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景观设计空间对人行为的制导性

景观设计空间对人行为的制导性

摘要:景观设计中使用者的行为活动特征与景观空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景观空间的设计与细节能影响使用者行为活动特征,反之使用者的行为活动特征同样能引导景观空间的建设。基于景观设计中空间类型以及人的行为特征,着重分析研究景观设计中空间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与引导,探索出构建合理景观设计空间的方法,为之后的景观空间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景观设计;空间类型;人的行为特征

1景观设计中的空间类型

众所周知,任何空间都是人的行为发生的物质载体,不同的空间类型所表现的对行为的承载方式大不相同,也对人的行为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结合景观设计步骤,以景观设计的五大要素——地形、道路与铺装、水体、植物以及建筑与小品为切入点,可以将景观设计所呈现的空间类型划分为三大类——节点型空间、路径型空间、面域型空间。其中,节点型空间主要包括景观入口、景观节点、建筑物及景观小品,其面积较小、空间特征明确。路径型空间即为景观道路,在景观环境中起到联通作用,部分大型景观设计中也会出现高架廊桥的形式,可起到分流和增强空间层次感的作用,故也可将路径型空间细分为上升型、平面型2种形式;面域型空间即为景观场景中较大面积的空间,可根据空间内植被的疏密及种植方式细分为开阔型、密植型。

2人的行为特征

人的行为可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心理、文化、健康、环境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人的行为。外来刺激对人有着制约或引导的反应状态,即行为。人的行为不仅多变,且种类繁多,无时无刻都受外部环境、心理特征、种族和地域、社会性、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的行为具有适应性,哲学家斯坦纳这样解释行为:有机体合乎环境的要求并同时满足本身的需要。另外,人的行为是可以受到制约和引导的,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可塑性和多变性。也正是因为人的这些行为特性,才会为景观设计中空间对人的行为的制导性研究提供支撑。

3空间与人的行为

3.1空间对行为产生影响的起源——心理诱发

任何空间类型都能给予人某种气氛感,如节点型空间形象热烈或淡雅,高大或近人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是驻足感受还是远远观赏;当人步入路径型空间时,路径的宽敞或拥挤直接影响景观参与者步行的急缓;同理,面域型空间中植被的疏密,让人感受到的则是开敞或私密。也就是说,不同的空间形态会引起并触发不同的感受,进而影响人的行为。那么经过特别设计的景观作品能诱发人们产生特定的心理和感受,这样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大家去探索新的环境,以达到设计师进行设计时对景观参与者的“行为预判”。心理学家柏立拿(Berlyne)通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诱发人们好奇心的五大因素:很多的材料数目、很多的成分数目、结构的复杂性、新奇物品和不规则的布局。例如,人们行走时不常看天,而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脚下的地面,因此,一些趣味性强、弯曲、铺装丰富的道路往往会增强人的走路体验,利用好奇心因素,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增加在这条小路上所运用的时间。

3.2空间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和引导

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盖斯指出,有效环境是潜在环境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使用者对潜在环境表示了认可、理解和接受,并按照设计者的真实意图进行了预先设想好的行为。浅显的意思就是,任何一个客观环境是需要被人在主观意识接受后,才能有效地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在景观设计中,想要人们注意到环境中的暗示并且有效地实施,必须经过如下3个步骤:第一,提示必须被使用者所发现,第二,使用者必须能有效地理解提示的含义;第三,使用者至少可以按照设计者的想法去行动。通常,第二和第三个步骤是设计者无法过多干预的,但第一个步骤毫无疑问是设计者的责任,也是景观设计中空间对人的行为的诱导与制约的体现[1]。

3.2.1诱导设计者就是预见者,环境设计师对一个空间进行构思设计时,把设计品立足于体验对象中,充分考虑老人、青年、妇女、儿童和特殊人群等各个各具特点的使用者,以创造出令人满意的环境为设计目的。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通过空间环境对人的影响,加强甚至改变人在空间中的感受,由此既能提高空间使用率,又无形地改善了人在环境中的体验。例如,在路径型空间中,一系列符合人体比例的美丽的台阶会让人自然踏上去行走,舒适性不如平面铺装的鹅卵石铺装会直接引导人从漫步者转变为健步如飞的锻炼者,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行道树会引导人的前进,让人想一探究竟;节点型空间中,一个遮阳避雨、形式优雅的凉亭会让人靠近逗留,一个形式与内涵共存的文化性主题雕塑会让人驻足思考;面域型空间内阴凉的树荫下平整的石块会让人放慢脚步,稍微歇息,一个广场四周的围合型种植给广场舞者提供了固定场地,也就是说引导广场舞者来到这个“舞台”[2]。

