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城白蔵房建筑装饰艺术探析

乡城白蔵房建筑装饰艺术探析

摘要:白蔵房是乡城县及其周边区域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是历代乡城藏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将厚重的建筑构造与灵动的色彩装饰巧妙地结合起来,融入纳西族、汉族、藏族和蒙古族的装饰艺术手法,形成墙体厚重,外部色彩简洁,室内装饰庄重热烈的建筑特色,科学应对自然气候条件,实现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的并行不悖,营造出俗世天堂的人居环境,是研究康巴地区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体样本。

关键词:白蔵房;装饰艺术;民居建筑;建筑构造;宗教装饰

乡城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南部,东临稻城亚丁,南接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是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域。乡城因地形而得名,其藏语意为“手中的佛珠”,硕曲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如一根丝线把分布在沿河两岸的村寨连在一起,犹如一串佛珠①。乡城县地处横断山脉的中北段,沙鲁里山系南端,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平均海拔在3200米左右。乡城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分异和垂直变化,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雨量少而集中,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白藏房仅存在于乡城及周边少数地区,白色碉楼式构造是乡城白蔵房的特有构造形式,它与寺庙、疯装一起被称为“乡城三绝”,成为乡城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白蔵房与藏羌建筑在布局方式和构造形态上较为相近,均采用下大上小逐渐收拢的碉楼式构造,白藏房为土木构造建筑,内立木柱,外墙采用夯土砌筑,与其他地区以木、石为主要墙体材料的藏羌民居存在较大差异。白蔵房外墙面自下向上逐渐收拢向内倾斜,内墙面平直,室内密布木质柱网,房屋的大小以立柱柱头的多少来定,一般为35根柱头至118根柱头,平屋顶(多作为农作物晒场),建筑以四边形和L布局,外观整齐统一,多座建筑依山就势,沿河散布,错落有致。

一、简洁中蕴含变化的建筑外部色彩

乡城白蔵房在结构和功能方面保留了藏式建筑的主要特征,但在外部色彩和室内装饰方与其他地区藏式民居差异较大。白藏房建筑外观以白色装饰为主,藏民认为白色象征平和与善事,是最为吉祥、纯洁的颜色,被藏民广泛用于各类生活物件之中②。白蔵房除门窗等部位外,建筑外墙主体均施以白色装饰,村落中一幢幢白色建筑依山就势,坐落于河谷向阳区域,在藏区明亮的阳光照耀和洁净的天空衬托之下,犹如一颗颗白色的珍珠散落在山水之间(见图1),极具视觉震撼力。在藏区各地的建筑中白色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唯有乡城的白蔵房将白色用到极致,建筑的四面前墙体全部用白色“嘎土”装饰,每年的特定时间进行维护来保持墙体常年的白亮整洁。在藏历传召节前,乡城的藏民都要到山里挖掘当地特有的“嘎土”(一种白色风化土,具有良好的色牢度,不会因阳光长时间爆嗮褪色),与水混合后形成白色糨糊状,灌注在茶壶内,从墙头开始顺墙体浇注,使其从上向下在墙面自然流淌,直至完全覆盖墙面,使其不受雨水的直接冲刷,在夯土墙体表面形成稳定有效的保护层。白蔵房的墙体为夯土构筑,干燥的气候使墙体具有极强的吸水性,从而确保了表面白色“嘎土”装饰的稳定性,在建筑表面形成自然、粗糙而又古朴的质感效果。乡城白蔵房除顶部的女儿墙和门窗等处外均为白色,女儿墙的外表面采用红色做底色,用黄色线条将其分为三等分、上面部分使用突出于墙体的白色色块装饰,在中间部分,白色装饰块下方的间隔处,用白色绘制圆形装饰,在红色基底上形成白色块状装饰,排列整齐有序,呈现出简洁统一的装饰效果。窗户的四周则是乡城民居建筑外观的装饰重点,窗框使用牛角状装饰,呈现出建筑立面形态较一致的梯形形态,是乡城藏民牦牛崇拜在建筑上的体现。门窗的主体分别使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和粉色等多种颜色、图案和雕刻艺术进行处理,形成繁复华丽的装饰效果(见图2)。乡城白蔵房的窗楣和门楣突出于墙体,并由上向下逐渐内收,出挑的横梁(“飞子木”)部位与建筑女儿墙的白色方块装饰类似,其他部位用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分别绘制祥云、花卉和几何纹样装饰,与建筑顶部形成色彩呼应关系。门窗多采用木质雕花工艺,窗框的使用红色或黄色的回纹装饰,由窗口四周向内收缩成阶梯状,窗框最外层雕有瑞兽祥花,其上以绿色和蓝色等冷色装饰,中间两层以植物雕刻为主,表面被处理成黄色,最里面的两层装饰最为复杂,在层次丰富的木雕表面绘制红色底色,配以蓝色或绿色的花卉、几何纹样和佛教吉祥装饰纹样。白藏房外墙面为大体量的单一白色装饰,形成一种整体、简洁的视觉效果,门窗多位于南向和东向墙面,运用明快艳丽的色彩和复杂堆垒的雕刻装饰,与简洁的白色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总体上看,乡城白蔵房的外观色彩较为单纯统一,局部色彩丰富绚丽,形成统一中有对比,简洁中富有变化的建筑外部色彩装饰特点。

