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多感官联动方式歌唱教学探究

多感官联动方式歌唱教学探究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多感官联动的教学方式在歌唱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经过听觉为先、动觉切入、视觉辅助等过程,多感官地参与,多方位地感受,使学生在形象化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将其内化为一种音乐经验。从而引导学生结合律动表演、乐器演奏、综合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方式,发自内心地,十分生动地表达歌曲内涵。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歌唱持久的兴趣,更在长久实践中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多感官联动;歌唱教学;听觉;动觉;视觉;音乐表现

一、创设情境,听觉领先,唤醒感官意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正如达尔克罗兹指出:“一切音乐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模仿和数学运算的基础上。”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听觉领先,感知体验为主”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有意识地聆听歌曲,一方面感受并理解歌曲本身的旋律特点,另一方面唤起联想,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勾勒出歌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和情感。例如在笔者执教“闪烁的小星”一课中,为学生塑造星光闪烁的星空情境,并请学生置身于闪烁的夜空。通过提问:“在晴朗的夜空,星星是怎样眨眼睛的?”跟着音乐展开丰富的联想。在“数高楼”一课的导入环节,通过学习儿歌《唱家乡》,很自然地使学生熟悉了上海的高楼大厦,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为接下来歌曲的学习,塑造了良好的情境。学生渐入佳境,在初次聆听歌曲《数高楼》时,音乐变得有画面感,学生边听歌曲脑海里便浮现小朋友数高楼的画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起来。又如学习“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由描绘西双版纳傣家的风土人情导入,为学生塑造了身临其境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聆听歌曲时,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想象傣族小姑娘、小男孩与孔雀一起翩翩起舞的生动画面。

二、动觉切入,听动结合

在歌唱课中有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动”与“乐”的关系。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艺术总监杰拉尔德•维尔特先生的教学成果以及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准确、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对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与对音乐的兴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肢体语言的创设并非机械地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音乐形象,配合适当、形象的肢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致力于培养学生“从内心起歌”,源自内心的歌唱,触及音乐的灵魂,进而得到美的享受。正如达尔克罗兹所述:“音乐教育不能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或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1]

(一)律动体验歌曲情绪特征

在初步聆听歌曲后,切入动觉体验,通过形象直观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形象、体验歌曲情绪的特征。[2]例如笔者在执教“在欢乐的节日里”一课时,抓住印尼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结合音乐运用了伦巴舞的动作充分地将律动与歌唱结合。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之国,这个“千岛之国”濒临海边,海浪高低起伏,笔者抓住了印尼的风土特点,设计了扭胯、转手腕和转圈三个动作。其中扭胯与转手腕结合,配合旋律的高低起伏,仿佛在模仿海浪一高一低起伏的感觉。而歌曲的第三句与第四句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在尾音上稍有变化,由第三句的dms变为了dmd。在曲中的衬词“啦啦啦”处,一字一音的处理手法更增强了欢乐的气氛,充分展现了儿童们在欢乐的节日里纵情歌唱、欢乐舞蹈的情景。在这里笔者结合歌词内涵与音乐情绪设计了转圈与拍手的动作,其中第三句末尾的dms跟随音高逐渐增高手势也逐层向上拍,而第四句末尾处的dmd则设计了拍手两下与手掌平摊的动作,表示音乐由主音回到了主音,很好地帮学生解决了音准问题。这样的律动设计学生不仅容易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律动帮助其掌握旋律的高低走向并理解歌词内涵,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与表演的热情,在有趣而轻松的氛围中载歌载舞,体验了印尼小朋友欢度节日时的欢快气氛。又如在执教“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一课时,创设小熊和洋娃娃举办舞会的情境,在初听歌曲后,动觉切入。分别引导学生扮演洋娃娃和小熊的角色,并跟着音乐的节奏合作表演圆圈舞。帮助学生更直接地体会音乐的内涵和欢乐的情绪。

