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园林技术课程改革途径

园林技术课程改革途径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的要求,时不我待

总理2005年11月7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的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ll]。江苏省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是全国职业教育的领跑者,省政府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于2006年2月专门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出台了《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总的精神可概括为:坚持“一个方针”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两大服务”一着力培养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着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并要求加快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J2J。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保障。《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2005年到2007年的三年内,以国家和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省级示范专业学校为主体,遴选一批办学水平高、行业背景好、专业特色明显、课程改革积极的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命名50个“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并按专业命名100个“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至2010年,全省省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实现向新课程体系的平稳过渡131。20ro年是完成课程改革的最迟期限,我校是老牌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又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因此无论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角度,还是从争取进人50个“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行列来讲,必须尽早进行课程改革,尽早才会主动,才会占有先机,并且要争取尽可能多的专业被命名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这对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深远。

2.生存的压力,只争朝夕

据统计,江苏省2005年、2006年仍是生源高峰期,各类职业校普遍感觉形势喜人、日子好过,许多职校领导在一起交谈更多的是师资不够、教室不够、宿舍不够等显性问题,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更深的隐性问题我们不能回避。2008年江苏的生源第一次出现明显的下降,减幅与2006年相比在30%以上,到2013年减幅接近于50%,届时招生的压力会空前大,各校竞争生源将呈现白热化。在这种客观现实面前,我们如何面对,如何绸缪,如何决策将决定专业的命运、学校的生存。大量的事实证明,要想在激烈市场中立于不败,必须加快走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形成风格,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唯一对策。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则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唯一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灵魂。

二、课程改革的可行性

1.有利的行业背景

随着国家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园林、生态城市的提出,西部大开发、城镇化建设的提速、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的获得,给园林建设、园林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目前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惜投巨资搞城市绿化和环境整治工程,园林建设持续升温,未来几年将是园林行业飞速发展时期。另外江苏是建筑大省、文化大省,许多地方园林事业发展迅速,颇有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均有一定名气,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列人了世界遗产保护;武进的夏溪花木市场是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年市场交易额在ro亿元以上;南通的如皋是全国花木盆景之乡等,江苏的园林事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在新的形势下,事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2.良好的学校基础

本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坚实的保障,具体体现在:(l)业务基础扎实。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综合化和项目教学,为全面课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对课改认识到位,思想统一。(2)领导支持有力。学校高度重视,多次请专家指导,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开设讲座,参与制定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学校要求进行课程改革的专业必须通过立项,按课题来开展工作。(3)经费落实到位。学校对课程改革资金上给予支持,为确保顺利进行,学校专门设立了启动经费20万元,通过阶段评估,阶段核拨,为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4)实训场所稳定。学校有组织培养、植物生理实验室和10000平方米园林苗圃,有建筑规划设计院(含园林设计资质),学校还与十余家设计、施工、管理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

1.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如何确定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关系到毕业生的职场定位,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想在未来的招生和就业市场上具有优势竞争力,我们的毕业生光有一份大专文凭是不够的,必须要体现其技能性,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所区分,彰显职业特色,在竞争中求立足。五年制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具有大专学历和高级工证书的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人才。在校第三学年通过中级工的考核,在第五学年进行高级工的考核,毕业时学生能取得双证。创造条件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2.深入调研,制定课程方案

这一阶段尤为重要,关系到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需有科学的程序,包括:(l)成立组织机构:课程改革工作组及专家咨询委员会;(2)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责任到人,明确期限);(3)深人企业开展社会调研(尽可能面广并具代表性):(4)课改组召开分析会,制定工作项目表;(5)咨询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工作任务分析表;(6)行业专家论证,形成论证报告;(7)确定课程结构,形成理论和实践一体、项目化课程体系;(8)设计课程,形成新课改课程;(9)设计课程内容,形成具体课程;(10)制定课程标准,形成新的课程标准;(l1)制定新的课程指导方案;(12)编制校本教材。在形成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过程中,应把握好两方面:l)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按照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的原则,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等必修文化基础课程标准;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一批与大类专业相配套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课程及其教材t3]。因此对于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可以在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基础上,结合专业,体现服务性。2)专业课程的改革在对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3.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征的新型教学关系,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4.以学习者为本,改革评价体系

在新的课程结构、项目课程的模式下,要打破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败的评价制度,树立正确质量观,挖掘和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131。

5.加决步伐,建设校本教材

尽管目前教材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学科型特点仍很明显,不适合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对教材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校本教材。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调动教师和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发掘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资源,形成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形式可以多样,如:活页讲义、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音像制品、教具等[,]。

6.抢抓机遇,建设实训基地

新的课程观将课堂与实训基地合二为一,车间即教室,师傅即老师,理论实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职业实践情境,形成职业能力,因此对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大资金投人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培养目标。

四、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制定课程方案过程中的几个关键

(1)行业调研

1)选取的企业数量要足够,并在省内有一定的地区代表性和典型性。2)调查的对象最好是企业一线技术专家、人力资源主管。3)各类调查表格的设计要细致、充分,有针对性并能方便统计。

(2)形成工作任务分析表

1)咨询委员会的组成很重要,关系到工作任务分析表是否科学、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要求成员全部来自有代表性企业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他们熟悉园林行业施工、设计、管理等过程,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2)评分标准设置合理,数据分析准确。(3)确定课程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制约改革效果的几个瓶颈

形成科学的课程指导方案,只是改革过程的第一步,改革成败的关键还在于执行。在此过程中,制约改革效果的几个瓶颈是:(l)“双师型”教师缺乏新的课程将完全实行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教师即师傅,这对专业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专业教师多从大学直接毕业的,没有更多的生产实践经验,加上平时课务较多,难有时间在企业进行锻炼,故“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将是影响课改效果的关键。对此,建议采取大力“引”和坚持“培”两手抓,两种途径。(2)校本教材建设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专业课程标准和内容要具有学校特色,没有统一教材可提供,不存在拿来主义,只能自给自足。校本教材有别于公开教材,却需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校本教材建设离不开具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最终还是人的制约因素,学校应出台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校本教材建设。(3)实训基地的建设新的课程观理实一体化,上课直接在基地进行,完全职业的实践情境,不像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便可组织教学,学生要按组进行项目化教学,因此教学成本将大大提高,要求实训的设备、场所、工位均符合要求。对此:1)学校继续加大投人,确保改革顺利实施;2)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变无效消耗为有效消耗,争取“学能致用”,学生在学习、训练期间的半成品、产品能被利用,达到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