二、厚重而不失灵动的建筑构造形式

乡城县位于高海拔地区,冬季多大风,气温常年偏低,出于高寒地区对建筑保暖性能的需求,乡城白蔵房的西面和北面等向阴区域的墙面基本不开窗,建筑墙体偏厚,墙基部分的厚度可达到100cm,外墙面斜向内收,内墙面平直,墙体自下而上逐渐变薄。乡城白蔵房多为3-4层碉楼式建筑,墙体采用夯土垒筑,各外立面均呈现为下大上小的梯形构造特征,建筑给人产生一种高耸、坚固和稳重的视觉心理效果。建筑背阳面除顶部女儿墙外,通体为白色,表面平整,无构造性装饰,显得简洁而有力度。为增加房屋的采光和采暖能力,建筑向阳面从二层开始,等距设置窗户,门楣和窗楣的构造大致相同,均突出于墙体,结构复杂,其装饰性构造多达4-5层,逐层内收至门头或窗头,第一层有6-8根突出墙体,半径约8cm左右的短椽,外挑的飞子木端头被处理成白色,第二层是与墙体平行的承重枕梁,突出墙体约8-10cm左右,第三层与第一层构造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突出的飞子木被处理成向下内收的斜面,第四至第五层采用雕花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向内延续至门框和窗框的边缘。建筑向阳处墙面被门窗等距分割,突出墙体的门楣和窗楣为单调平直的墙体增加了凹凸和化,使平整的外墙体产生丰富的次变化,构成建筑主立面的视觉重点。简洁、厚重的白藏房犹如镶嵌在绿色或金色田园中的白色珍珠,给淡雅、纯净的田园增添了清新迷人的韵味。远观乡城白蔵房,建筑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简洁明快的视觉特征,近观则显现出坚实、厚重的效果,触摸之则让人感受到古朴和自然的韵味。在白藏房的不同外立面,呈现出繁简节奏性变化的装饰效果,背阳面装饰简洁整体,向阳面层次变化丰富,使乡城白蔵房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厚重又不失灵动的视觉心理感受。

三、神圣与世俗并存的室内装饰

乡城藏民多为几代同堂的大家族聚居的生活方式,白蔵房是乡城藏民的家族传承关系的具体体现,在房主几代人共同参与和不断建设下,历经数年方能建成。白藏房外观简洁大气,内部装饰则华丽繁复。房屋第一层主要作为储物间和关放牲畜使用,在政府的引导下,乡城藏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村落民居建设实现了人畜分离。第二层为主要生活区,起居、厨房、客厅和经堂(佛堂)(见图3)均分布与此,经堂位置上方为平台,为表达对佛祖的尊崇,其上不再修筑房屋,三层为卧室分布区,四层作为家庭粮食储藏区,屋顶平台兼做粮食晒场。

(一)厨房与客厅装饰

白藏房中厨房与客厅是仅次于经堂的重要区域,二层的厨房和客厅采用厨客一体的开敞式布局,客厅区域沿墙布置藏式橱柜和碗柜,用作厨具、炊具和食品等的放置,柜体多为松木制成,沿整面墙布置,上至屋顶,其上有融合了纳西族、汉族以及蒙古族的泥塑、木雕和彩绘艺术,内容多为龙凤、孔雀、牡丹和八宝吉祥图案,柜前布置有座椅和茶桌,其上放置着绣有各种吉祥花卉和瑞兽的坐垫。藏民喜爱洁净,水缸柜是乡城白藏房每家每户必备的生活设施,其布置和装饰是白藏房的一大特色,水缸柜位于厨房区域靠近灶神供奉的位置,上面一般放置有3-5个大号的铜制水缸,储存着藏民从清澈的山涧中打来的山泉水。乡城藏民有供奉灶神的习俗,紧挨灶台区域的整个墙面供奉灶神神位,乡城藏民利用泥土的阻燃性和可塑性,塑制出形态各异的灶神图腾,为避免生活油烟的污损,泥塑表面通体被处理为黑色,灶神形象因各家喜好差异而存在不同,主体一般塑制有八宝吉祥、财神爷和长寿佛之类的神像。乡城白藏房中灶神供奉的独特性在于乡城的敬猫习俗,各家各户的灶神供奉中必然会有猫的形象。相传乡城曾受鼠害侵扰,老鼠肆虐,盗粮啃经,民众不堪其扰,由于百姓信奉佛教不愿杀生,特地从印度请来猫神灭鼠护教,猫也因此被看作高僧大德的转世化身,受到家家户户的供奉。白藏房建筑外立面的牦牛装饰和厨房内的猫神敬奉,其实质都属于原始图腾崇拜的范畴,乡城民众将原始图腾崇拜融合到藏传佛教之中,体现了乡城藏民文化的包容性,也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民俗文化内涵。

