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民族音乐与饮食文化的融合

谈民族音乐与饮食文化的融合

民族音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构成中华民族特有“饮俗食风”的重要元素之一。仅从功能上看,当民族音乐融合到饮食文化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感官体验,达到了“视觉、味觉、听觉”的和谐与统一。进一步探索不难发现,在文化软实力建设层面,融合状态下的民族音乐和饮食文化互为传播载体、促进媒介,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彰显自信开辟了有力途径。因此,单纯地将民族音乐视为饮食场所的“助兴”“陪衬”内容看待,无疑是狭隘的。林胜华主编的《饮食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一书中,从多种文化物象及意向出发,系统分析了民族音乐与饮食文化的融合特征,为读者奉上一道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文化大餐”。总览全书内容,有三个方面的特色值得关注:

一、以意象切入,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态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鸿篇巨制。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计十二个章节(不含绪论),如此庞大的研究体量,足可见中国饮食文化之繁盛、传承历史之悠久、涉及领域之广泛。作者开篇明义,指出“饮食”表面看似平淡无奇,但将其置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语境中,就是一座巨大蕴藏的文化宝库,仅其形态的多元化就令人叹为观止。如从历史脉络梳理,包含“地理区位文化”“产地类型文化”“社会阶级文化”等形态,如从传统食俗角度分析,包括“宗教食俗文化”“居家食俗文化”“民间食礼文化”等形态,而在众多饮食文化形态中,民族音乐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综合本书上篇论述,民族音乐丰富了饮食文化意象,即在饮食“眼观舌品”的过程中,音乐作用于听觉,在同一空间内为所有饮食者提供情感供养,如此一来,每个饮食者都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此外,根据本书的描述,饮食的直观物象为“入口之物”,但对饮食文化的认知要跳出“吃喝二字”的局限性,即在文化意象范畴内,民族音乐的意境层次要高于饮食实物。例如,婚丧嫁娶等饮食空间内,饮食实物是大同小异的,但喜怒哀乐不同的音乐介入,能够营造出巨大反差的情感氛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听到什么”远比“吃喝什么”更能彰显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由此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态层面,民族音乐是占主导地位的,或者说具有“意象主导、物象为辅”特点,即多种民族音乐形式能够同时适应于同一类饮食文化形态,表明两者之间具有很高的融合性。

二、以物象展开,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

本书中篇重点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从饮食烹饪的起源到风味流派的分化,从不同饮食的品类到风格迥异的筵席,而在整个饮食文化传承过程中,“物象”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且饮食文化的“象征物”在传承中保持高度稳定,如提及“筷子”自然就能联想到中国饮食,主食、菜肴、小吃等分类方式在不同地域几乎通用,“菜系”更是中国饮食文化传承的经典产物。本质上,物象层面的“饮”和“食”是有严格区分的,“饮”以茶酒为象征物,“食”以五谷为象征物,“饮和食”在分离的状态下,又各自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意象;就民族音乐而言,饮酒适宜激昂、悲怆、兴奋等情绪起伏波动较大的音乐形式,而饮茶则适宜平和、安静、舒缓等情绪稳定和谐的音乐形式,这种民族音乐与饮食文化的融合现象,本质上属于“物象主导、意象为辅”特征,在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中是很常见的,又如宫廷类筵席上的“阳春白雪”音乐,以及市井茶馆上的“下里巴人”音乐,民族音乐主动适应饮食文化传承媒介、环境的特征,才能“有物所依”,进而很好地传承下来。本书以物象展开,还重点探讨了两种独立的饮食文化,其一“饮文化”即茶酒文化,其二“食文化”即宴席文化。独立饮食文化为民族音乐融合提供了更大空间,如“全羊席”上多为游牧民族音乐形式,“孔府宴”蕴含丰富的礼乐文化元素,而音乐的传播速度要远比饮食快,完全可以认为,民族音乐融合为中国饮食文化传承提供了巨大助力。

三、以审美升华,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神

本书下篇以“饮食文化之阐扬与拓展”为主体,集中探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精神,实现了意象与物象高度统一。书中指出,在饮食文化的情趣审美方面,“色、香、味、名、器、境、形、音”八美缺一不可,彼此之间的融合也并不局限在饮食形制层面,如“诗礼银杏”“怀抱鲤”“东坡肘子”等上升至文学层面,被赋予美好的内涵和寓意,更不限于领域,如美食与养生的融合、茶酒与中医的融合等。据此,本书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升华概念,即“饮食神髓”,它因人而异,代表了不同饮食文化的价值取向,从而衍生出素食主义、饕餮贵族、庶民大众等不同“饮食群落”,相对应的,不同饮食群落对于民族音乐的撷取也存在差异,久而久之就升华成饮食文化的“固定组合”——例如,“琵琶-美酒-夜光杯”的文学描述中,实现了“音-饮-器”三者的固定组合,“全羊宴-蒙古包-马头琴”的饮食场所中,实现了“食-境-音”三者的固定组合。此外,本书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精神的论述,着重突出了“饮食流通”的特点,饮食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格,无论是丝绸之路上,还是郑和下西洋途中,以及佛教、基督教东传的过程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都进行了主动融合,这种开放精神,也为民族音乐与饮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者:罗红梅 郭芮彤 单位:吉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