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非指导性教育理论的实践

非指导性教育理论的实践

我爱读书,常常情不自禁地凝神遐思;我更爱读着书的学生,他们专注的眼神,分明是对真善美的无限渴望。文学大师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且歌且行,我珍惜这份师生共读的书香情缘;且歌且行,我理性地带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一、我的阅读我做主

1.支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扮演着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他与学生建立起关系,并指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培养学生而不是控制学生,更多的是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风格和个性。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课堂阅读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更期待那份心灵的解放和选择的自由。我相信,那些周末坐在新华书店的学生,绝不是带着家长和老师的任务来阅读的,他们大多被自己选择的书所吸引,时光悄然而逝,他们却依然沉醉其中。在我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或者每天半小时的学校统一规定的午读时间里,抑或其他自由阅读的时间中,我都不会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学生,我担心我会或多或少地带着读书的功利性,玷污了学生那份渴望阅读的心灵,玷污了这种纯洁的阅读氛围。这些年,郑渊洁的《皮皮鲁与鲁西西》系列,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英国的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风靡校园,我不排斥这些文化,而是将它们与经典阅读融合在一起。任何活动、兴趣都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当看到学生们捧着自己选的书兴高采烈地翻阅,脸上写满了对书的渴望与热爱时,我就知道,他们此时的阅读完全是“我想读”“、我要读”。对学生的读书姿势,我不再一味地强调科学的“三个一”,这份身心的放松,会让他们乐于阅读,而不觉疲惫。

2.放心学生的阅读方式

对阅读的方式,我从不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顺读便于把握整体,选读可以串起相关的篇章,略读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快速阅读,精读可以深入理解,复读利于温故知新,默读便于思考,诵读利于记忆,抄读便于查阅。这些阅读方法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逐渐琢磨出来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带着不同的生活积累和智力背景走进阅读,当他们乐于阅读,享受阅读时,一切框框架架的所谓有用的形式都不再重要。我不会刻意设计必读书目表,而是以建议者的身份,在他们对某些内容感兴趣的时候,为他们提供相关内容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罗杰斯说,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比教学技能更重要。是的,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可以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自由的阅读时空,让他们觉得阅读是他们自己的事,使他们自我体验和创造,从而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选择,形成阅读能力。

二、我的体验我来说

1.营造师生共读的氛围

轻松无羁的阅读,带给学生的是丰富多样的“满汉全席”,但学生往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失去享有文本所蕴含的丰富资源的机会。罗杰斯强调“真切的学习”,当学习者有需要,教师能移情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时,就会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在课外阅读中,老师不应该充当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放任学生自流。我觉得,老师积极参与,进行师生共读,是学生快乐阅读的巨大动力———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聆听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既是自己吸收新知识的契机,又是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桥梁。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聊天,一起辩论,既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向导和顾问的角色”,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积极和重视,于耳濡目染中习得阅读方法,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在阅读交流中,我做得最多的是,通过询问作者是谁,是哪一国的人,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明白阅读其实就是和作者交流;评论书中的人物,交流师生间最喜欢的人物,并说出理由,能帮助学生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征询书中最令人难忘的情节,可以让学生完成对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把握,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自然会明白这样的道理:与其匆匆浏览多本书,不如彻底消化主要的几本,浮光掠影,不甚了了,不如真切体验,读出个性,读出感悟。

2.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

在阅读中,如何带领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让他们把书本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也是我思考的主要问题。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对重点文字进行品析,如探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妙在何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为什么用“冒”字而不用“长”字。我觉得这样的研究不宜放在课外阅读上。课外阅读的过程,主要是陶冶身心、学习语言的过程。

对精彩语句的赏析,是教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学习《生命生命》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对话:师“:夜晚,我在灯下写稿子,一只飞蛾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这句话中的“骚扰”该怎么理解?生1:打扰或扰乱。师:谁打扰谁?生2:作者在写稿子,飞蛾却不断地打扰作者。师:作者感到这只飞蛾非常———生3:(接上)烦人,讨厌。师:生活中,有什么人、事情、事物会骚扰到你?生4:我的弟弟很调皮,经常在我做作业的时候骚扰我。师:弟弟真是个调皮鬼,这样的骚扰会让你———生4:感到又可恨又可笑。生5:晚上走路的时候,迎面驶来的汽车射出的光芒非常耀眼,骚扰着我的视线。师:这是件很令人恼火但又无奈的事情,我们只能在黑暗中睁大眼,在刺眼时闭上。把品味语言的活动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学生都会心领神会,学以致用,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亦涌现出自己的个性体验,这宝贵的收获,远胜于老师滔滔不绝地灌输的各种阅读技巧和并非来自内心的假话、空话、套话。课外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但这种过程是很缓慢的,没有耐心,这种过程是难以维持的。我并不期待立竿见影的阅读结果,因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愿意慢慢守候,正如冰心的一首小诗所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的人,成为有主见、有个性的人。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同于课堂阅读的教学,它赋予学生的是更广泛的、更自由的阅读空间。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指引下,我不断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实践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空间和思考空间。我想,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情感体验和语言素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熟练掌握阅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个性的、相对稳固的个人言语结构,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同时,形成语文能力。且歌且行,我愿和学生们一起徜徉书海,让自己的人生、孩子的童年都沐浴在书香之中;且歌且行,我更愿意以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要说:“阅读本没有路,实践得多了,便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