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习作修改技法的研究

习作修改技法的研究

当前,小学习作教学尚未摆脱的困惑很多,最普遍的现象有:写不具体,千篇一律,写空话、套话、大白话。这些常见病久攻不下,已经成为学生习作的顽疾。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在他的作文教学系列丛书中也多次提到以上问题,并呼吁进行关于作文的教学革命。我赞同他提出的“讲评应重于作前指导”的教学主张,并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后,认为必须把握好习作修改这一关。

一、改具体,在问中求得发展

我们常看到学生在习作或日记中记流水账。写事,起因、经过、结果都是寥寥几字;写游记,从山脚写到山顶,最后写下山;写人、物,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哪是主要特点归结起来就是详略不当,主要内容写不具体。如何指导学生写具体呢?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问题的引导上,可以是单个问题,也可以是一连串的追问、探问,让学生在思考辅助性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内容。

1.细问

许多学生有一个通病——“纯叙述”,缺乏描写,显得空洞、枯燥。针对这一现象,管老师在他的著作《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谈到“描写力”训练,从语言、动作、表情、场面四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描绘。每一种描写都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思维点,包括观察、回忆、还原,甚至是创造性想象等思维元素。因此,教师的问题要细,每个问题都要有针对性,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抓手,一步一步走向具体。请看学生的日记草稿:今天是教师节,可同学们都没有笑脸,这是因为大家想送给老师礼物,又担心她会拒绝。看着这少得可怜的四份礼物,老师并不生气,反而面带笑容地向我们展示收到的礼物。老师高兴地举着我送给她的礼物说:“这件礼物是最好的。”一看到我送的用纸折的那颗“心”,同学们就议论纷纷了。但老师夸奖了我,并希望同学们用良好的成绩作为礼物送给她。老师的这番话让我很感动,她理解我了。明了一系列问题:“同学们为什么会担心老师拒绝礼物?”“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吗?”“其他人送的礼物呢?”“同学们是怎样议论纷纷的?”“他们议论时你是怎么想的?”“老师理解你了,你又会怎么想呢?”这些问题直接指向语言和心理描写。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脑中会出现情境回放,发现许多忽略的细节没写进去,把这些问题写清楚文章就具体了。

2.精问

细节描写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常会出现写不具体的情况,主要是构思上的不足或缺失。针对这类习作,教师的指导应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以免耗时费力,做无用功。例如,一个学生写自己像往常一样穿上凉鞋就去上学了,可到了学校才发现当天有体育课,得穿运动鞋才行。接下来,她写了在第一、二节课上因预感将面对体育老师的批评,内心十分慌乱不安,整篇习作就戛然而止了。我读完后只在她本子上留下一个问题:“我还想看下去,后来呢?”点拨之后,她又写了第三节体育课上直接面对体育老师时的内心焦灼,写了最后得到老师原谅时轻松无比的心情。于是,整篇习作变得一波三折、具体生动了。

二、改合理,两种技法统筹兼顾

改合理,合什么理呢?我认为首先要合乎“文理”,即“文字技巧”,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其次,要合乎“章理”,即“章法”或“文心技巧”,是对整篇文章的统筹感,包括构思、谋篇布局等。我曾做过一个试验。教学“我的压岁钱”这一命题作文,一个学生谈到他让父亲帮忙用压岁钱买来树苗,绿化周围的环境。多好的主题啊,我鼓励他写下来。可这个学生语言文字的功底太差了,错字连篇,句子也不通顺。我请了一个优生帮忙修改,后来这篇习作刊登在了省内一份知名少儿刊物上。

由此可见,只有“文字”与“文心”两种技巧双管齐下,才能改出好文章来。文字功底差的学生,要从语言文字方面着手;语言丰富但构思能力一般,带有从众现象的,要从文心技巧入手。为便于论述,我先把这两种技法割裂开来逐一展开。

1.关注文字技巧

鲁迅、老舍等文学大师认为写文章没有文字技巧,只有文心技巧,那是因为他们的文学造诣已经登峰造极、踏雪无痕了。而我们普通教师,面对“初出茅庐”的学生,必须夯实其遣词造句的基础,必须让他们在语言的习得和文字的运用上下工夫,写出的文章才能文从字顺。正如管建刚说过的,先“温饱”再“审美”。如果连语言文字都过不了关,还谈什么独特、创新呢?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温饱”除了单纯的字数问题,还应指向语法问题。学生写了一篇《与众不同的猫》,各段总起句分别为“最与众不同的是”“最最与众不同的是”“最最最与众不同的是”几个“最”字使篇章结构显得独特。但细看就会发现,“与众不同”在这篇作文中总共出现了8次。我提醒她对于这个词能不用的尽量删去,实在要用的地方就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找近义词代替。通过她自己的努力,许多地方分别换成了“别具一格”“非同一般”“别有风味”“异乎寻常”等词,文章就显得新颖灵动了。当然,除了重复啰嗦,我们还要善于发现用词不当、搭配不当、语序颠倒等细小的语病,指导学生写通顺、写流畅。

