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选课微课教学设计论文

公选课微课教学设计论文

一、公选课微课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恰当选择演讲主题,演讲主题是微课的灵魂。微课的目的在于精炼地阐释某种观点或知识点,即微课的主题。主题内在地包含着某个核心问题,主题及其内在核心问题是微课及其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对主题及其所蕴含的核心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构成了微课的主要线索,因此主题选择是否精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课的成败。但是,什么主题才算是好主题?是不是只要是社会热点或理论难点就是好主题?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公选课微课而言,题目本身无所谓绝对好或不好,但考虑到演讲者和受众的特征,主题便有了合适与否的区别。通过比较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对于公选课微课来说,好问题至少具备以下特征:

(1)恰当,就是适合预设受众、演讲者及微课本身的特点。对于大学微课而言,适合受众特点就是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惯,特别是要符合他们追求直接、便捷、高效获取所感兴趣知识的需要;适合演讲者的特点就是适合其身份、知识储备、表达习惯等,使演讲者能准确鲜明有说服力地阐述其思想和观点,如战地记者荣格尔恰当地选取了“老兵为何恋战”这个演讲主题[2]。试想如果是一位从未有过战地采访经历或参战经验的演讲者选取这个主题,其演讲的信服力可能会降低很多。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微课本身短小精悍的特点,选取那些能够在有限时空条件下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主题。

(2)真实,就是要选取一个真问题而不是一个假问题或者似是而非的问题。何谓真问题?即是符合基本逻辑规则和客观事实的问题。如“秦始皇为何修长城”就是一个真问题,“秦始皇是如何发明造纸术的”是一个假问题,而“孟姜女是如何哭倒长城的”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3)明确,就是主题的意义清晰无歧义,主题所蕴含的核心问题意义明确,问题域和解答域清晰可辨。如“跟乔布斯学演讲”就是一个意义相对明确的主题,而“跟史蒂夫学演讲”则是一个意义模糊的主题,因为史蒂夫的内涵和外延是模糊不清的,并且其蕴含的核心问题缺乏明确的问题域和解答域,或者说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难以在短时间理清主题的意义。

(4)典型,它的意义在于“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典型主题上凝聚了受众普遍关心的诸多问题,对典型主题的探讨能够给公众提供一个思考某类问题的范式或视角,从而产生“小主题大影响”的效果。如被评为2013年度TED最佳演讲“两种制度的传说”聚焦到对两种政治制度的比较,启发那些囿于传统政治范式的人重新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点和优势[3]。二是,合理安排论述逻辑,论述逻辑是微课的骨架。论述逻辑多种多样,如叙述逻辑有正叙法(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等,论证逻辑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等,论述逻辑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针对不同演讲主题和受众却有合适与否的分别。一般来说,正叙法次序井然,适合叙事性的演讲主题,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叙事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倒叙法悬念横生,引人入胜,适合溯因性的演讲主题;插叙能够对主要情节做必要补充和照应,适合与正叙法和倒叙法配合使用。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论证逻辑,适合对经验进行综合归纳的主题;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逻辑,适合对特殊现象给予理论说明或解释的主题;类比法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逻辑,适合借助熟悉事物与不熟悉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相似性、相异性、因果性等),以前者为中介对后者进行说明的主题。如霍金借助台球桌布有空隙来说明时间空隙(他形象地称之为“虫洞”)的存在与性质;对比法与类比法有些相似都是借助熟悉事物来说明不熟悉事物,但对比法强调不同事物间的相异属性,而类比法则强调突出不同事物间的相似属性。无论采取哪种论述逻辑,都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基本部分。通过对100余位大学生的随访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会根据微课开头的1~2分钟内容决定是否继续收看下去,因此微课视频的开头至关重要。什么样的开头能吸引大学生继续看下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以下几类微课开头能够较好吸引大学生受众:

(1)开宗明义,能与受众的某种成见产生强烈碰撞的开头。如赫芬顿在“如何成功?请多睡一会”的微课开篇说:“我的绝妙想法实际上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够激发层出不穷的绝妙创意,这些想法雪藏于酣睡时我们的大脑中。那么如何用我的想法使之释放呢?就是睡觉。”[4]几句话开宗明义,但主题似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引起受众极大的好奇心:睡觉难道与成功有什么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

(2)由熟到生,能够引人入胜的开头。如思皮娃在“为什么蜜蜂逐渐在消失”的微课开端展现了两幅有蜜蜂和没有蜜蜂存在时超市水果摊的图片,瞬间就抓住了观众:原来小小的蜜蜂如此重要。(3)情境闪回,能够营造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开头[5]。如埃利亚斯在题为“坠机让我学到的三件事”的微课中,首先向受众构想了一个在三千多英尺高空发生大爆炸的恐怖情境[6]。通过把听众带到那种特殊情境中,激起他们与演讲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三是,精心选择论述材料,这是微课的血肉。有了好主题和好论述逻辑,还须有好的支撑材料。什么才算是好材料?总结优秀微课发现,好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

(1)要与微课主题和论述逻辑密切相关,能够精当地阐明主题和论点,力戒与主题相游离甚至节外生枝的材料,它们不但起不到阐明和强化主题的作用,还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冲淡主题。

(2)确凿真实,材料来源必须确凿可靠,最好是一手资料,同时材料内容必须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只有材料真实,论述才可信,才能达到说服受众、传播思想的目的;反之,来源不明或内容虚假的材料,或许暂时能蒙混过关,但迟早会被揭穿,那时受众对演讲者的信任危机便会如多米诺骨牌,恨屋及乌了。

