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南京城市雕塑文化精神意蕴研究

南京城市雕塑文化精神意蕴研究

【内容摘要】城市雕塑是传递城市文化精神意蕴的重要媒介,彰显着城市民众的价值取向,是城市文化综合体的有机构成部分。文章对南京公共环境中城市雕塑设计的审美理念、创作语境、价值取向三个方面进行解析和论述,以期阐述南京城市雕塑的文化精神意蕴。

【关键词】南京城市雕塑;审美理念;创作语境;价值取向

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突飞猛进,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独特载体的城市雕塑越发受到重视。南京公共空间中的雕塑艺术自古以来就非常繁盛,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南朝的陵墓石刻。据南京市规划局名城市雕塑处统计,当前共有1061件各类雕塑作品,分布于南京地区的各公共环境中。新中国成立后,各种类型城市雕塑更是迅速增加,数量多达400余件。2014年,为了迎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南京市政府与中国雕塑院共同组织了国际城市体育雕塑大赛,既弘扬了奥运精神,更提升了南京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国际影响力,使得这座“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成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青春都市,魅力之城。本文尝试从南北朝时期到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雕塑以来的城市雕塑中获得启示,对南京城市雕塑的民族性与国际化审美理念、创作语境、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解析和论述。

一、南京城市雕塑审美理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我国城市雕塑作为热点现象蓬勃发展起来,而南京在城市雕塑事业的建设中发挥着开创性效能与主导性作用。经专家梳理考证,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十余年间,全国80%的城市雕塑作品是由南京建造的,全国最早的城市雕塑企业也诞生于南京。但南京城市雕塑乃至全国城市雕塑,近代以来的创作主流一直以写实主义或观念主义手法为主,处于西方审美模式的笼罩之下,自我的民族文化精神严重缺失。但让人欣喜的是,今天的中青年城市雕塑艺术家们对此已有所感悟,在创作实践中汲取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方面,逐渐形成自觉。雕塑家吴为山的发问:“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城市雕塑如何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体现出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地方特色和国际视野?”也已成为中国城市雕塑创作的当务之急。任何文化艺术的审美形式与理念的产生都与时代密不可分。当今时代所倡导的民族性与国际化审美观,在城市雕塑建设中的正确把握也是如此。其既不是对传统文化生活表象的任意翻版,也不是对所谓西方文化口号的肤浅理解与简单表达。在现、当代西方文化思想的挑战与冲击下,层出不穷的艺术理念所形成的艺术样式,虽然大大扩展了公众的审美视野,但公共环境中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肃穆庄严的城市雕塑文化精神意蕴,已被这“国际化”艺术理念消解殆尽。因此,南京城市雕塑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审美意识,促进民族性与国际化审美理念和谐互融,把各种艺术创作观念和艺术手法融入城市雕塑创作的整体建设中,形成南京城市雕塑独特的审美标准。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南京市政府以“青春的力量”为理念,有序组织了国际体育雕塑大赛。最终共有50余件体育主题的城市雕塑作品在青奥场馆周边及南京窗口地区落地。如机场高速公路边的《火炬手》、河西国际青年广场的《九骏》、南京站的《梦舟》、仙林大道的《竞速》等。这批深蕴民族性与国际化双重文化精神的作品,讴歌了运动魅力与时代精神,展示了南京城的文化品位、青春活力和市民的热情。民族性与国际化和谐相融的审美理念,已成为南京城市雕塑发展的基石。例如,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佛教造像,早在汉代就开始接受如印度、波斯、埃及、希腊等国家或地区造像的审美影响,逐步形成民族性的独特审美样式和造型风格。可见西方艺术要想在中国发展与传承,必然要经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洗礼。在这种成熟的文化情结、审美习惯启示下,今天南京城市雕塑的创作者需要用既有民族性又有国际化的审美视野,以激励市民的文化精神。近现代以来南京还落地了一批有着民族性与国际化文化精神的经典作品,如中山陵祭堂的《孙中山先生》雕像、渡江胜利纪念馆广场上的《千帆竞渡》主题雕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女神》雕像等。传统文化的回溯给城市雕塑发展带来了智性的反思,从中国本土文化中寻找艺术审美的规律,形成能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国际性艺术创作理念,这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一贯性。南京城市雕塑对传统文脉继承的自觉,对西方等外来文化包容性地汲取,实现了文化精神上民族性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