2.注重文心技巧

有些学生常写客套话,选材千篇一律,一写事就想到让座、拾金不昧,写母亲就非得写自己生病,母亲带自己去打针。哪怕语句再精彩,让人看完都觉得华而不实,主要原因是缺乏文心技巧。文心技巧,是习作的思想层面、宏观层面,具体指构思、选材、组材和选择文体等。构思、选材不合理,文体不明确就会离题,组材不合理就会顺序紊乱。文心技巧在作前指导很关键,在讲评、修改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足之处及时展示,当堂点拨,还可以结合范文明确写作方法。

有些题材大家几乎都写过,如“一件难忘的事”“春天”“学写小动物”等等。写这类题材最容易落入俗套,唯有匠心独运地构思,才会显得与众不同。教师要多展示构思奇特的文章进行讲解,引导他们从平凡走向独特,从粗俗走向精彩。例如,教学“学写小动物”,我向学生展示2007年厦门市的中考满分作文《旅行药品说明书》,学生惊叹不已,作者居然用“药品说明书”的形式写出了旅行的特点。后来,就有一个学生一反往常写小动物的状物类文章写法,以小狗为主角,采用拟人手法为自家的小狗写了一份《个人简介》,显得独特、风趣。需强调一点,写文章的高层境界是文字技法和文心技法的高度融合,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关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立足于个体差异,选择恰当的习作技巧予以指导。

三、改精彩,从“读者意识”着手

在写具体、合理之后,我必须提到管老师所推崇的“读者意识”。因为写作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书面工具,是心与心达成共识,或碰撞出思维火花甚至是裂变出思维粒子的一种工具。写文章的人只有具备了读者意识,才会在修改的过程中思考:怎样让人喜欢看我的文章?笔者认为,除了上文在“文心技巧”中提到的选材、组材,还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在语言风格上应保留童趣。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于“山是太阳的家”“鱼在小溪里睡觉”“奶奶,我的翅膀底下很痒,你帮我抓一下”这样的句子。孩子天生就是诗人,他们的语言充满童趣、充满诗意,这一点是许多老师达成共识的。面对孩子习作的语言,除语法出现问题外,能不改的尽量要保持原创。如果以成人的眼光去处理他们的语言,就会使之变得呆板,甚至是刻板,写出来的将是毫无生机的客套话、大白话。

2.在故事情节上要凸显曲折点。小学生的习作以记叙文为主,尤其是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而写人的文章也离不开写事,因此,写事是小学阶段具有战略意义的必修课。写事若平铺直叙,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波澜不惊,要引导学生发现事情所隐藏的曲折点,才会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例如上文提到的写上体育课没穿运动鞋这篇习作,小作者从第一节课写到第三节课,每节课都有一个曲折点,贯穿全文的主线就是她的心理活动。只有把这三个曲折点写具体了,才会扣人心弦,让大家对那种持续紧张以及最后得到老师宽容的轻松心情产生共鸣。

3.在细节上要精雕细琢。首先,教师要在文字细节的修改上言传身教。例如教学《扳手腕》,我用投影仪出示一句话:“瞧他那神气的模样,要不是严老师盯着,他一定会摆出大摇大摆的姿势慢吞吞地走回自己的座位。”我让学生思考,如果句子里的“走”改成“踱”会怎么样?学生明白了,用上“踱”字使人物显得更神气了,体会到用词要生动、形象。其次,要在情节的渲染上进行点拨。学生写了一篇想象作文《好问的兔子》,文中有一个细节:小鸭听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差点儿晕倒,它找了个借口说:“我要去尿尿,太急了!”我灵机一动,适时引导:如果再加上一句“小兔好奇地说:‘鸭子会尿尿吗?我怎么没听人说过呢?’”会怎么样?这样就突出了兔子的憨态可掬,使故事更加有趣。又如上文提到的《个人简介》,“性别”这一栏写的是“男”,我提醒他,如果写“有人叫我哥哥,有人叫我伯伯,你说是啥”效果会怎样?这叫做“故意感”,是细节渲染的重要手段。

行文至此,我想到曹雪芹写《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想到管建刚老师说过:“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作文是写出来的,写作文的能力是改出来的。”作为教师,应重视习作修改方法的指导,把修改当做一种长效机制而不是短板,让那空洞、头疼的学生习作一步一步走向具体、走向合理、走向精彩。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