3.2.2制约空间也可对人的行为产生制约。一是强制性制约。在景观公共空间中,不免需要遵守秩序和规范,如禁止随地吐痰、禁止乱丢垃圾是遵守规范的素质体现,禁止靠近水体是确保安全的强制性规则。那么针对景观环境中的强制性约束,设计师需要进行有意引导,如增加垃圾桶等公共设施的设立,并在垃圾桶的外形设计上考虑好奇心因素,就会改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同理,在水体周围设置路障或者增加体验感较差的景观材质或感受(逆向思维考虑好奇心因素),则切断了景观体验者体验水体的流畅性。以上也是设计手法的体现,相较于设立指示牌、路标则更能体现景观设计中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即景观空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二是无意识制约。任何景观空间的活动主体是人,正因为人在空间中开展各种行为活动,空间才能完整,具有实质性意义。那么人的行为也体现着人的第一心理认知,不去了解人们的心理认知而盲目地追求实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让人产生了使用兴趣的物品,才具有真正的实用性。景观设计师要考虑的就是在空间中人的第一心理认知是什么,以及将空间与行为结合以确保景观设计的完整性。例如,住宅小区内宽度较窄的道路、铺设有景观石的道路,人可以在上面漫步,同时可以限制小汽车的通行;小区的高墙、大门甚至绿篱都可以给予外来者一个此空间是否欢迎陌生人的信息,从而起到限制作用。此外,可以通过对空间环境的对比来感受空间所带来的制约与限制。当人置身于街边摊贩,选择一个陈设简单的铺位用餐,杂乱的摆设和嘈杂的人群并不会让人们感受到压力,从而约束自己的用餐行为。但是,当人们处于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中,适宜的环境、优雅的陈设等诸多因素都会使人们的行为更为“得体”,究其原因是空间环境的改变[3]。

4构建合理景观设计空间的方法

基于前文,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法十分重要,优秀的景观空间能诱发更多使用者行为活动的产生,在对行为活动的诱导与制约中增加景观空间的活性。

4.1充分调研并挖掘行为的“源”

充分调研,是景观设计的前提和根本。要深刻了解设计对象,掌握设计受众的特点,全面了解设计实施地点的特点,是进行设计的重要一步,同时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设计成品对受众的诱导与制约。在调研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对象就是设计受众,设计师要挖掘设计受众行为的“源”,即探索人们为何做出这样的行为,探究人们的行为是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去推动的,由此来预设景观空间的形式,再反作用于设计受众中去。而又因为景观设计的包容性,景观设计的受众通常群体较多,不管是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还是衣衫褴褛的乞丐,都有权利感受和进入景观空间中。在此前提下,要有区别地关注个体,从各类使用者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分区设计景观空间,确保其深入于人群的特性,使人的行为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不失制导又不乏自然,这样的景观空间才是拥有灵魂的实用空间[4]。

4.2各种空间类型的景观空间优化策略

任何一个景观设计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景观空间类型,其中的空间要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各类景观空间中影响使用者不同行为活动的空间要素也不同。基于空间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诱导和制约,以不同空间类型为分类标准,总结出如下优化景观设计的策略,从而设计出更容易使人理解的空间,也就是说“提供一个合理有效的信息去吸引人的注意”。针对节点型空间,首先可以考虑通过设计节点边界并注意连接过渡来细分空间的层次,提高空间围合度,增强私密感,营造出使用者心理舒适的活动场地。其次,增强节点主题性,在休憩设施、环卫设施和照明设施、景观小品、雕塑等细节部分增加主题或体现本土文化。再者,重视植物配置效果,如植物的色彩搭配、生长状态等都会对景观设计参与者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5]。针对路径型空间,设计师要考虑路径起始与其他空间的连接是否自然,突兀的变化会导致观赏心理产生极大的反差进而影响行为特;道路的宽度和休憩设施设置要合理,以增强参与景观环境的体验感;减少不同级别路径型景观空间交叉的设置,尽可能保证行为活动的连续性[6]。针对面域型空间,因场地面积较大,设计师则要对场地功能进行细分,增加如健身等特定活动区域的设置,不至于使景观体验者感到盲目和缺乏安全感。具体实施细节则可以从铺装设置、植物组团种植等入手。

5结语

景观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活动空间,对人的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景观空间设计中,针对不同的空间类型,要充分考虑设计对象及参与者的心理特征,运用合理的设计手法,重视不同的空间类型中制约和引导人的行为的手段,营造出更优的景观设计作品,以提高景观参与者的感受,促进景观设计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从淮.行为空间论[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版社,1999.

[4]李利,赵一丹,周卫玲.基于地形分类的景观空间与行为活动的关联性研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0(1):24-31.

[5]李海洲.浅谈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J].艺术生活,2014(2):58-59.

[6]克莱尔•库布伯,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李金春 雷双璞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