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运用

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运用

摘要:民族舞蹈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内容,在现阶段的发展与创新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文章主要研究了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的运用,并就其运用现状与困境展开了探究,发现民族舞创作中对编舞技法的运用不够合理,导致最后的创作作品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编舞技法;民族舞蹈;创作;运用;策略

一、引言

民族舞蹈是承载民族文化的一种动态化表现形式,是我国历经千年沉淀的艺术瑰宝。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得到了经济、物质等方面的支持,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传承民族舞蹈艺术和推动民族舞蹈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舞蹈艺术的事业化建设。但是,近些年来我国民族舞蹈在创作、作品编排等层面上,正面临着创新力缺乏、作品不符合群众审美需求、作品缺乏内在意蕴和民族特色的难题。这对民族舞蹈的创作与传承以及编舞技法的创新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如今,在我国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民族舞蹈的编舞不但要立足于专业的理论层面,还需要结合群众审美需求、民族晋升发展趋势、创新本质等,进行融会贯通,促使民族舞蹈迸发出更多的活力与生机,朝着全新的阶段迈进。

二、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规范民族舞蹈动作

民族舞蹈可以看做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现,而民族情感又是民族历史与民族生存现实的心理反映。民族舞蹈所表达的内容与作品内涵,是创作者基于民族文化和信仰的传承而进行设计的,因此,民族舞蹈既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民族精神和人文思想的外在体现。由于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舞蹈创作前提与基础,基于此,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运用的要求首先就是确保对舞蹈形象捕捉的准确性。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舞蹈都有其特殊的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而形象的捕捉和拟定对舞蹈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在编舞技法中,元素编舞法强调利用“元素”进行舞蹈创编,而要把握住元素的动作特征与艺术风格,创作者需要反复思量,实现元素在整个作品中的渗透。如此,当民族舞蹈中反复出现同一元素,创作者不仅需要确保动作的规范与协调,还需要适时突出民族风格。

(二)有利于丰富民族舞蹈主体语汇

舞蹈主体语汇是具有代表性的人体符号的有机组合。舞蹈主体语汇的性质与作用类似于音乐主旋律,所以具有反复性的特点,通常是贯穿整个民族舞蹈作品的。舞蹈主体语汇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于舞蹈作品的风格、主体、表现手法、人物角色塑造存在决定性作用,是一种基本的刻画手段。但是如果创作者对民族舞蹈作品中的主体语汇,没有做到将其清晰地提炼出来,则会导致观众对民族舞蹈作品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和见解。民族舞蹈创作如果希望从动作语汇突出整个作品新意,又要保证舞蹈实际没有脱离民族特色和风格韵律,那么这中间就需要编舞技法的协调。编舞技法的运用可以使得动作语汇的衔接更加通顺、顺畅,整个作品的完成度和协调度更高。创作者可以借助节奏的变化、力量幅度的改变等,来表达民族舞蹈作品中的情感。为了契合舞蹈的民族性,创作者可利用反复出现的主题语汇来提升民族舞蹈作品的观赏力。

(三)有利于增加舞蹈画面感、可视性判断

一个民族舞蹈的原创作品成功与否,需要从舞蹈蕴含的民族特色以及观众的吸引力来辨别。好的作品不仅具有高辨识度的民族特色,还要有丰富、出彩的舞蹈画面以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舞蹈画面的变换,不仅是对民族舞蹈创作来说重要,在其他舞蹈种类的创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我国的民族舞蹈是民族审美心理的体现,所以一般的民族舞蹈作品大多源于山间田野,是人们在劳作之后和闲暇时的自娱自乐,所以民族舞蹈的活动场地较大、形体动作收到的拘束、局限较小。而在专业舞台演绎的民族舞蹈作品,通常都会有舞蹈艺术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舞台的场地空间会对民族舞蹈存在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下,编舞技法则可以有效扩大观众的视觉空间,为舞蹈增色。创作者可以基于形式和结构,通过重复、对比、平衡、变换、复合、比拟、连接、延伸、模进、修饰等手法增强民族舞蹈的画面感和可视性,再利用舞蹈队形和舞台灯光促进整个作品演绎的协调统一,从而刻画出相匹配的意境来扩大舞蹈作品内涵。

三、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的运用现状

(一)舞蹈创作过程紧扣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民族经历长期的发展与沉淀,才能从中凝练出来的。民族精神包含了民族的文化、地方风俗、人文思想观念众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民族舞蹈的创作中,一直都在强调要充分融入民族精神并加以体现。在民族舞蹈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一般需要设立具体的创作对象,再针对民族精神和主题展开调研。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与本质,将主题与民族精神进行有机结合,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特色鲜明的素材融入民族舞蹈作品创作中,从而实现民族舞蹈的升华。这种在民族舞蹈编舞技法中属于比较基础、普通的组合方法,但也是要求较高的手法之一。创作者不仅要通过直观的肢体动作将民族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也要在民族舞蹈作品的精神层面上强调民族特色。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一般的舞者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时,不是过于注重肢体形态的美观而忽视了主题情感,就是过于强调精神内涵而导致舞蹈表达重复累赘、缺乏新意。