(二)经堂装饰

藏传佛教在藏区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乡城白藏房中都设有经堂,且处于建筑的核心位置,白藏房的经堂布置和装饰在藏区极具代表性。白蔵房中经堂有“三最”,经堂的窗户面积是建筑中最大的,其装饰是最为精美和奢华的,在建筑中的地位是最为神圣的。经堂装饰以黄色和橙色为主,佛龛区域使用木刻、镂雕和彩绘等手法进行装饰。经堂的内部装饰呈现出华美庄重的特点,受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影响,经堂的布置格局与藏区寺庙的布置极为相识,使用层次分明的雕刻、泥塑、贴金、沥粉勾画和彩绘装饰,烘托出神圣而又富丽堂皇的气氛,主位面为佛龛的位置,佛龛中供奉有佛祖的塑像,佛龛左右则成排供奉有佛像或佛教法器。佛龛的装饰极尽奢华,以明亮的橙黄色为主色调,佛主的背后雕刻有狮虎、鹏鸟、护法金刚和八宝吉祥等,佛龛前的屏风上均镂雕有盘龙、莲花等佛教祥瑞,通过复杂的卷草纹连接在一起,最前端的供桌上敬放有活佛的相框、香烛和酥油茶等。经堂内部的立柱均采用木雕彩绘装饰,柱头部分雕刻有繁复的云纹和龙纹,四面的墙壁均绘制有佛教题材的壁画,或层层叠叠挂上密集的唐卡。乡城白蔵房的室内装饰,体现了藏民对佛教无限虔诚的信仰,通过繁复的装饰手段,提升了室内空间的观赏性,营造出热烈而神圣的环境氛围,体现了藏族民俗文化极强的可感知性。

四、结论

乡城白蔵房的构造和装饰体现了世俗与宗教的紧密结合,合理利用建筑外观布局、装饰色彩设置和室内的布置陈设,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装饰风格,弘扬本民族宗教和文化习俗,通过借鉴融合其他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形成兼容并包的建筑装饰方法和技巧,彰显出白藏房特有的地域文化气质。首先是应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智慧和有限资源的科学利用。乡城白蔵房为适应高寒气候,对建筑外观进行了针对性改造,厚实的夯土外墙和向阳开窗的设计,可有效抵御寒冷气流,增加室内采光和采暖效果,藏民利用建筑外墙的构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装饰,形成强烈的对比装饰效果。通过学习汉族地区夯土墙体的筑造技术,有效解决了乡城本地建筑石材不足的弊端。为保护夯土墙体,提升建筑防雨防晒能力,利用乡城地区特有的白色“嘎土”涂淋外墙面,形成建筑整齐统一的色彩,在高原地区碧空白云的背景中,白蔵房在明亮的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仿如人间仙境。其次是体现了宗教寺庙文化向世俗的延伸,乡城白蔵房的室内外布局和装饰均与当地的寺庙相似,形成体系化的建筑装饰规则。白藏房的女儿墙、门窗的装饰多以红、橙、黄色为主的装饰色调,装饰元素也多使用的是藏传佛教的标志性图形和纹样,形成家与庙一体的地域装饰文化传统,体现了乡城藏民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是建筑构造和装饰形式的多元融合,乡城白藏房在结构上受南方民族干栏式建筑的影响,融合了藏式原有的井干式结构、碉房造型以及汉族擅长的土筑墙体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土木碉房建筑③。房屋装饰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巧妙地融合了纳西族、汉族以及蒙古族的泥塑、木雕和彩绘艺术。白藏房是乡城藏族人民在适应自然气候、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智慧创造的产物,他们以白藏房为载体,将物质生活与精神信仰有机结合,通过建筑装饰将宗教信仰、生产生活和审美观念予以集中呈现,构成乡城白藏房外简内繁,庄重而不失灵动,神圣与世俗共存的民居装饰风格,赋予了乡城白蔵房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注释:

①乡城县志编撰委员会.乡城县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

②白小梅等编.“乡城三绝”之一白色藏房[J].四川旅游(乡城专刊),2017:34.

③蔡光洁.甘孜州乡城传统藏式民居的艺术特点[J].艺术探索,2010(4):40.

作者:宋来福 刘邦春 黄康亚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 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