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价值取向探析

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价值取向探析

摘要:为响应新时代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号召,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满足小学生健康水平的发展要求,本文在分析现存体育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体能训练课程进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小学吸收创新国内外先进体能训练模式、引进多方资源等策略,以充分推广体能训练课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体能训练;小学;体育教学

1前言

体能训练作为一个发展、提高和恢复体能的重要手段,它的加入不仅可以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激发体育教学活力[1],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打牢体能基础、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滑雪世界冠军李妮娜以前在采访中建议:“要尽快完善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体系,推进体能进校园。”儿童体能训练成为越来越多被提及的概念,但校园体能训练项目仍进展缓慢。因此,如何挖掘校园体能训练价值、如何巧妙地将体能训练课程与小学传统体育教学融合,是小学体育教学工作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2对“体能训练”概念的认识

体能训练是一个指导练习者通过身体训练来保持或提升健康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表现的教育和训练过程[2]。美国体能协会(NSCA)将体能理解为“StrengthTrainingandConditioning”,体能训练主要针对力量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体能训练可分为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性体能训练,本文所提及的体能训练归属于一般性基础体能训练,主要针对心肺、肌肉耐力,平衡、柔软素质等方面进行训练,是以小学生为主要群体,以学校体育课程为主要应用渠道,以全面提高小学生身体、体能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根本目的,以系统地开展小学体能训练课程、创新体能训练模式等作为落脚点的教育训练方式。

3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现存问题

3.1体育课程固定统一,忽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目前,小学体育课程大多以班集体作为授课对象,全班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因此,授课内容更为注重基础性和普适性,体育课程不可避免趋于固定统一。体育课程缺少必要的针对性,易于忽视学生个体发展。小学生的年龄、性别、体形、个人运动经历和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不同,如若长期采用全员统一的热身活动和运动训练内容,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一刀切”模式着实不太妥当。

3.2训练手段单一重复,呈“碎片化”模式

在小学阶段,体育课程主要是针对体测项目开展教学,为应付体育考试和体测而进行反复训练的现象仍存在,这看似遵循运动项目训练的一致性原则,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提高项目的运动成绩。但在“碎片化”训练模式中,项目与项目之间相互独立,忽视了对小学生系统化的训练。零散化的训练不仅缺少运动项目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而且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综合发展会造成消极影响。

3.3运动标准较低,运动负荷不足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对学生运动风险的顾虑,总是倾向于选择稳妥保险且简单基础易于掌握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标准要求较低。小学生各项运动难度和强度远远不够,不仅很难做好小学生各阶段身体素质发展体能衔接,而且小学生发展提高的体能目标更是无力实现。

4小学体能训练课程的应用价值

4.1综合性课程弥补和发展现存体育教学课程

体能训练课程不同于普通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能训练本身就是一门由运动生物力学、解剖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3]。我国在学习、引进国外优秀体能训练知识的基础上,还根据我们自身体能、体质在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上进行了大量创新,融合了伤病预防、运动康复等训练理念和方法。体能训练除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自主力量训练、身体功能训练、抗阻训练、核心训练等课程外,还包括精准动态拉伸训练、康复性体能训练等[4]。体能训练这项综合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不仅能高效提升小学生不同维度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和发展现有体育教学课程在预防运动损伤、巩固锻炼成果和恢复学生体能等方面的不足。

4.2体能训练提供系统性、针对性训练

体能训练课程将提供系统化、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力争解决现存体育教学活动“碎片化”问题,全面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通过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系统中的渗透,从传统项目锻炼转为全面素质发展,从运动项目筛选到学生个体针对练习,进而增强学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3满足轻竞技校园活动体能需求,发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在全面推进体教结合、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轻竞技体能训练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冰雪运动进校园”“足球进校园”、冬夏令营选拔性活动、“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一体化的竞赛体系等应运而生。小学体育传统课程注重基础,缺乏动力,难以与时俱进地满足新时代体育育人的要求,而体能训练刚好能弥补这一缺口。体能训练课程的开发能为学校轻竞技活动的举办提供不竭动力,逐步扩大选拔性竞赛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通过系统性体能训练和定期开展的选拔性竞赛活动,有望在日常锻炼和活动中挖掘潜力生源,为我国竞技体育输送高质量人才。