(二)创作者要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推动下,编舞技法也更加多样化。而创作者能否合理运用编舞技法,与其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素质、文化素养与内涵具有较大关系。其中,文化内涵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民族舞蹈创作需要创作者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学识与涵养,如此,才能创作出富有观赏性、别有深意且被观众所接受的舞蹈作品。同时,创作者的文化内涵也是其深入分析民族文化、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必要基础,是创作者运用编舞技法实现“一加一大于二”效果的保障。然而,由于地域性较强的影响,所以不同的民族舞蹈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创作者针对不同的民族舞蹈进行创作时,需要针对特定的民族文化和风俗,额外花时间去培养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并且在探索不同的民族文化时,一些创作者会由于自身文化基础素养较薄弱,民族舞蹈作品出现民族文化、特色不明显或过于浅层化的问题。或者由于创作者对民族文化深层内涵认识、感知力不足,在创作过程中对舞蹈编排素材的挖掘力不足,民族舞蹈作品本身脱离民族精神。

(三)灵活运用不同的编舞技法创作

民族舞蹈的呈现方式并不是固定、单一的,而是需要结合场地、形成背景、参演角色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这也是民族舞蹈中民族特色色彩鲜明的基本条件。其中,民族风俗习惯与自然环境对民族舞蹈和民族特色的影响较大,作用较明显。因此,创作者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时需要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实际情况,结合民族风俗、文化、特色的发展综合运用多种编舞技法,争取做到形体动作、时间、空间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但是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舞蹈角色的情感、表情、灯光、空间背景之间的协调性是创作者需要解决的难题,有的创作者会由于对编舞技法掌握的不完全,不能适时适用与外在因素相匹配的编舞技法,导致民族舞蹈创作历程更加艰难。例如,对不同的动作,创作者没有结合人物情感与思想设计相应的表情,以至于民族舞蹈的表达太过平淡,舞蹈叙述没有起伏。或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状态下,创作者没有对舞蹈动作的细节做出调整,时间线不明,导致观众对舞蹈表达缺乏对比与想象。

四、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运用的难题

(一)过于注重形体表现影响舞蹈创新

随着我国群众生活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且互联网向各个领域的延伸发展促进了各行业的生产创新,群众对生活的追求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基础,同样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观众对舞蹈作品和演绎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民族舞蹈的创编应该不断推陈出新,为群众带来符合其审美需求且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民族舞蹈作品。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民族舞蹈作品大多千篇一律,没有做到实质性的创新革新。一些“创新后”的民族舞蹈作品,只是在原本基础上的舞蹈动作、比拟手法等方面进行调整,或者融入一些其他的元素。这种“创新”只是换汤不换药,较少能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民族舞蹈作品。这种情况与创作者没有结合专业理论对编舞技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关,民族舞蹈理论是该舞种创作的基础。创作者没有充分利用专业理论对民族舞蹈创编的指导作用,在民族舞创作中对编舞技法的运用也不够合理,导致最后创作的作品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民族舞特征突出难以形成统一的文化体系

我国的民族数量较多,并且每个民族的特色都较为鲜明,部分民族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每个民族既保留了原民族的特色,又在发展道路中将汉族的主要民族特色适时融入其中。所以,汉族特色对民族舞蹈创编的影响较大,创作者对民族舞蹈的创编容易出现民族特色混乱、原民族特色效果弱化的问题。并且,由于民族舞特征过于突出,创作者在创编民族舞时难以将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实现有机衔接,所以往往容易产生民族舞蹈衔接不合理、作品画面不和谐、编舞技法运用错误的问题。民族舞蹈不仅要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与精神风貌,还要凸显出民族的气魄所在。创作者要创编出高质量、高水平、有深度的民族舞蹈作品,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与能力素质。但是从现阶段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环境来看,只有少数高尖人才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一些创作者的能力和素质虽然不低,但是存在文化素养一般、文化内涵不够丰富等问题,导致创作者在进行民族舞蹈创编时不能做到充分理解民族文化内涵,无法实现编舞技法与民族文化的最优搭配。

