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摘要】进入网络社会,网络生存已经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中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实现。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建构之维度,主要有:一是把握大学生网络生存的技术境遇,塑造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性;二是涵养大学生网络生存的文化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力;三是关注大学生网络生存的现实维度,实现大学生“虚实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生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研究概述

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进行阐述。20世纪70-80年代开始,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媒介素养课程已经列入小学、中学教育的课程;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开始逐步普及媒介素养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相对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引发出网络媒介素养的新课题。叶定剑指出,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和改变网络的能力[2];苏忠钊提出,网络素养教育需要高校、个人、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在课程设置、队伍建设、个人自律、家长引导、政策保障、网络监管等层面下功夫,构建全方位的培育机制[3]。总体来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领域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重点围绕细化网络素养水平的衡量标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二、网络生存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建构之维

1.把握大学生网络生存的技术境遇,塑造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4],这也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所获得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尺。审视大学生网络生存的图景,可以发现,网络蕴含的平等化、共享化、匿名化的技术特质,使他们摆脱了外貌、出身、种族等限制,为他们的网络生存提供了平等化的契机,但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由于主体性的缺失,导致他们出现了网络过度依赖、病态网络人格与行为等突出,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中,要着力塑造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性,引导大学生将“网络之我”与“现实之我”结合起来,纳入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自我规划中,增强使用网络从“自在”到“自为”的能力转变,助力大学生网络时代实现全面发展。

2.涵养大学生网络生存的文化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力

网络作为一种技术载体,除了负载技术特质外,还具有荷载与生成社会思想文化的文化生产功能。特别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网络文化日益成熟,愈来愈成为大学生进行文化互通、思想交流和诉求表达的文化聚集地。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广泛普及,大学生也面临着不同文明与多元文化大潮的冲击。在开拓视野、革新思维的同时,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文化自信力,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和盲目崇拜者,在网络生存中迷失了精神文化坐标。基于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引领,将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精髓等有机融合,使大学生在网络生存中实现精神成长与文化提升。

3.关注大学生网络生存的现实维度,实现大学生“虚实和谐”发展

大学生网络生存的虚拟空间绝非“空中楼阁”,从本质而言,其基础源于现实社会。因此,大学生网络生存中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一方面与网络生存的总体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根源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现实之维。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看,大学生的网络生存无疑是人类摆脱“物的依赖”与“人的依赖”的发展缩影,但一些大学生的网络生存也遭遇到“现实之我”与“网络之我”的冲突拷问,例如: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交往,却在现实交往中出现了人际问题,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待人温和、彬彬有礼,在网络生存中却出现网络暴力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基于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不仅要关注“网络之我”的维度,更要从关注大学生现实中的学业、情感、就业等现实问题,实现大学生“虚实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叶定剑.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核心构成及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1):97-100.

[3]苏忠钊.新常态视域下福建省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17,(5):128-132.

[4]周飞.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7):41.

作者:宋绮樊 常森森 王君 马敏杰 张云黔 张海燕 王凤至 刘娜 戴亿绵 单位:沈阳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