(3)新颖典型,追求新奇感是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之一,主题新颖、材料新鲜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反之,主题俗套、材料老旧则会让人闻之生厌,更别说接受其观点了;此外,材料还要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4)材料全面,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整个历程和相关因素。既要关注对事物或观点的肯定评价;又要关注相关的否定评价,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事物或观点的特征和发展历程,避免论述的片面性,提高论述的说服力。

(5)生动感人,在材料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生动感人的材料。生动就是如简笔画那样,粗中有细,寥寥数笔,事物特征跃然纸上;感人就是要选择那些能与受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材料,以情传理、以理动情、情理交融,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四是,选择好的表现形式,这是微课的着装。微课视频包括声、光、电等表现元素,除了满足声音纯正、图像清晰、播放流畅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根据演讲主题、论述逻辑和内容设计好微课的片头、片尾以及演讲课件(PPT)等。以TED片头设计为例,第一种片头时长14秒左右,伴随由远及近的犀利音乐,黑色屏幕下众多演讲者的图像旋转切入,进而图片组成地球形状,而后“TED”字幕由近及中并由黑变为鲜红色,寓意融汇全球才智、共铸思想盛会;第二种片头时长8秒左右,在由远及近的战鼓声中,浩瀚星空中有一滴水珠由远及近,溅起圆形水花,寓意“小观点产生大影响”,而后红色黑体字标题“TED”及副标题“IdeaWorthSpreading”极速切入,底色变成纯白色。两种片头都设计精巧,寓意深刻,堪称经典。片尾设计主要是交代录制人和录制时间,相对比较简单,在此不再赘述。现在绝大多数微课都使用PPT演示文稿,关于PPT的制作技术和艺术的研究已比较充分,但与其他课程的PPT相比,微课PPT除了内容上有差别外,在表现形式上也有自身特点,具体来说包括:

(1)要求每页PPT显示字数少而精,突出主题,字体与背景颜色有强烈对比醒目,字体稳重,片头字幕显示时间适宜(6秒钟左右);

(2)尽量采用恰当的图片来说明,因为图片包含更丰富的信息,也更能直接生动地向受众传播信息,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3)声音的应用要有辨识度并且与主题基调相符,如果微课主题比较悲恸,旋律低沉的音乐比较适合。

二、微课设计案例简要分析

2010年,笔者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升中国科学创新能力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期间对“什么是科学大师?”“当前中国有没有科学大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2012年开设了“科学大师创新启示录”公共选修课(共16学时,1学分),教学效果优秀。随后,又争取到校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开始将该公选课的核心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2014年4月全部制作完成并试播,共有500余位大学生收看了该视频,给予了较高评价,也提出了改进意见,这又促使我深入思考公选课微视频的教学设计方法问题。一是,选择一个什么主题。针对选课学生进行广泛调研,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崇拜科学大师,很想成为科学大师,但对“什么是科学大师”这个关键问题认识模糊,这个问题不仅是“科学大师创新启示录”课程的逻辑起点,也是大学生厘清科学大师特质、培养科学大师情怀和努力成为科学大师的实践起点。因此,它是一个比较恰当、明确、真实和典型的问题。二是,采用什么论证逻辑。笔者在教学设计上采取了由熟到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论述过程。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先从大学生们熟知的案例钱学森之问入手,引导大学生对“什么是科学大师”的认识从似乎懂→不很懂→有些懂→真正懂,从对科学大师的内涵和特征有本质地认识,使自己立志成为科学大师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努力方向变得更加明确。三是,选择什么素材。钱学森是世界知名科学家,众多青年学子的偶像,随着钱学森的去世,“钱学森之问”经媒体宣传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当下中国的“李约瑟之谜”。以此导入“何谓科学大师”问题可以比较充分地展示论题的重大现实意义,同时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展示前期调研成果可以达到两个效果:

(1)向受众说明对“何谓科学大师”的通常看法,其中很可能包含受众既有观点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然后进一步的质疑。如为什么大家认为大师具有这些特点?为何说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衡量是否是大师的重要标准?什么样的科技成果才算是重大创新?引导受众对自己既有观点进行自觉反思;

(2)通过详实调研资料的展示,向受众表明本微课所阐明观点的可靠性和可信性。而选择龚自珍《已亥杂诗》的名句“但开风气不为师”和库恩的范式理论既能表明古今中外学者对大师内涵的共同认知,又能引导受众对科学大师内涵的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论上说明“重大创新”的实质内涵是造成认知范式转换的成果,而科学大师是指那些推动科学认知范式转换的人。通过选择这些知名、典型、可信和可靠的论证材料,揭示科学大师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受众对科学大师的认识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四是,选择何种表达形式。本微课视频片头采用使用会声会影软件,制作了10秒的动画片头。首先是在蓝色基调幕版上依次切入古今中外6位科学大师的肖像图片,然后旋转切入微课标题和主讲人字幕,背景音乐采取浑厚动感的节奏,整体给人一种智慧和奋进感。课件采用WPSOffice软件设计,借鉴软件设计模板,封面页以蓝色调为主,配以汉仪中隶体“什么是科学大师?”主题字幕和黑色黑体“科学大师创新启示录”微课系列主题,加之背景文字给人一种激情与理性相协调感;内容页设计主要采用图片加插入文字的形式,给人以真实与亲切之感。五是,尽管微课短小,但更须精致。制作一部高质量的微课视频不仅需要做好教学设计这一环,还要做好讲授、拍摄、录音、剪辑等所有相关环节,而微课视频的最终质量则符合“木桶理论”,即整体质量取决于其中最差环节的质量,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程志波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