(三)编舞技法运用单一缺乏演出效果

民族舞蹈的创编需要综合运用到多种编舞技法,才能实现民族舞蹈作品的系统优化,从而实现舞台演绎的部分大于整体的效果。然而,据有关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民族舞蹈的创作者中,存在局限思维的不在少数。部分创作者习惯于运用同一种编舞技法进行民族舞蹈创编,导致最后的作品显得比较单调,整体演出效果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还有一些创作者只根据编舞技法提供的框架创作民族舞蹈,使得整个舞蹈的演出效果缺乏灵动性和感染力,不能深入人心。对民族舞蹈创编,创作者存在编舞技法运用单一的情况,主要是创作者本身的创新意识较薄弱而导致的。或许是创作者对生活素材的提取能力尚有不足,所以难以将编舞技法正确运用到民族舞创编当中。单一的运用手法会使得编舞技法的作用力达不到点上,致使民族舞蹈演绎与既定的演出效果具有明显的区别,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一)把握民族舞蹈动律特点进行创作

民族舞蹈的律动特点在舞蹈创编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创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项基础的编舞技法。民族舞蹈所传达的精神是支撑整个舞蹈作品的创作原点,以朝鲜族舞蹈为例,朝鲜族舞蹈的律动特点与原本内容的特点就是“顿、伸、抻”三个基本动作。其中,朝鲜族舞蹈的“顿”是舞者呼吸的起始点,并不是指代节奏律动的停顿,具体指舞蹈运动中呼吸过程的一个节点,强调舞者应该将演绎的步调与舞蹈情绪的变化形成一致性。“顿”能够随着时间的流淌而对情感、神态进行传递,能够达到行静而神形的效果。而“抻”的动作幅度比“顿”更大,动作力度也更加强劲,一般设置在舞蹈情绪的转折点和迸发点。“抻”“顿”连接在同一处使用时,常用于铺垫下一段的舞蹈动作或叙述故事性。“伸”则代表呼吸的结束点,但是这种结束是缓慢、柔和、平静的。创作者抓住了民族舞蹈的律动特点,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民族舞蹈作品的协调性、舒展性,将舞蹈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利用民族舞蹈的风格语言展现艺术性

结合编舞技法从民族舞蹈创编所设定的表演风格和特征层面来看,民族舞蹈的审美与艺术性离不开“定式美”,这主要体现在民族舞蹈能够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性直观且有深度地展现出来。并且不论是从民族舞蹈作品本身来看,还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对任何一种舞蹈来说,舞蹈的个性表现直接反映了舞蹈的时代性,所以民族舞蹈创编与舞蹈演员,都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民族舞蹈创编要使用审美元素来展现其艺术性。当前阶段,许多民族舞蹈作品会使用个性化的舞蹈动作来设计、展现舞蹈的风格语言,这种编舞技法可以增强民族舞蹈的艺术色彩。例如,朝鲜舞《煞尔普利》中,舞蹈编排人员就选择将民族风格化的语言作为基础框架,增强其个性化的语言,将民族舞蹈中时代化的内容突显出来。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民族风格,还创造出了极具个性化的内容,在舞蹈演绎中多层次地展现民族内涵。

(三)辩证的运用编舞技法升华舞蹈

民族舞蹈的编舞技法在技术方式层面,与许多元素存在紧密关联。从编舞技法的产生来看,编舞技法是舞蹈艺术在时展、变迁过程中的产物,不同编舞技法对民族舞蹈的呈现效果不同。而编舞技法在舞蹈创编中的运用,是为了切实满足和服务于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各时代背景下不断变化、更替的审美观念。民族舞蹈的创编人员要基于编舞技法的指导作用,立足于民族舞蹈编排能够实现舞蹈作品与当代人的精神观念的契合,激发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的同时能够产生灵魂的共鸣。同时,民族舞蹈的创编人员要注意不要受到部分观众的影响,受其突出的个性或者变革的现代化意识的冲击,而创编出与时代精神不相符的民族舞蹈作品。另外,创编人员还需要注意在编排舞蹈中使用恰当、符合大众审美需要的民族舞蹈,在使用编舞技法时渗透积极向上的民族舞蹈创新与发展特点,从而升华民族舞蹈作品,带给人积极和正能量,真正能够给予大众心灵的释放。

六、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几千年来非常悠久和宝贵的艺术财富,不仅要立足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还需要编排人员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将现代审美融入民族舞蹈中,从而创作出更加多元化的民族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又兮.民族舞编排技法问题与对策解析[J].戏剧之家,2021(19):124-125.

[2]赵蕾.民族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合理运用[J].尚舞,2021(13):120-121.

[3]师冠楠.高校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及利弊分析[J].艺术评鉴,2020(23):117-119+130.

[4]卓玛草.民族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合理运用[J].鸭绿江,2020(21):90.

[5]郝梓含.舞蹈编导的民族情感在民族舞蹈编创中的主导作用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0(6):145-146.

作者:邹鹏 单位: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