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教协同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策略

医教协同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策略

摘要:立足于医教协同背景,提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才培养理念应从医教协同发展总体观出发,搭建基础与临床并重,有效融合的医学高等教育平台,形成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本文首先对医教协同的概念进行解析,指出医教协同重在“医教”,贵在“协同”;其次阐释医教协同的重要性,医教协同不仅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时代需求,更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最后根据学校多年探索,提出建立医教协同专家智库,构建医教协同校内教师与医院教师沟通平台,建设医教协同师资队伍,以及架构医教协同教学基地等医教协同背景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医教协同;医学人才;培养策略

20世纪上半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率先开始实施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分段教学,探索了床边教学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新方案,构建了现代医学教育新模式[1]。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提出在美国和加拿大全面推广该模式,但同时也提出了忧虑,即该医学教育模式可能导致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的脱节,给医学人才培养带来隐患。为消除这种隐患,各国教育工作者陆续提出了新方案,例如整合课的构建、PBL等教学新理念的提出以及医学学术中心(健康学术中心)的搭建等。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框架借鉴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教育模式,仍然沿袭着分段教学的医学培养模式。从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医学人才培养需要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紧跟时展步伐,着眼世界医疗卫生发展需求。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才培养理念应从医教协同发展总体观出发,搭建基础与临床并重,有效融合的医学高等教育平台,形成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1医教协同概念解析

医教协同重在“医教”,贵在“协同”,是指高等医学院校与其附属医院、政府机构、行业领域和学习者等多方共同参与教学模式制订、教学平台搭建、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等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合作育人模式[2]。医教协同模式的建立,是教育系统与其附属医疗卫生系统彼此依存、互惠共赢、持续向前的必然选择。

2医教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2.1医学教育改革的时代需求

国务院于2016年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于2017年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3],这一系列举措预示“健康中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医学人才。而目前医疗市场医学卫生人才供给不足,医学生却又存在失业、未从事医疗工作以及未发挥全部技能的不充分就业现象。这种不平衡现象,需要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即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共同努力去调整[4]。

2.2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医学教育以教育宗旨为内驱动力,而以医疗卫生需求为外驱动力,对医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构建和调整。医学教育的主体由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共同承担,也可以说是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两大重要系统共同肩负培养医生的重任。高等医学院校负责3年的基础医学教育,附属医院负责2年的临床医学教育以及毕业后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高等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共同承担着保障国民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职责,携手共创,共同探索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协作促进,共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路径;互惠互利,共同促进双方可持续发展。因此医教协同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医学改革的必然选择[5-6]。

3医教协同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为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为完成高等医学教育的崇高使命,为“健康中国”宏伟蓝图的展开,基于多年来课题组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关于校院协同育才,优化专业结构,发挥学科优势,培养“高精尖”医学生的目标,课题组对于医学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如下。

3.1建立医教协同专家智库

着重加强医学教育综合管理、统筹规划和诸方协调,吸纳各方资源成立医教协同专家智库。该智库将会囊括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和学术机构等多个层面的人才积极投入医教协同的医学教育中。该智库关注的重点:医疗市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情况,各级医疗机构对医学人才技能的要求;根据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借鉴各国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评估各专业学生对各种教学方案的接受度与适应度,筛选出最佳方案,因材施教,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督导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教务系统明确医疗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医教协同计划方案,将任务分配到个人;每学年定期评估医教协同落实效果,总结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与纰漏。

3.2搭建医教协同校内教师与医院教师沟通平台

鉴于校内教师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但缺少临床诊断经验,而医院教师临床诊断经验丰富,基础知识却稍薄弱的特点,由医教协同专项组负责搭建一个“基础与临床”沟通平台;由于校内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娴熟,而医院教师缺乏这方面的信息源,由医教协同课题组负责搭建一个“教学经验”沟通平台;鉴于校内教师深谙科研方法,而医院教师熟知医疗过程中的迫切需求,因此由医教协同课题组负责搭建一个“科研信息”沟通平台,促进双方可持续发展。

3.3建设医教协同师资队伍

医教协同专项组致力于打造一个能胜任医教协同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该师资队伍培养对象既包括校内教师,又包括医院教师。医教协同师资队伍建设,应把人文素质教育贯彻始终,明确“大医精诚,大学至善”的人才培养信念,该教师团队能将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有效融合,注重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学精神、高洁的医者品质、超凡的职业素养。该师资队伍将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更关注学生个人身心素质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批判思维,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勇于分析问题的能力。该师资队伍建设更注重师资队伍本身素质的提升,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创新性的科研思维能力,还要有敏锐的临床诊疗洞察力,这样才能达到医教协同教学要求。

3.4架构医教协同教学基地

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和医院教学力量,建设一个能够培养出“高精尖”医学生的医学教学基地,这个教学基地将会融合高校内基础教学与附属医院教学优势,借助实习医院教学优势,竭尽全力打造一个注重医学基础,强化医学实践,能够整合多方有益资源,充满活力的,真正实现医教协同的教学基地。2014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明确指出了未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有效途径的选择将是医教协同,构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健康中国”宏伟计划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的目标,满足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需要建立具有显著优势的医教协同培养体系,需要构建具有卓有成效的医教协同工作机制。该院医教协同专项组多年来一直依托医学基础教学经验、临床基地实践经验,以“高精尖”医学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从思想意识统一、组织机构的建立、教学环境的保障、教学质量提升等多个方面筹建,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医教协同培养体制,但尚存不足与缺憾,在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中,专项组会继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瑞林.医教协同理念下医学院校校院协同策略思考[J].高教管理,2018(12):75-78.

[2]任文杰,郭兆红.医教协同下高等医学教育供给侧改革:动力、困境及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287):148-151.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EB/OL].(2017-07-11)[2017-07-17].

[5]孙宝志.世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100年后的新呐喊[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1-5.

[6]许冬武,陈迎红.医教协同理念下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87-91.

作者:顾长虹 弓箭 云长海 白艳静 刘春苗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