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议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培养

小议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培养

批判性媒介素养在我们语文课程中不能缺席,它是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丰富多彩的媒体文化与语文素养联姻的主要途径。综观外国母语课程中批判性媒介素养培养的相关条款,其批判性媒介素养的目标主要着眼于:识别媒介的性质和功能,鉴别各种媒体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效果;利用批判性技巧解读媒介内容;媒介话语的批判性解读。结合我国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体系的构建,批判性媒介素养也应该着眼于媒介信息的甄别和评价、媒介内容和话语的质疑和批判。具体来说,语文课程中批判性媒介素养培养的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知目标:甄别媒介信息,了解媒介的意图,辨别媒介中的事实和观点、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理解媒介的建构和现实的偏差。技能目标:理智筛选、批判性运用媒介信息和语言,借助媒介表情达意,有效交流,并能制作媒体作品,反思媒体使用的效果。情意目标:理解媒介信息在生产和传递过程中所浸染的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批判性地解读媒介话语,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抵制媒介控制,养成兼容并包的态度。这些批判性媒介素养目标的落实不必另列模块,可以以一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参与互动的方式解除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精神重压,使相关批判性媒介素养的知识和技能浸润在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过程中,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结构中,与学生的情趣点相契合。

语文教学中批判性媒介素养培养的途径

1.批判性解读教科书中的媒介作品

现行的语文实验教科书旧貌换新颜,收录了影视经典片段、流行歌曲、广告、新闻等媒介文体,把媒介文本渗透到书面文本之中。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选修课中增列了“新闻与传记”系列,各种选修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这可以说是以新闻为代表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一次尝试。一些媒介作品,尤其是新闻体裁绝不仅仅只具有“客观、真实”这一特征,这些作品本身就是各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冲突的载体,批判性解读毋庸置疑。批判性解读文本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设置要蕴含批判意识。如可以设置:“区分新闻报道中主观评论与客观事实,识别媒介作品中的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理解媒介的建构和现实的偏差,并对媒介中所隐含的被建构的价值观有清醒的认识。”这样的目标本身就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精神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批判性解读文本的策略,主要有自我提问的策略和区别事实与观点的策略。自我提问的策略就是读者在阅读教科书里媒介作品的过程中,在理解文本的关键处向自己提出问题。如这则媒介作品的目的是什么,它对读者会有何影响?文中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新闻事实,哪些内容是合乎情理的细节虚构和场景铺陈?文中陈述的内容与现实是否有偏差、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内容被夸大。区别事实和观点的策略是把观点从客观事实中区分出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写作目的和隐含的价值观。通过自问和区别事实与观点的策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积极深入地思考,区分媒介文本中的“客观事实”、“新闻事实”与“虚构的事实”,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分析、鉴别、归纳文章隐含的主流价值观和现实的偏差,批判性解读媒介话语,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在主动阅读、理解、分析的过程中体现批判精神,在反映、评价的过程中凸显了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2.经典文学作品和影视文本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提升批判性媒介素养

语文教材中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已经走上影视屏幕,在进行这类作品教学时,进行经典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提升批判性媒介素养。首先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观摩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然后以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站立场等方式比较印刷文本和视像文本的异同,辨析两类文本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同人群的形象、所体现的不同立场、观点和价值观、给人心理感受的差异等,这种讨论能让大家集思广益,在畅所欲言中引导大家对两种文本作出多元化的阐释,在比较、分析、质疑、争论中把问题向深处挖掘,突破学习者的思维定势,提高参与者的批判意识。如大家熟悉的《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是发生在法庭上围绕着一磅肉的契约展开的扣人心悬的生死交锋。其中波澜起伏的情节、你死我活的矛盾冲突、引人入胜的对白和瞠目结舌的结局令人回味无穷。为了让学生了解文学史上闻名于世的经典人物夏洛克的多面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品味这个争议不休、莫衷一是的艺术典型经久不衰的魅力,感悟话剧艺术的独特之美,就可以在阅读剧本、观看影视剧作的基础上,以一系列问题如“哪种文本呈现的夏洛克的形象更容易使读者接受?”“两种文本呈现的主流价值观有无差异“”比较影视与名著给人感受的异同”引领,通过辩论或角色表演等参与式活动牵引,使学生融情入境,从事角色所进行的独白、交流和唇枪舌战的争辩等言语实践活动,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处境和立场;思考影视文本和原著不同角色话语后的动机和支撑。因为影视作品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图像、字幕、场景、细节、叙述和声音的刺激,这可以引领学生合理运用影视作品中的媒介信息和话语去支撑自己的立场,借助媒介重构自己的观点,表情达意,有效交流。这样学习者在走进经典时就不仅是倾听智者的声音,与不同文本展开对话,更主要是他们在不同文本面前保持清醒的认识,对剧中“夏洛克贪婪、阴险、偏执、冷酷、凶残、高利的形象”进行质疑、辩解,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在唇枪舌战的观点交锋中激荡思维,在对话和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火花。

