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基于生态农业模式中提高耕作技术

基于生态农业模式中提高耕作技术

一、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内涵及功效

1.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内涵

农作物秸秆(还田)覆盖,该技术是生物肥料的应用技术,即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粉碎并撒放覆盖到地表,耕作播种环节中再将秸秆翻入土壤内部,从而使其在土壤中经过菌类分解,最终成为作物的有机肥料。土壤机械深松,松土是由机械作业,机械松土作业时主要是用深松机纵向移动土壤,并不翻动土层,从而起到保护土壤环境的作用,而秸秆的覆盖也仍然能够在土壤表层覆盖,这项技术是整个保护性耕作方式的中心环节,也是在传统耕作技术的进一步创新。除草及灾害防治,保护性耕作的除草除虫也要立足于土壤保护原则,传统耕作中的除草主要是喷洒大量的化学药物,这样的方式容易将化学药物导入土壤,从而可能会危害土壤中的有机生物,还可能影响土壤的菌类活动,打破土壤的生态平衡。

2.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意义

总的来说,保护性耕作通过各种技术的应用保水、保肥、保土,达到耕地的低耗、高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翻耕相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①减少径流(水分流失)60%、土壤水蚀、风蚀和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了雨水利用,土壤贮水量平均每亩增加15%左右。②减少风蚀(农田扬沙)60%,抑制沙尘暴。③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

(2)生态效益。①增加休闲期土壤贮水量14%~1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17%②地表秸秆腐烂后形成大量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每亩增加0.06%,此外秸秆循环利用及减耕免耕对于增加土壤菌类微生物的活性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平衡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环境,促进菌类的分解活动,土壤内部环境的维持还有利于土壤的自我调节及恢复。

(3)经济效益。①平均可使小麦亩产量提高10%、玉米亩产量提高5%。②减少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平均减少2~4道耕作程序,减少耕作投入20~40元。③增加农民收入20%~30%。保护性耕作对于发展生态农业作用突出。生态农业的标准是农业系统中生物链平衡,污染较少,作物高产等。保护性耕作是保持水土的耕作方式,是平衡土壤环境的方式,是坚持循环利用并减少二氧化碳的耕作方式。因此坚持保护性耕作便是在发展生态农业,便是在落实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二、保护性耕作方式的现状

我国引进保护性耕作方式后,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的试点,并对其进行广泛宣传,在一些地区相继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各地区因地制宜的开展保护性耕作,采用秸秆循环覆盖等技术提高农田利用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护性耕作方式逐步取代传统的耕作方式成为农业耕作领域的一项新模式,广泛受到农民的欢迎。但在保护性耕作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推广不平衡,对一些偏远的农耕地区宣传不到位;示范基地的技术人员技术服务水平不高;试点供农民参观学习机会少等,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予以解决。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措施

1.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加强技术相关培训作为一项新技术要大力推广,首先要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培训、“科技三下乡”活动等加强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性能、操作及维护保养等知识的宣传培训,增强农牧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了解。

2.推动示范基地建设建设示范基地主要还是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验、示范、宣传。选取有代表性的示范区,组织现场观摩会,切实起到示范、推广效果。

3.实现农机服务集中化、组织化农机的使用及保养管理等工作在集约化农业时代需要相应的集中组织化管理。因此顺应保护性耕作制度要相应的培育农机大户,提供农机服务,建立健全农机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农机的高效管理提高机作业质量进而更好的发展农业。

四、结语

保护性耕作方式顺应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潮流,就其技术原理和发展前景而言,保护性耕作制度将会是农业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所在,因此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进而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

作者:徐佩荣 单位:新疆呼图壁县农机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