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思考

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酒店行业的发展使得酒店人才持续呈现结构性短缺之现状,尤其是“能设计、会实操、懂管理”的中高层酒店管理人员十分匮乏,因此,必须改革普通本科高校原有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之路,应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双师三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教学环节的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组建,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几个环节入手求索校企协同育人之新路径,以此缓解酒店所需人才“供需错位”之矛盾。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

酒店行业是应用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行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酒店人才持续呈现结构性短缺之状,尤其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明显供不应求,他们往往很难由基层服务人员晋升而来,因为这部分人员大多为中高职毕业,理论基础和外语水平“双薄弱”使其很难成长为优秀的中高层管理者,而当前我国普通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明显与酒店企业的管理实践相脱节,培养的人才存在职业素养不高、岗位适应能力不强、以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尚不能契合和满足当前紧缺之现状。为缓解酒店“供求矛盾”,普通本科高校必须积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走校企协同育人之路。

一、校企协同育人是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此后很多高校都尝试探索和践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类型由“普教”转为“职教”后,人才培养目标也相应的由“究理论、搞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转为“能设计、会实操、懂管理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2]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虽然与旅游管理专业并属于旅游大类,但酒店管理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仍然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体系,它培养的人才可以界定为酒店管理人才,即中高层次的酒店管理者(如:前厅部、客房部、预订部等部门主管和部门经理,以及酒店总监等等)———他们不再像以往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那样眼高手低,也不同于中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员”那样是专注于技艺型基层操作,而是培养的人才既博又专,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而且还精通酒店管理业务知识,具备中高层次酒店管理技术技能与酒店各部门服务技术技能。

(二)校企协同育人对实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

校企协同育人是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开展全方位的协同与合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有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首先,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酒店管理职业标准相对接。“职业标准是建立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做出的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3]这种规范性要求既有理论方面的,又有实践操作层面的,这就意味着学校不能再作为单一人才培养的主体,而应该与企业协同根据酒店管理岗位职业标准和素质要求合理选择专业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其次,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与酒店管理实践过程相对接。当前普通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相对侧重,而实操能力的培养略有不足,加之很多高校配备的教学设施都达不到“星级酒店”标准,致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严重脱节,只有校企协同育人才能缓解这一矛盾。通过企业参与不仅使高校学生在真实的岗位情境中实习实训,做到“学做”合一,加深专业认识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企业派遣技术人员任教某些专业课程,能够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生动、更切近酒店岗位实际,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路径的构建

(一)高校与酒店协同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类型、课程组织方式以及各种课程之间的比例和相互衔接关系”。[4]应用技术型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不能仅通过理论课程这一单一渠道获得,势必本着“精专业、强实践、可发展”的原则,重新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几点:首先,由高校和酒店双方派专家和行家参与课程设置,通过市场调研,确定酒店管理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并根据这些内容确定专业课程菜单,既要避免纠结于纯理论型课程,也要避免热衷于纯技术技能训练课程,而应该将二者各有侧重的巧妙结合,理论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课程则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其次,重视实践类课程和实践类教学,一方面要提高实践类课程(如:毕业实习、综合实习、见习实习、实验课程、毕业论文等)占人才培养方案总课程的比重,以往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过大,导致培养的酒店管理人才理论扎实而技术技能水平不高,因此,必须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实践中习得酒店管理技术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视实践教学,可以在一些应用型较强的理论课程中穿插实操类内容,如: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的实操内容可以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由酒店选派高管或技术人员予以指导,巩固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理论应用能力。