(二)唱动结合,辅助解决音准、节奏难点

科尔文手势是辅助学生唱准音准的有效方式。特别是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有些还未形成音高概念。[3]通过手势在空间的方向和位置形象化、趣味化地培养音高效果良好。教师应汲取柯达伊教学理念精髓,努力使学生将音乐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在歌唱中体验快乐。此外,在歌曲学唱过程中,运用肢体语言解决音准问题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笔者在一年级唱游课“数高楼”的教学中,对第18、20小节两个节奏相同但音高不同的X•XX音型进行了难点预设与思考。其中第20小节弱拍的音较低18小节高了一度,于是我引导学生运用吹小喇叭的动作帮助演唱,首先用双手放在嘴边摆出吹小喇叭的造型,在第18小节请学生模仿将小喇叭吹向4楼的窗子,而唱到第20小节时,引导学生将小喇叭吹向5楼的窗子。令人欣慰的是,结合伴奏音乐学生很快有了音高低的概念,解决了这两个小节的音准问题。二年级歌唱课“金孔雀轻轻跳”,全曲旋律优美、明快,曲中多以同度反复和三五度音程进行,活泼跳动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傣族小姑娘、小男孩与孔雀一起翩翩起舞的生动画面,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本课着重引导学生用柔和的声音、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并能唱准歌曲的跳跃音程。然而其中第一段歌词“展翅开屏”和第二段“阳光洒满”音高较高,高音区的音准不稳定成为普遍存在的歌唱难点。因此可以配合前面学过的“孔雀开屏”的肢体动作,辅助学生演唱。一方面启发学生想象孔雀开屏,翅膀高高展开的动作和美好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手慢慢举高,带动声音到高位,手缓缓两边打开,画出弧线两边延展,帮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连贯的气息唱准音高。需要指出的是把学生固定在座位上,拘束僵硬的站姿、坐姿很难让学生找到放松、自然的状态。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肢体动作除了辅助音准稳定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节奏问题。正如达尔克罗兹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他将人的身体视为最有效的乐器。我们应努力汲取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理念的精髓,将之适时有效地运用于歌唱教学中,令学生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速度、力度、时值的变化,培养协调自如的节奏感。例如面对“数高楼”中由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不同组合构成的两种节奏:XXX与XXX▏X0▕,起初笔者用拍手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节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只因拍手的动作是一样的,学生依然很难直观区分两种不同的节奏组合。故笔者对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做出修改,运用两种不同的恰恰舞步帮助学生体验并区分这两种节奏。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住了以上两种节奏,更重要的是伴随音乐进行恰恰舞步有韵律的扭动为其带来更多欢乐的、充满活力的音乐体验和律动体验,学生真正在快乐里学会了歌唱。

三、视觉辅助,加强记忆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直观的感受便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记忆。[4]笔者在教授“闪烁的小星”一课时,在学唱字母谱环节向学生出示了字母图形谱,十分清晰明了地呈现出这首歌曲旋律线条的高低走向和节奏的紧密程度,使学生对音的高低与节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视听联觉共同参与识读乐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一次被激起,十分准确、顺利地完成歌谱的视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旋律舒畅、节奏活泼跳跃。共有两段歌词,完整准确地背唱两段歌词无疑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本课学唱歌词的环节中,笔者运用如下六张图形卡帮助学生理解歌词、记忆歌词。将演唱与视觉密切关联,最后通过歌词擦除法,逐个将图片擦除,在轻松有趣的音乐游戏中,十分有效地达到了记忆歌词的目的。

四、多元联动感知,构建新型课堂

“新基础教育”研究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动状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生成等,从而呈现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5]多元感官联动的教学方式是构建“互动生成式”新型课堂的良好模式。特别在歌唱教学中,通过听觉体会、视觉激发、歌唱表达、肢体活动等综合方式,调动多元感官联动,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地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唱歌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师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活动中互动、合作,构建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歌唱教学的综合表现环节尤为凸显,歌曲的综合表现即将课堂中体验过的听、唱、动、演等活动内化为一种音乐经历,通过多样的方式随音乐完整呈现。[6]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多感官联动的接受知识、表达情感,将小学生内在隐形的音乐感知活动用外显的音乐实践方式显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歌唱持久的兴趣,更在长久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歌唱教学中听觉领先、动觉切入、视觉辅助等多元感官联动,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自然地表达歌曲内涵。作为一名新教师,日后需努力结合音乐作品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基本特点,将这一教学方法更充分地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将听、唱、奏、动、创等多种音乐活动有机结合,联动发展,让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注释:

[1]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3.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6.

[3]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6.

[4]王欢.多元感官联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3(09):56—58.

[5]江平.感官联动,快乐识谱[J].考试周刊,2014(97):190.

[6]李鲁燕.如何多感官参与音乐教学[J].新校园(中旬),2016(03):88—89.

作者:米然 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