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宗粮食生产现状和发展建议

小宗粮食生产现状和发展建议

摘要:小宗粮食生产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生活水平、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对枣庄市当前小宗粮食作物的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完善发展布局、提升科技含量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小宗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建议;枣庄市

小宗粮食是指某一地区除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粮食作物,包括小杂粮、薯类、豆类等。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小宗粮食作物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1]。小杂粮是谷子、糜子、荞麦、绿豆、小豆等小宗粮豆作物的统称,中国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2-3],是多种小杂粮的起源中心和主产地,适当发展杂粮种植对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维持食物多样性及提高农民收益具有重要作用[4-5]。枣庄市粮食种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本文作者结合枣庄市种植实际,对小杂粮及其他主要小宗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水稻、薯类、大豆、谷子、高粱和绿豆等,重点研究了其现状、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枣庄市及其他地市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杂粮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枣庄市农业生产和小宗粮食生产情况

1.1枣庄市农业生产现状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鲁苏交界处,总面积4563km2,地跨北纬34°27′~35°19′、东经116°48′~117°49′,处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兼有南方温湿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的特点,光、热、水、气等条件优越,适宜农业生产。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24.21万亩,总产180.57万t,其中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分别为208.23万亩、187.82万亩,产量分别达到86.95万t、82.76万t,分别占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3.36%、90.36%。

1.2枣庄市小宗粮食生产情况

除了小麦、玉米以外,枣庄市主要的种植粮食作物有水稻、大豆、薯类、谷子、绿豆、红小豆、高粱等。小宗粮食作物中以大豆的种植面积最大,达到14.95万亩,占当年粮食种植面积的3.52%;薯类产量(折粮)达到5.45万t,占当年粮食产量的3.02%;红小豆种植规模最小,仅为30亩,产量为55t(图1)。

1.3小宗粮食作物主要栽植品种和推广技术

通过了解,实际种植中小宗粮食品种较为驳杂,尤其是小杂粮自留种较多,甚至出现同一地块多个品种的情形,造成产量和品质良莠不齐。小宗粮食成熟配套栽培技术较少,尤其是高粱、红小豆、绿豆等种植面积小的作物,以农户地头零星种植为主,缺乏良种良法配套(表1)。

1.4小宗粮食各区

(市)种植情况从图2、表2、表3可以看出,2020年枣庄市主要小宗粮食(水稻、大豆、薯类、谷子、绿豆、高粱、红小豆)种植面积合计27.65万亩,产量10.82万t,分别占全年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52%和5.99%。其中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均为山亭区,分别达到8.92万亩、4.32万t,全市占比分别为32.26%、39.93%;市中区种植面积和产量最低,分别为1.18万亩、0.33万t,全市占比分别为4.27%、0.30%。山亭区种植比重大的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山亭区区内山地占比大,耕地连片面积少,分布零星,且水肥条件一般,不适合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老百姓除了种植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外,习惯种植谷子、薯类、高粱、红小豆等较为耐干旱贫瘠的作物,形成了一定的种植经验和传统。二是项目推动。近年来,山亭区承担了较多建设项目,有力的推动了当地小宗粮食生产,例如承担的轮作休耕试点任务,提升了老百姓对大豆种植的积极性,提高改善了当地大豆种植技术。水稻仅有台儿庄区部分乡镇种植,大豆和红小豆以滕州种植面积最大,山亭区薯类、谷子、高粱种植面积最大,绿豆主要在峄城区种植。全市小宗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普遍不大,且种植区域分散,不利于形成产业。

1.5市场化和产业化情况

根据调研,枣庄市不断扶持小宗粮食深加工企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山亭区城头镇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豆制品加工专业镇,享有中国豆制品之乡和中国豆制品第一镇的美誉,综合产值达50亿元;山亭区山城小米标准化基地以金谷小米合作社为依托发展标准化谷子种植;薛城区富农家庭农场等企业深耕高粱种植;已注册了“米脂乡”绿色品牌认证、“火龙薯”绿色品牌等;山亭地瓜枣、涛沟桥大米等品牌已经成为枣庄市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但是枣庄市小宗粮食生产以小农生产为主,缺乏大型专业合作社,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推广率很低,导致生产效率不高。产品以农民自产自销为主,缺乏大型的深加工企业,产业整体市场化程度低。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少优良优质品种和栽培技术