4.4塑造小学生健康身体形态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素质增长的敏感期,此阶段学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精力充沛,肌肉神经系统弹性、柔性较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进行体能训练的理想时期。体能训练可以针对小学生肌肉系统和关节骨骼系统进行专项平衡训练,规范训练动作、调整平衡肌肉力量、促进骨骼健康生长,改变小学生群体由于长期静坐和体育动作不规范所造成的含胸驼背、脊柱侧弯等不健康身形形态,提高运动质量和关节稳定性。

4.5训练课程新颖,顺应小学生心理活动

小学生情感体验丰富,对外界事物刺激反应强烈。体能训练不同于以往枯燥的体育课程训练模式,其具有的专业性、科学性、新颖性、娱乐性等特征,有利于刺激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产生、维持学生的感知兴趣和情境兴趣,激发学生运动本能,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渴求,促进积极的心理活动动机转化为自觉的运动行为。

5小学体育教学引进体能训练的建议

5.1小学中低年级GPP体能训练的课程开发

GPP体能训练模式即一般性综合体能训练准备(Gen‐eralPhysicalPreparation),该名词的提出起源于俄罗斯体育训练教科书,根据美国体能协会(NSCA)对体能训练的划分,GPP体能训练模式归属于基础体能板块。GPP模式致力于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兼顾锻炼力量、爆发力、耐力、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敏捷性、速度、爆发力、心肺功能十个身体素质,力求全面把握、不留短板。该模式可适用于一至四年级打基础、补短板、培养和发展综合运动技能。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征、体能素质发展需要和即时情感、情绪反应,对GPP体能训练模式进行本土化、定制化创新改造。

5.2小学高年级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课程开发

功能性体能训练源于理疗和康复领域,其内涵主旨集中体现在体能训练本身必须满足于或适用于先期期望达到的体能诉求[5]。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一般性综合体能训练相比,其专业程度和指向性更为明确。根据个体训练需要及运动期望,从动作功能开始筛查,最后确定主要的针对性体能训练,能够有针对性地增强身体适应能力、强化身体机能、整合提高运动素质、促进体能恢复。中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肌群、骨骼系统等尚未发展成熟,无法进行复杂的力量型、耐力性和与爆发力相关的体能训练。在一至四年级开展GPP体能训练,打好必要体能基础后,五、六年级可采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模式,适当增加体能训练课程占比,提高小学生训练难度和负荷,集中训练高年级小学生的肌肉力量、耐力和爆发力,以满足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运动能力提高的需要。

5.3多方资源助力小学体能训练教学

(1)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团队。一方面,运动员的光环效应,会在一开始就提高学生的期待值、激发学生上课兴趣、激起学生运动斗志,培养学生自律、严谨的态度。另一方面,优秀退役运动员的加入,能够有效缓解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人才缺失、教学负担过重等问题。(2)社会体育资源为小学体育教学注入新动力,为体能训练进小学提供发展契机。学校通过与社会体育组织、机构的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学校体能训练方面人才资源、设备资源短缺的问题,为体能训练教学创造新模式,提高学校满足学生需求和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差异性的能力。(3)网络平台提供线上教学培训支持。小学应积极搭建互联网平台,推动小学体育教学创新转型,发展线上体育培训教学活动,弥补现阶段学校课外体育教学服务工作的不足,将原本单一的校内体育教学,延续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中。

6结语

由于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发展特征和需求以及我国小学体育轻竞技模式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各个阶段小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素质发展要求。为此,小学应通过创新课程模式、协调各方面体育资源等方式,积极推进体能训练课程在小学的开发及应用。在改善和丰富现有小学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运动兴趣,挖掘学生内在运动潜能,适度提高运动负荷,帮助学生从小打好体能基础,协调各方面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聪,刘海涛.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能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2):24-26.

[2]黎涌明,曹晓东,王雄,等.合格体能教练的职业素养[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6,24(3):15-17.

[3]杜聪.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构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4]高炳宏.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体育学研究,2019,2(2):73-81.

[5]李赞,赵慧敏,常宇伟.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内涵旨向、结构功能及本质属性厘清[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227-231.

作者:俞颜 单位:南京体育学院体育产业与休闲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