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贵州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问题

谈贵州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问题

摘要:近些年,贵州省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业强省战略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再加之大数据和绿色发展的引入,贵州省经济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贵州省素有“西南煤海”美誉,能源消费问题也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对贵州省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对贵州省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降低碳排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贵州省

一、引言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业强省战略等政策的向西部倾斜,西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不同的领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贵州的工业发展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也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层面的重视。2017年上半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66.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工业经济20个月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继续保持“三高”的强劲发展势头。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贵州省工业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家对贵州省的发展尤为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在贵州得以切实贯彻,绿色发展逐步深入人心,但是贵州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依然面临巨大压力。贵州省素有“西南煤海”的美誉,是典型的“富煤贫油”大省,煤炭资源储量达497.28亿吨,煤炭种类齐全,为“西电东送”工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在煤炭开采和煤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能源消耗量大、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使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文利用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角度出发,对贵州工业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二、工业发展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

1.工业发展现状。根据《贵州统计年鉴》数据,可以得出2006-2015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重工业、轻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动态变化。贵州省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一直保持着持续上升的态势,2010年以前增长缓慢,并且2010年还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以后以较大的增速快速的上涨,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百分比较大,但2010年以后逐渐有所变化。究其原因,一是尽管受2008年的雪凝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贵州工业增加值在2008年并没有下降,反而呈现上升的态势,并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8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51亿元,同比增长10.1%。二是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贵州省能否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攻坚之年,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贵州把工业节能作为“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的关键所在,对工业进行了调整,降低工业增加值能耗。这也是2010年工业增加值有所下滑的原因所在。“十二五”时期,贵州提出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在其推动下,全省工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2.工业能源消费现状分析。2.1工业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现状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是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转折点,2006-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态势,从4046万t标准煤上升到5896万t标准煤,6年时间上升了45.7%。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为5078万t标准煤,比2011年少了818万t标准煤,减少了13.9%。2012年之后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缓慢上升,但较慢于2006-2011年的增速,这跟贵州推行节能减排、低碳循环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另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动趋势一致,2011年是其变化转折点,受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很大。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与其在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比变化也有密切关系。从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显示,可以看出,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量的变化大致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2006-2015年的10年间,2011年工业能源消费量占比最大、高达74.65%,占全省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2012年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低于2011年之前的消费总量,这与国家政策及政府重视休戚相关,诸如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炭的使用量、加大对煤炭开采的科研投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业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2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现状分析。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资料,可以得出贵州省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具体情况。从数据分析当中,可以得知:贵州省工业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就是采矿业。2006年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519.09万t,2015年为10334.53万t,增长了近34.44%,其中:2006-2011年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较快,2011年达到11644.14万t,增长了54.86%。这种增长速度与这一时期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关,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分别增加了81.2%、19.2%、47.3%。2011-2015年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虽有所下降,但相比2006年还是呈现上涨的趋势。另外,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工业碳排放量的比重也比较大。相较于2006年,2015年采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6年增长了近10%,但2006-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波动起伏。2006年为1423.45万t,2007-2008年下降了近17%的比重,2008-2010年上升的速度比较快,但2011年又开始下降但相对于2009年又偏高,到2012年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高峰,2012-2014年大幅下降,2015二氧化碳排放量又稍有上升。采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与该时期煤炭和黑色金属开采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其开采量的增大对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加之贵州省能源开采技术的限制,煤炭的利用效率不高,消耗量大,由此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存在的问题

1.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大。从2006-2015年贵州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省总的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比较大,2006-2015年其比重从2006年的65.55%下降到2015年的53.97%,工业能源消费高也在一个侧面说明了贵州省为贯彻推行工业强省战略下了很大的功夫。采矿业中的煤炭开采以及制造业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行业的能源碳排放量占比依旧很高,并且有继续上涨的趋势。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中的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比比较且增幅比较慢。贵州省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中重工业的增加值均高于轻工业的增加值,10年之间重工业增加值的变化均占工业规模以上行业增加值的61%-70%之间,而轻工业只占其中的大约百分之三四十之间。虽然,2006-2015年工业能源消费量和工业中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都有下降的趋势,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下降的比例与发达城市相比,依然很高,这种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贵州推行低碳节能的绿色发展之路极为不利,所以贵州省的工业结构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2.工业能源的资源利用率低,消费总量比较大。工业能源消费量从2006年的4046万t标准煤上升到2015年的5369万t标准煤,增长了近33%的量。2006-2015年对贵州省而言,经历了“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的变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对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得工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费总量也剧增,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规模比较小,高科技水平也比较低,由此而带来的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利用。3.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的比重大,结构不合理。从贵州省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我们可以看出采矿业中煤炭的消费量比重比较大,在2012年高达到96.5%,其中最低也高达84.4%,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比较小,但是有小幅的增长,这说明贵州省在节能减排方面也作了努力,只是效应比较小。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对于低碳节能的发展方式而言有害而无益。4.工业能源二氧碳排放量大。工业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6年的9953万t到2015年的13208万t,增长了3255万t,将近32.7%的比重。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贵州省的环境保护问题存在很大威胁。

四、减少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对策措施

从贵州省2006-2015年的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量以及各行业的碳排放来看,降低贵州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调整工业结构。贵州省的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和工业规模以上行业的碳排放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是现如今的工业结构仍旧不合理。诸如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炭,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以及非金属矿物等行业不仅加快工业能源的消费总量,而且给贵州省的环境带来威胁。2.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对科学技术的投资。相对于其他发达城市,贵州省的经济规模小、科技水平较低,对资源的利用达不到最优。提高科技水平是首选,同时还要借鉴发达城市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立足本省实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3.增加对清洁能源的勘探和研发的投资,调整能源消费的结构。贵州省是典型的煤炭储量大省,煤炭种类齐全、质量优良,利用煤炭资源进行“西电东送”、“煤变油”工程;同时,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利用,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减少对高耗能黑色金属矿、化石燃料、焦油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工业经济20个月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作者:雷玉侠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