二、南京城市雕塑创作语境

公共空间中的现代城市雕塑往往包含有该城市民众的愿望。西方艺术家通常不把城市雕塑付诸商业性的目的,而更看重民众的参与程度,并以此来衡量城市雕塑设计与制作的价值和社会意义。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强调:“要不是人人都能享受艺术的话,那艺术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可见城市雕塑追求与城市民众的文化沟通、心灵交流,共享该城市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及文化精神意趣。在此语境下,艺术家创作出不同面貌和审美风格的城市雕塑作品,最终培育出具有鲜明时代格调的城市性格。因此,城市雕塑可谓城市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独有的诉诸民众的视觉形态,达成城市雕塑与社会公众进行对话效能、城市雕塑同城市空间其它物象的完美结合。在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观念的解构与冲击的时空中,南京城市雕塑面临着全新的创作语境,即东西方传统及现代优良文化基因的大融合。随着城市雕塑全球化创作语境的进一步扩展,这为南京城市空间迎接高质量城市雕塑作品的诞生,营造了适宜的环境。例如,吴为山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创作的《家破人亡》《逃难》《冤魂的呐喊》系列作品,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时代精神和民众的诉求。随着艺术创作语境的演进,城市雕塑已不再仅仅是公共空间的点缀,逐步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扮演着城市名片的角色。今天的南京城区遗留了大量六朝时期的石辟邪等陵墓石雕,尽显魏晋风度和六朝气象。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政府在中山门的沪宁高速入口处设立了硕大的铜质新辟邪,同时期,南京电视台台标也采纳了辟邪造型元素的设计。可见辟邪等城市雕塑已物化为南京城市的文化精神象征,成为南京的标志。在特定语境下的城市雕塑,可以通过特定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碰撞出具有时代的思想火花,造就了南京城的人文姿态。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城市雕塑承载着自由与包容的时代新精神,先后经历了朴素的现实主义阶段。这种语境下的作品张扬着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精神力,在这创新语境中的城市雕塑更多承载着现代化南京的时代信息,如卡子门的《世纪塔》。2014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给南京城市雕塑建设带来全新的国际化语境,吴为山创作的雕塑《火炬手》,成功综合了西方写实与抽象艺术理念,以及中国传统的写意美学精神,智慧地把本土的文化元素进行现代性的转换,呈现出极其和谐的人文精神意蕴。

三、南京城市雕塑价值取向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综合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彰显着城市民众的价值取向。优美的舞榭歌台、山水城林环境,以及雄浑朴厚、庄严肃穆、神韵优雅的历代城市雕塑孕育了南京独有的城市品质与文化精神意蕴。当今的社会处处充斥着世俗的欲望,各种拜金主义的负面意识形态解构了民众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明晰城市雕塑的价值取向,挖掘其中的正能量对于提升城市文化空间、环境品位和市民的素质有着积极意义。城市雕塑价值取向往往建立在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通过该城市积淀的历史文化同民众的审美标准相接轨,并以其精神力量和价值取向影响民众生活。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指出,公共艺术的价值目标包括“激励市民,促进社区的认同感,记录和庆祝该社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造成公共对话”。在近现代西学东渐的时空环境下,南京城市雕塑也经历过由于忽视本土文化传承,导致其文化价值取向上的扭曲时期。时至今日,城市雕塑发展机遇已经到来,但城市雕塑价值取向的回归与确立需要艺术家、政府和社会民众的配合,尤其是政府部门科学有序地规划越发重要。因此,城市内涵、历史积淀、人文意蕴所形成的民众的正能量文化价值追求,成为城市雕塑建设与规划的依据。其价值追求的实现总是通过视觉形态美、精神意蕴美、时代和谐美三个方面来引导民众,把公众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彻底释放出来。可见,公众的参与赋予了城市雕塑以生命性的价值,一座城市雕塑的社会价值往往既体现了其对于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的表扬,也是城市市民文明程度的体现,以主流的优秀文化价值取向为先导,已成为城市雕塑建设与创作的定律。南京城市雕塑已在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和谐相融中积极探讨着艺术创新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积极追寻与传承着现时代城市文明的历史价值、精英价值、经典价值与永恒价值。这些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所深蕴的正能量,既是特定时代社会发展的记录,更是民众精神情操与价值取向的指南。

四、结语

未来公众的审美倾向、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城市雕塑建设的样式,经典的城市雕塑都是通过一定的审美理念、相应的创作语境,传达相应时空环境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在实现中国梦,建设人文都市的征途上,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文化空间和环境必将铸造出更多有着“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国际视野”的南京城市雕塑精品,并以此来推动南京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吴为山.雕塑时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南京市规划局.青春古都——南京城市雕塑精选[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作者:韩军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