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林风眠绘画风格的革新

林风眠绘画风格的革新

本文作者:万勇 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以来,每一次的文化变革都会对中国画提出非难。革新中国画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林正是在这种变革时期前往德、法留学学习西方艺术的。但他的初衷并非为了革新中国画,只是想“到法国后多学些中国所没有的东西。”完全沉湎于西方自然主义的模式中,后遵照杨西斯院长的教导,林在东方博物馆学习东方艺术。林风眠在深入研究许多中国的雕塑、绘画、陶瓷工艺品的同时也开始喜欢上了印象派以及现代派艺术家的作品。对东西方艺术的广泛涉猎,为他以后实现调和中西艺术、革新中国画的想法提供了可能。回国后,他进行了长期而辛劳的实践,不懈的探索,最终形成了使其笔下的自然既富有中国文人画的诗韵,又有西方现代形式感的独特风格。

林风眠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首先源于他吸收了西方艺术对自然的理解。西方人对待自然采取的是一种征服与索取,这决定了他们注重对科学的研究。艺术上则表现为注重摹仿自然,用科学去研究和了解自然。林认为“中国绘画中的风景画……只倾向于时间变化的某一部分……只限于风雨雪雾和春夏秋冬,自然界显而易见的描写。”林正是认识了中国绘画的局限,所以提出“绘画上单纯化的描写应自然为基础。”而且提出了“绘画上基本的训练,应采取自然界的对象,绳以科学的方法,使物象正确地重现,以为创造之基础。”这些主张体现在林的绘画上是多方面的:

1、革新了中国画的题材

中国传统绘画分山水、花鸟、人物三科。传统的山水画多以山、水为主体,其间画有树林、庭台、古寺及高人隐士以表达纵情山水的“林泉高致”,但林似乎从不作此类题材(时间以1923年林的画风开始成熟为限),多是撷取自然之中的某一景为主要描绘对象,这是由于林吸收了西方艺术注重刻画具体的自然景物的观念的原故,所以使人们感到林以风景画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例如作品《农舍》(1953年作)一反传统山水将房子作为点缀名山大川的衬景而将农舍置于近处树林之间成为主体,而山则作为背景予以淡化。传统花鸟画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在林的画中极少见到。这是林以静物画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花鸟画的一种体现。在人物画中,林往往也是把人放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来加以表现。

2、革新了中国画的语言

传统中国画由于深受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影响,对色彩的应用仅限于“随类赋彩”,画面往往以黑白为主,因此中国画的色彩缺乏更多的变化。所以林在这方面大胆变革,把西方印象派的色彩成果予以运用,打破了传统中画画以墨为主体的格局,使作品的色彩五彩斑斓,丰富细腻。

3、革新了中国画的形式感

西方古典绘画解决了明暗调子的真实,印象派解决了瞬间自然色彩的真实,后印象派的三位大师描绘的是一种表现自我的自然的真实,其后由此而派生出多种现代艺术流派,如以塞尚为源头的立体主义,以凡高为源头的表现主义,以高更为源头的原始主义。林对这些流派并不予以排斥,而是大胆借鉴,而所画的仕女有着细长的眼睛、修长的脖子、拉长的鼻子,这无疑吸收了莫迪里阿尼的造型因素。戏曲人物造型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人物造型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对于画面形式的不懈探索是因为林认为“艺术应适应情绪流动的性质,寻求一种相当的形式”,而西方现代艺术对此所作的努力,恰好为林风眠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良机。

林风眠的中国画是一种独树一帜的全新艺术,还在于他对中国传统艺术有选择地继承,那就是继承了传统绘画对诗意和气韵生动的追求。林深刻地领会了南齐谢赫关于“传移模写、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应物象形、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的“六法论”和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理论。谢赫的前五法俱是手段,唯有“气韵生动”才是目的。传统的中国画走的都是以做好前五法而求达到第六法“气韵生动”的道路,但林却走出了从另外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前五法,最终达到“气韵生动”的道路。“气韵生动”与“画有诗意”本身的内涵并无本质的不同,只是不同时代的语言表述不一样。林正是牢牢地把握了中国画这条最根本的命脉才使得画面诗意盎然,焕发出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画家诗意的传达没有因为题材的不同而受到限制。如前所提到的《农舍》就有着非常浓的诗味,五、六棵树便让感受到了一片葱郁的树林,数步即可踏入的小院显得异常宁静,农舍里虽然没有主人却似乎随时欢迎你的到来,屋后的水塘更增强了这种气氛,远处的山显得幽深而神秘,你在传统山水画里拥有的虚空与淡泊,宁静与致远在这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同样能找到。在风景画里能流出与山水画同样的山水田园诗,便是林风眠的绘画艺术的妙处。

作于1981年的《静物》一画中,选择了窗前的两盆仙人球和一盆向日葵、一盘水果作为描绘对象,温暖的向日葵花瓣与滋润而又清凉的葵叶形成了和谐的对比,富有变化的黄绿色的芒果在轻轻地跳动,浓重的墨黑色的墙和衬布增加了室内的宁静,而左上角的一盆淡绿色的仙人球正和窗外灿烂的阳光窃窃私语。古人要到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中才寻得到的那份闲情逸致在这房间内屈指可数的静物中就可轻松获得。这是无声的画,更是无声的诗。

在名为《莲花》的仕女画中,林将一手捧白莲花的红衣女子置于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圆形窗前,在刻画人物的服饰上我们找不到传统人物画的墨线,人物的造型是一种莫迪里阿尼式的几何化,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东方少女特有的那种文静、羞涩而又内向的气质,这不正是充分地体现了“气韵生动”吗?

纵观林风眠的艺术,他对革新中国画有着明确的思想轨迹,那就吸收西方艺术的营养来发扬中国绘画所追求的诗意。对西方艺术中的油画色彩,绘画题材,多样的形式感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态度,对传统的中国画进行大胆革新。而对中国绘画的审美情趣——对诗意的追求则加以继承,这是对传统中国画采取了一种换血而不换灵魂的手术方法,这种努力是艰辛的,也是成功的。时下,中国画正处在变革时期,众多的艺术家正在为革新中国画不懈努力。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对传统艺术的革新与继承,林风眠无疑给了我们众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