展。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音乐学科若干课程之间应是紧密关联的,这种关联性要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中。和声课程与视唱练耳、即兴伴奏、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等课程的联系尤为密切,只有多种能力联结,才能生成良好的音乐专业学习的语境和相应的音乐素养。从个体的终身发展来看,课程目标的确立要赋予课程本身“从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建构”的使命,学生要能够通过和声思维的建立,具有多声思维的认知能力,并在日后的职业发展中具备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的能力。在明确目标导向的过程中,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建构分属两个不同的层级,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主动形成系统的过程,不光是知识与技能的举一反三,还有思维能力的迁移与重构。高师和声高效课堂的构建,课程目标的导向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在课程意识上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

二、优化课程内容

为了实现和声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密切关联,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应精炼,一方面应秉持优选的原则,既要突出核心内容,避免庞杂,又要兼顾“基础”与“拓展”的双重任务。所谓“基础”,是指教材中的核心内容,如正三和弦的连接,六和弦、四六和弦的使用,下属功能组、属功能组、重属和弦的运用,离调、转调的判断等。所谓“拓展”,是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之外的实际作品,进行识别与分析。例如,在实际作品中,结合音响,判断辅助音、经过音、先现音、延留音、模进等知识点。这一方面使得各种和声法则得到实践性操练,一方面加强了读谱能力,促进和声思维的形成。“和声思维的形成不是单向度的对象化过程,而是听者在纵向和弦的横向序进中,针对音响形态的分解与整合生成的多向度的听觉心理的解构与建构。”[1]听觉始终参与各种与音响形态有关的音乐活动,和声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各种功能连接的法则,而是基于这些法则诉诸于听觉的经验与秩序,并最终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兼顾“基础”与“拓展”双重任务的教学内容,很自然地会与视唱练耳、音乐赏析等课程联结起来,并形成良好的互动。“音乐聆听是多维的思维和认识形式”[2],脱离“听”内容的教学,会阻隔个体对音乐形态的直观把握,以及和声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直接联系,从而导致课堂单调,教学效果不佳,与课程目标相悖。和声思维的建立是通向多声听觉思维的必由之路。吴式锴老师在专著《和声艺术发展史》中,沿着“多声萌芽时期的原始形态-多声音乐的初步演进与三和弦的形成-多声音乐的复调化发展-调式理论的初步建立-和声思维的形成与逐步成熟……”[3]这样的脉络对和声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多声思维从萌芽伊始,到大小调和声规范的完全确立与和声功能的扩充,再到和声的模糊趋势,见证了从古希腊到现代几个重要音乐史分期的更迭。在不同的时期,和声会呈现何种艺术风格,具备何种特点,诉诸于听觉时,多声思维又应如何建构……这一充分体现课程文化属性的问题,也应在课堂的构成中作为必不可少的课程内容适时拓展,将实际作品和音响结合,将读谱与多声听觉结合,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共构良好的和声思维品质。

三、明确教学原则

李重光老师在《基本乐理教学法》一书中,提出了十个原则:“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并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统一的原则;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4]笔者认为,这十个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和声课程。首先,高师音乐教育领域的和声教学,其课程目标的确立,一定是高于课程本身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具有综合素质的未来的音乐教育专门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立足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并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出课程自身的高度。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统一的原则,都是上好每堂和声课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应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进程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学情实际调控好教学进度,及时查漏补缺,让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统一,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做到高效。再次,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量力性、巩固性原则,这都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保障。讲授、问答、例证、讨论等方式应有效穿插,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既要有拓展,又要夯实基础,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例如,有的学生乐理基础差,调式调性的识别不熟练,调式音级和调式中的和弦判断较慢,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及时巩固,量力而行,如果教师不顾学生“底子薄”的状况盲目教学,那么,这样的课堂就属于应付差事,是不合格的。和声教学的原则,一定要紧扣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第一,要巩固基础,在学习四部和声构成法则之前,彻底解决关于调、音级、和弦、功能等基础问题;第二,要遵守规矩,在训练四部连接的初期阶段,严格执行和弦序进中的基本问题;第三,要加强判断,当调式外音介入时,迅速判断变音的属性;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配套建立听觉概念,只有课程成为推动个人专业素养持续发展的来源,课堂的长效性才能体现出来。

四、更新教学理念

高师的和声课堂,是学生多声音乐思维能力发展的实训基地之一,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课堂意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方式,在确立目标导向、优化课程内容、明确教学原则的基础之上,更新教学理念,让教学对学生可见,让学习对教师可见。成长型思维教学对差异化、回应式课堂十分重要,“因材施教是一种回应式教学,即教师回应学生需求的方式,这样每个学生在合适的水平都能接受挑战。”[5]在设计教学之前了解学生,进行预评估,在课堂上复习与观察,进行形成性评估,在单元学习之后进行总结性评估,整个教学过程都紧密围绕“课堂”教学来开展,为学生营造成长型思维模式生成的语境。教学内容应在遵循一定的课程逻辑前提下,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课程紧凑”的教学策略,该加速时加速,该加餐时加餐。当基本问题和规则掌握后,可以协助学生加速进入更高水平的学习,同时,拓展内容,为学生指引更深层次和更广宽度的学习空间,让课堂的效能延伸。成长型思维教学理念,主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从资料搜集到课堂实施,借助学习平台,“变个体性学习为合作性学习,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消极的,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封闭的,彼此缺乏交往和互动。”[6]而合作学习的形式恰恰能打破这样的局面,它可以是小组合作(对学、组学),也可以是全班合作(群学),从而形成生生互动的课堂局面。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从学科的角度、知识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等多维视角,让“能动学习”推动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建构,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整体性发展。其实,对和声语汇的理解,对和声思维的掌握,对和声风格的运用,这些都不仅仅是和声课堂能够“教”给学生的。只有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主动探索,通过大量作品的听赏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方式,让教学内容围绕不同主题分块、分层,让教学模式突破单一的灌输,形成有效的交往和互动,和声课堂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关注和声语言的结构、色彩、运用、风格和内在联系,不仅仅提高和声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影响其音乐逻辑性、结构性、色彩性和风格性思维的形成。”

[7]高师和声高效课堂的构建,正是基于这个目标,通过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理念更新,推动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建立,让课堂的效力延伸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声.高师和声课程教学模式创设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07):194.

[2][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等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96.

[3]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1-27.

[4]李重光.基本乐理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0-17.

[5][美]玛丽•凯•里琪著,林文静译.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让教学对学生可见,让学习对教师可见[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42-43.

[6]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58.

[7]赵媛媛.“翻转课堂”在和声共同课中的实践与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1):149.

作者:张声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