3.开展媒介交际实践活动

所谓媒介交际活动,就是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广告、报纸等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媒介信息为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媒体交流和制作为目标,以提供一系列的清晰有序的操作步骤为途径,通过学习主体的参与,把言语实践的情境转化为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涵养媒介批判意识,体验媒介互动的美感,同时获得利用媒介表情达意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鉴别能力、爱思考的主动学习者。媒介交际要充分发挥视像、声音、图片等媒介语言的信息交流功能,把媒介语言和听说读写视融合在一起,在获取媒体信息的同时利用媒体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耳聪目明、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与各种媒介互动的愉悦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信息鉴别、批判和加工能力的培养。媒介交际活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了解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借助媒体获取、鉴别信息,激发思考,然后通过组间交流促进批判性媒介素养的提升。众所周知有争议的、有一定影响的事件往往会引起多种媒介的关注和报道,如“鲁迅作品进出语文教材”、“我爸是李刚”,我们可以让学生倾听不同媒体的声音,体会视像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异同;鉴别它们是否使用了同样的图画和信息;甄别不同媒体所体现的不同立场,受众对不同媒体所激起的情感反映的异同。学生通过不同媒介获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从不同视角,在对媒介信息和话语进行分析、鉴别的基础上提升批判性媒介素养。媒介交际活动的另一内容是交流、评介媒体作品,利用媒体表情达意。如讨论某一剧本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行,还可以对不同媒体塑造的领导形象、教师形象、女性形象和青少年形象进行回顾和分析,媒体塑造了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通过审视媒体,培养学生对影视塑造的定型印象的批判意识等等。如下面例举的小型参与式媒介交际活动:不同媒体对教师形象的建构(1)学习目标:①体会不同媒介语言的异同。②挖掘出渗透在不同媒体中的立场和价值观。③批判性解读媒介中的刻板印象。(2)教学过程①学生四五人一组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想象中的教师形象。②交流主流媒体所塑造的教师形象。③展示网络杂志中教师的另类形象。④讨论媒介话语与现实教师形象的偏差。

这则媒介交际活动旨在体验不同媒介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形象建构的不同立场,在现实与媒介形象、不同媒介形象的比较中渗透批判意识,借助媒体激发思考、表情达意。步骤一中学习者头脑风暴说出的教师形象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教师形象,这种由自己的经验背景所催生的感受和认知是最真实的。通过步骤二的交流,学习者会发现主流影视媒体和一些流行音乐中塑造的多是教师的正面形象,赋予教师耐心、智慧、慈善、奉献、无私等高贵品质。而网络中的教师形象则是毁誉参半,尤其以丑化的另类形象出现如范跑跑事件。不同媒介建构的教师群体大相径庭的形象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理解媒介话语与现实的偏差,辨别媒介话语的部分失真,区分哪些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哪些是夸张丑化的,在理性思考的同时建构现实中复杂的群体印象。这些丰富多彩的媒介交际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消极接受媒介信息,思想随媒体逐流的被动状态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思考者,在活动中渗透媒介意识、涵养媒介素养、提升批判性媒介智慧,从而进行创造性交际。(本文作者:杜红梅 单位: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