(二)高校与酒店协同组建“双师三能型”的师资队伍

培养出高质量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关键是要具备一支质量精良的“双师三能”型师资队伍: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既具备教书育人能力,又具备应用型科研能力,还具备岗位专业技术技能。然当前普通本科高校教师往往并没有酒店管理的从业经验,无法胜任“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突破原有的选人用人模式,积极探索建设新型师资队伍的新途径:首先,在教师聘任上,拼弃以往教师招聘唯学历轻经历的传统做法,应当将是否具备一定年限的酒店工作经历作为新教师入职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为充实专业师资队伍还可以引进一些实践经验丰富酒店高管和资深酒店人员任兼职教师,明确兼职教师的任教学科及所占总教师人数的比例;其次,在教师培训上,对本校专任教师应定期选派其去国际或国内五星级酒店参与培训、顶岗实训和挂职锻炼,使他们完全参与到酒店的实际运营环境(如前厅管理、客房管理、中西餐摆台、前台接待、中西式坐床等),从而开阔眼界增强酒店管理经验和实操经验,并由酒店考核其实习实训是否合格并颁发合格证书。同时对已经聘请的兼职教师还要不间断的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最后,在教师激励措施上,高校应该在职称评定和评奖评优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双师三能型”教师,并对其外出学习或者顶岗实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同时对专任教师如若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茶艺师、调酒师、插花师等)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高校与酒店协同管理与运作大学生实训教学环节

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训效果成败取决于是否具备标准化、现代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它的组建需要校企共同参与建设与经营,首先,校内酒店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邀请酒店行业专家严把质量关,使模拟教学情境环境严格贴近酒店真实运营标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兼具教学服务与社会营业性质的校园酒店,由酒店专家任咨询顾问,专任教师任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部门的负责人,学生为酒店员工,力争将实训基地建成承担教学、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对外营业“四位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其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高校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五星级酒店为校外实训基地,并与其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一方面由于其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严格规范的管理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标准化的实习实训环境,便于学生学习最先进的酒店管理理念和积累标准化的实操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酒店自身储备后备人才,节省了酒店入职培训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双向互惠。此外,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岗位生涯规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方向,实习实训时间、地点和内容则由高校和酒店共同商定,实行双向介入、全程参与。同时,实训过程中还要经常组织经验交流会,互相探讨酒店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以及拟解决的办法等等。

(四)高校与酒店协同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创新创业园”是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平台,是大学生校内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园”的构建应由高校和酒店协同筹划与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高校与酒店协同选定“创新创业园”具体成员,成员来自专任教师、酒店专员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由于专任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酒店专员具备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三者的最佳组合才能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良性运作;其次,由高校和酒店共同参与“创新创业园”的管理工作,包括制定项目计划、运作与指导项目、评价项目成果、项目产品营销、政策咨询、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等;再次,由高校和酒店协同提供创新创业项目,如:创新项目可来源于学生自主申请的科研项目、教师的承担的各级横向纵向课题、合作酒店提出的研究项目(酒店客源市场调查及如何开拓潜在酒店市场、客人满意度提升策略、酒店成本控制研究等等);最后,由高校和酒店协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由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匮乏,可以为其配备“双导师”,一位为校内专任教师,另一位为企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双导师”定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指导。

(五)高校与酒店协同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解决“谁来评价”的问题:由高校和酒店协同成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室,由它来组织并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高校校长任工作室的第一责任人,酒店总监任第二责任人,其成员涵盖教务处(督导室)、各二级院(系)、酒店管理专业教研室、酒店企业技术骨干人员、教师、学生等多元评价主体;其次,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由高校和酒店协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涵盖横向“双维”指标和纵向“三级”指标”,横向指标设有理论和实操“双维度”(理论指标,如: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实操指标,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应用型科研、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训练等学习情况),纵向指标包括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效果评价阶段“三级别”(准备阶段,如: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实施阶段,如:教学组织与实施、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情况;效果评价阶段,如: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职业技能掌握情况等);最后,解决“评价结果怎么办”的问题,由高校和酒店协同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体系,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以评促建,优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室要第一时间对汇总的各方面评价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处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的时效性和全程性。只有聚集高校和酒店双方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建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才能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酒店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当然,双方协同育人机制也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引入国内外知名酒店企业并积极促成校企双方合作,对参加校企合作的酒店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高校实验实训室基础设施建设的拨款力度等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6-24)[2015-10-10]ht-tp://www.zqtbu.com/news_xcb-9890.aspx.

[2]李天源.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教师“翻转”课堂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评论,2015,(09):147-150.

[3]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47-49.

[4]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08):59-63.

作者:李天源 单位: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