目前,枣庄市在小宗粮食种植上品种更新换代慢,且有很大面积的自留种,品种繁杂、良莠不齐,缺乏优质丰产和抗性强的种子,导致产量和品质普遍不高。在小规模生产的前提下,对品种的管理与更新缺乏统一的管理,农户与农户间相互串换会渐渐导致传统优良品种的退化[6]。同时,近年来枣庄市基本上没有开展小宗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与示范推广工作,没有形成与枣庄市生产实际相符合的较为成熟高产的栽培技术,良种与良法缺乏配套,影响作物向高产稳产方向发展。农户的种植以经验和传统为主,缺乏技术培训。

2.2种植效益偏低

除水稻种植全部在台儿庄区境内外,枣庄市小宗粮食种植以山亭区、峄城区等山地为主,土层较薄,土壤肥力不足,水浇条件不配套,谷子、高粱等多在田间地头零星散播,管理上比较粗放,产量较低。加上近年来农资、土地流转及人工等费用持续增加,导致种植效益不高。同时,财政对于小宗粮食作物的补贴力度远远小于小麦、玉米,这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使小宗粮食的面积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枣庄市2018年和2019年先后承担国家轮作休耕试点任务,2年新增大豆、花生种植面积10万亩,也对种植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但是与成本相比,补贴力度偏小。

2.3集约化和品牌化水平不高

小宗农作物的种植以小农生产为主,缺乏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统防统治覆盖面低,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缺乏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目前相关配套的农业机械少,且由于地块分散,加之山地占很大比例,不利于机械化耕种,制约了机械化生产。

2.4技术推广工作不力

农技部门的工作以小麦、玉米为主,对小宗粮食的农技推广不到位,科研项目方面也较少,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影响了小宗粮食的生产发展。同时存在推广经费严重短缺现状,导致一些新品种(尤其是复种品种)、新技术无法及时引进,或引进后缺乏推广经费而仅仅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其增产增收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2.5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枣庄市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小麦、玉米及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规划,但是缺少对小宗农作物发展的布局和规划,小宗农作物生产仍然是采取小农生产为主的分散式经营模式,不利于产业的长久发展。

3下一步的建议

3.1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枣庄市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基础条件,按照“因地制宜、适当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以打造特色产业规模种植基地为目标,结合群众种植基础和地理、气候等条件[7],长期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科学合理规划发展布局。在运河沿线的台儿庄区和峄城区部分区域发展水稻产业,在地力条件较好的滕州市和薛城区发展大豆种植,在有种植传统的山亭区重点发展小杂粮产业。

3.2科学种植,提升科技含量

积极引进优质、高产、商品率高的品种,做好筛选品种试验工作,加大新优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确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积极组织好新技术的培训,充分利用电脑、电台、培训等形式,给农民传授实实在在的农业适用技术,让农民通过技能的提升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负责人和种植大户等产业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推广良种统购、测土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科学种植,走现代化发展之路。

3.3加大补贴,提高农民积极性

把小宗粮食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尽快出台一系列加快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和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入。把政府推动与政策引导结合起来,建议在国家农机具补贴的基础上,出台小宗粮食生产专用农机具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高财政补贴率。扩大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开展新险种试点,提升小农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3.4专业种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引导、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把零星的土地流转成连片集中种植,推进小宗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统防统治,开展机械化种植,提升生产效率,实现种植利益最大化。积极培育小宗粮食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鼓励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5拓展链条,促进产业升级

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作为牵头,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等模式,成立产业化联合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构建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加大对小宗粮食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政策推动力度,切实增加产前、产中、产后的经济效益,搞好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发展电商经营,拓展销售渠道,带动小宗粮食产业全方位发展。

作者:邵鹏 单位:枣庄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