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领域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农业领域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为人类社会供应生存最重要的物质-粮食,同时也为其他产业提供原材料。在任何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工业与农业都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相互渗透,成为现代促进学科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农业的发展是影响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农业与工业的融合渗透,是当代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内容。张培刚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4月出版的《农业与工业化》一书,较为详细阐述了农业与工业相互依存的联系。

本书作者张培刚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从历史和理论上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的问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面临如何工业化的问题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或发展中,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相互依存的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作者从前人的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中,向英、法、德、美、苏联等国家,寻求“产业革命”以来,他们各自实行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农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考察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本书对研究机电专业学生在农业领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2020年广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0JGA168)支持下,工业化对农业的生产发展的研究工作有进一步的进展。工业应用于农业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方面,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生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与应用可为农业部门提供相应的机器、动力、运输工具以及储藏设备,使农业操作机械化,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另外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使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占比中有所下降,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相对重要性日渐下降。本书在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就工业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工业化对农场劳动的影响,详细论述工业化对农业产生的重要作用。根据这两部分论述的内容,以长期发展的视角来看,工业化发展带动的农业机械化是利大于弊。

因此,根据产业和时展需求,培养农业与工业综合应用型的创新型人才是必要且重要的。高校机电专业教学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机电专业学生在农业领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研究。首先,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时展,社会进步,选用人才标准也愈加严格,对具有综合学科能力和创新型的人才需求日益凸显。学科与产业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有利于促进产业和学科的创新发展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散发性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满足社会经济市场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案,为促进产业深化改革和社会建设做好而努力。机电专业学生可深入学习和理解本书第一、二章部分阐述的工业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关系,加深机电专业在农业领域应用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以及职业能力技能的培养。

其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就业能力。第六章农业国的工业化内容是本书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本书前面的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工业化的主要部门变化,比如:工具设备、交通运输等基要部门的变化。而第六章的内容则向读者解析在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发展以及面临新变化要应对的问题和作出相应的调整。本书在分析总结海外部分国家在工业化过程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发展中国工业化时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和意见。高校可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本专业设计知识基础上,向农业领域靠近,既深化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另外,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的实践训练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教学平台和学习途径。读者可在研读本书基础上,找出农业工业化过程的现存问题,并用自身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研究,积极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工业化发展道路。综上所述,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高校学生专业知识能力,重视学生掌握多种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其次,营造良好的创新能力环境。充分利用高校资源,遵循人才培养发展规律和行业发展特点,加深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合作,深入了解产教融合的用人标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为培养具有多种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为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创新发展及国家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刘海浪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