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分析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6个月至55岁,平均(5.31±0.10)岁。对照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50岁,平均(3.5±1.1)岁。

1.2方法:治疗组:将平阳霉素8.0mg溶于4.0mL利多卡因中,加抽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加抽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浓度为1.0%平阳霉素溶液,将药物在肿瘤周边、根部以及瘤体腔间的边缘软组织中予以注射,注射前应对回血情况进行观察,在注射时需注意药物不宜外漏,以免造成正常组织的损伤。依据其具体情况增加药物的有效作用面积,以注射至肿瘤体周边的组织或肿瘤表面有轻微肿胀现象,且局部呈苍白色为标准[3],其注射剂量和疗程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可直至血管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对照组: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患者及其家属意愿,给予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注射方法同治疗组。

1.3疗效判定:本研究依据患者瘤体的缩小或消失情况、功能障碍及恢复情况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判定,具体如下:治愈:接受治疗的血管瘤瘤体完全消失,且表面较为光滑,皮肤、黏膜的表面恢复正常,功能基本正常。显效:接受治疗的瘤体体积减小>90%,其皮肤、黏膜的表面恢复正常,轻微的色素沉淀,轻度功能障碍。有效:接受治疗的瘤体体积有减小,色素沉积,皮肤黏膜未恢复正常。无效:接受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指标,甚至更为严重。总好转率为[(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采取平阳霉素注射的总好转率为97%(治愈1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高于对照组63%(治愈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好发部位常为唇颊、舌与腭等颌面部皮肤、口腔黏膜组织和腮腺咬肌区。在患儿出生第1个月内呈现出内皮细胞的快速增殖阶段,即为血管瘤的增殖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瘤一般会进展至稳定期,在这一过程中,病灶往往会对正常的组织形态与功能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应及早治疗。平阳霉素是一种抗肿瘤性抗生素,临床应用中未发现有骨髓抑制及免疫作用。平阳霉素作瘤内注射时,可在局部聚集高浓度的药物,导致肿瘤血窦腔内的内皮细胞萎缩及破坏、血小板黏着,进而形成肿瘤血窦内血栓,后期致瘤体纤维化,达到抑制血管瘤发展的作用,有效减少瘤体体积,提高治疗效果。刘国林等[4]研究表明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作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时,具有创伤小、效果好等优点,而采用低浓度的灌注液不仅可以取得良好效果,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方法是平阳霉素中增加了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其中,地塞米松有抗水肿、抗过敏、抗炎作用,与平阳霉素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用,减轻面部水肿、皮疹和发热等并发症,保障了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加入利多卡因能够使患者的痛苦程度降低,患者容易接受。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较佳,能缓解患者的痛苦,不易造成面部瘢痕畸形,能够保留患者口腔颌面部正常形态和功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减轻心理自卑感。但偶会引起患儿发热、胃肠道反应、口腔炎,甚至过敏性休克与血管瘤局部坏死等并发症[5]。其中患儿发热、胃肠道反应及口腔炎经过停药后,可自行缓解。该方法临床应用中,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易行、疗效显著等优势,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激光治疗一般应用于暴露的、浅表部位且快速增长的颌面部血管瘤的早期治疗[6]。激光治疗早期干预血管瘤可预防肿瘤进一步增殖,加快进入消退期,不良反应少,达到较好的美观效果。但对于深部血管瘤或结构复杂的血管瘤疗效差,且购置设备费用较大。手术治疗血管瘤的适应证为:增殖期血管瘤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视觉功能障碍、颌面部变形、反复出血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溃疡;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血管瘤遗留颌面部畸形者;溃疡后瘢痕需整形者[7]。近期一项研究表明,全部切除血管瘤的适应证为眼、鼻或唇部血管瘤在增殖期出现生长相关畸形,但对于经药物治疗无效之局部眶周血管瘤可作选择性部分切除[8]。由于颌面部血管瘤多见于婴幼儿,对于失血耐受性差,而血管瘤术中出血量一般较多,故手术切除血管瘤时,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颌面部血管瘤术后遗留瘢痕,影响容貌外观,患儿易形成心理疾患,需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有研究指出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治疗中,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时疗效较好。Alsmman等[9]认为口服普萘洛尔联合瘤内注射氟羟氢化泼尼松,可有效治疗婴幼儿眶周毛细血管瘤,且不良反应小。国内学者研究表明,CO2激光系统与0.5%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使用,可用于治疗深部血管瘤,该法较为安全有效,先使用CO2激光预处理皮肤,可以促进局部皮肤的药物渗透,使药物进入深层组织,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效能[10]。Furuta等[11]的初步报道显示,对于浅表节段性的溃疡性血管瘤,LP-PDL与口服普萘洛尔联合治疗,较单一疗法起效快,但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仍需要大样本试验加以证明。此外,脉冲染料激光和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联合治疗血管瘤,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血管瘤的方法,且不良反应小[12]。目前,关于联合治疗血管瘤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许多治疗方法的疗效仍然缺乏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支持,以上治疗方法应该在经一线用药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严重,或对美观要求较高的病例中予以考虑。近年来,介入放射学成为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手段的一种新方法。凌冰等[13]认为颌面部血管瘤选择性栓塞时,定位精确,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效果优于外科手术;具有微创、精确快速、康复快、成功率高、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为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放射治疗曾被用于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有研究表明皮肤血管瘤的放射治疗可增加发展为黑色素瘤的风险,临床中应慎重使用,并应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后遗留的可疑色素性病变进行仔细评估[17]。

作者:李冬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