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措施

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措施

摘要:习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全面贯彻精神,重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是实现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措施

高校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是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不仅需要传授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结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积极向上的学风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由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培养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实现多功能的综合人才培养。课堂是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培养途径,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多功能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平台。

1.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人才济济,青春活力,是高科技人才的摇篮,是最具创造力人才的地方。通过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和开展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和意识,还能营造浓厚的大学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2.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是互补的,在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是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是为科技创新过程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使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活动是将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是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论证的过程。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还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

通过向我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学校领导、老师访谈发现,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参与率低、学校重视度不够。因此,需要大力提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重要性认识。目前,我校科技创新活动起步晚、基础薄,相应制度不完善,学校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科技创新活动不能得到快速有效开展。目前,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

制度和物质是激励机制实施的根本保障,但学校激励措施比较分散,对于组织机构、活动内容、评价体系、考核制度等没有完善的制度机制,激励效果不明显。学校对科技创新经费投入较少,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和激励机制得不到有效保障。

2.教师缺乏积极性

受传统教育影响,课堂中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是学习的重点,是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成绩好坏的唯一判断标准,对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兴趣。由于教学、科研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没有多余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教师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大多是自愿和无偿行为,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缺乏专业指导

我校属于文科类院校,专业方向大多偏财经类,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缺乏工程技术类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只能依靠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进行操作,作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此外,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依靠的是教师自动、自发、自觉的热情,没有规范的专业指导体系。

4.学生参与率低

学校近70%的学生是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首要目标,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复习功课。受到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限制,目前我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活跃度较低,经过对我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以及今年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统计,学生知晓率不足40%,而参与率不足15%。其中参加科技创新的大学生中由于目标不同,能够坚持到底的学生少之又少,其中一部分是三分钟热度或者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这部分人可能在目标难度不大时还能够坚持,一旦受到严重挫折便会失去对科技创新的兴趣,缺乏动力。

5.宣传力度不够

我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大型科技创新竞赛,如“挑战杯”“创青春杯”“互联网+”大赛等,通过层层下发竞赛通知动员广大同学参赛。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手段较为单一而成效一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无法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措施

1.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案和奖励机制》等相关性的纲领文件,学校采取强化手段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如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奖励机制;注重对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以及学生的奖励和精神激励;加大科技创新活动经费的投入,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学生考核考评体系,以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

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实践的重要渠道,在对学生观察社会“重、难、热”点等问题和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等方面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学科背景不同,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受到限制,对当前社会形势难以把握,严重影响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选题。成立学术科技创新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当前国内外形势进行综合分析,深入剖析社会“重、难、热”点等问题,帮助大学生对相关政策进行正确解读以及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指导,从而实现选题的创新性、科学性、合理性、实践性。

3.提高教师积极性

教师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大多是自愿和无偿行为,学校一方面应弘扬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认可度,实现尊师重道和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将教师指导科技创新项目和竞赛纳入职务晋升和教学评价考评体系,以提高教师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梯队化培养

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设立切实有效的激励目标,充分利用大学生极强的求知欲和害怕失败的心理,设定具有层次性和时间性的目标。例如,对于一年级新加入的学生不适合设定太高的目标,避免因失败而导致他们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降低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于二年级已经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应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目标,避免难度太低使他们失去挑战和参与动力,培养他们能稳能冲的特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科技探索潜能。不同年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解不同,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训时,应按照不同的年级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培养,采取梯队形式,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使整体团队培养模式合理化,以先进者为目标,向先进者学习和追赶,实现整体团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梯队模式还能保障科技创新团队长久持续发展,不会因为团队中部分成员毕业、整个科技创新团队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而导致团队解散的可能,每个年级都有成员每年招收新成员,如此循环,待毕业的成员走了还有源源不断的下一年级继续接上,使团队能够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

5.加大宣传力度

科技创新活动是针对整个大学校园开展的,通过活动的开展,大学生能够深入认识和了解科技创新活动的竞赛模式、活动初衷和实践过程以及和全国挑战杯的关系等。通过对活动的大力宣传,大学生能够从各种渠道获得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信息,提高创新活动在校园中的热度和兴趣,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对学术探究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思维和能力,促进课内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教师参与到创新科技中来,进行有效指导,实现科研和教学的结合。综上所述,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与和配合。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积极向上的学风,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引领大学生从传统学习模式转向创新和实践新模式,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刘达,邹振栋,刘海静,等.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的激励措施探索研究[J].祖国,2016

[2]张贝,孟国芳,尚冰聪,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科研,2016

[3]孙洪亮,钱思彤,陆诗语.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

[4]臧春艳,吴彤,李红斌,等.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

[5]杨尊昊,陈来荣,钱桦.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的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

[6]赵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6

作者:魏康婧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