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辽宁高校金融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分析

辽宁高校金融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辽宁省现代金融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分析,结合辽宁高职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对辽宁高职院校金融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高校的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了辽宁高职院校金融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金融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0引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金融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高职院校在金融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所需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辽宁高职院校如何根据金融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改变,提升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高职院校需求解决的重要问题。

1现代金融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随着心理学中能力理论的研究而逐渐发展出来的概念。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态度、技能和身体能力进行整合以胜任某类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从结构层面来看,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专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关键核心能力三个部分。专业特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特定岗位或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适用范围较窄。行业通用能力是指从事某一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岗位群应具备的共同的技能和能力,适用范围比专业特定能力要大。关键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和岗位都需要具备的能力,获得过程较漫长且不易更改,适用范围最广。根据冰山理论对能力素质的界定,关键核心能力是处于海平面以下的冰山的主体,是员工内隐的特征,而行业通用能力和专业特定能力是处于海平面以上的冰山一角,是员工外显的特征。不同职业和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根据以上对职业能力概念和内涵的剖析,结合现代金融专业的特性,现代金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为以下方面:一是专业特定能力:这是胜任特定工作岗位且区别于其他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是现代金融类专业的从业能力,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包括会计、保险、金融、证券、信托等不同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金融业从业人员必须学习并掌握系统的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技能知识和金融实务操作能力。二是行业通用能力:这是除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为保证专业知识能够顺利发挥的保障。包括经济学知识、外语能力、计算机知识、公文写作能力、公关礼仪、法律意识等从事金融行业都要具备的通用知识和技能。三是关键核心能力:这是涉及到个人特质的范畴,是除从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基本的能力综合。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自我提升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对从业者的诚信、可靠、细致、谨慎等个人素养的要求相对其他行业要更加重视。

2辽宁高职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的主要载体,应该根据金融业岗位的人才职业能力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每年辽宁省高职院校都会输出大量的财经类毕业生,如2016年辽宁省财经类专科毕业生就为16261人,从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情况来看,财经类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却极低。虽然辽宁高职教育近些年也在持续地进行改革,但是传统的金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仍然影响着辽宁高职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方向。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辽宁高职院校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

2.1金融人才培养目标落后于行业标准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因此辽宁省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应用技能型人才。但是从辽宁各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质来看,仍然带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技能掌握不足,不能适应用人企业短期上岗的需求。二是专业定位不明确。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的金融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但是辽宁高职金融类专业仍然以传统金融岗位作为学生培养的定位,使得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行业发展脱钩。三是人才培养层次界限不清。从辽宁高职院校金融类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实际情况来看,突出综合管理类课程,缺少实践操作性实训,这就无法区别于本科院校的金融业人才培养层次,不能突出高职专科学生技能性特点。

2.2金融人才培养方法不够完善

目前辽宁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法多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这种人才培养方法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学会实际操作技能。但是辽宁高职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不能根据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一方面理论课程的授课方法多为填鸭式,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并不扎实。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课程由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内实训基地硬件设施不匹配、校外实训极低不健全、教师实践能力差等原因,导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3教学课程设置缺乏革新

很多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在无科学调研的基础上随意设置教学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无法跟上金融业的发展步伐;教学方法单一,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法应用较少;教材选用标准低,知识的更新速度慢且针对性不强;实践性课程安排较少,且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脱钩。

3辽宁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对策

为了能够提升辽宁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为企业输送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金融人才,辽宁高职金融相关专业应该根据金融企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根据现代金融业人才职业能力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辽宁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定位于培养面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现代金融企业的一线基层岗位,能够综合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并能熟练掌握金融业务技能的复合型技能金融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不能把专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关键核心能力割裂开来,不仅要把金融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强技能,同时还要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创新、自我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复合型的金融人才。

3.2更新培养方式

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仅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就能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学校应该增加实训课程、提供实习机会、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应该通过案例、微课等多种教师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教师通过更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学生通过更多机会的模拟实战演练,这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方法。

3.3更新课程体系

辽宁高职金融专业负责人应该在科学合理地调研基础上,为专业设置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可以在“课(课程体系)———证(职业资格证书)———赛(技能大赛)———岗(岗位职业能力)”这一基础之上,对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的同时,应根据金融环境和金融业发展的变化,调整部分选修课的设置,使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落后行业发展太远。

3.4改善实训资源

高职现代金融相关专业的模拟实训是基于特定工作对象和工作流程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与之相匹配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是实训课程必备的依托条件。因此辽宁高职院校应该对金融实训建设上,根据岗位业务的需求从硬件和软件双方面尽量为学生模拟出实践操作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训课程就能理解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也能更加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3.5推进分层培养模式

分层培养模式是高职金融专业根据职业能力的三个层次,分层次推进人才培养的过程。在大学一年级应专注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大学二年级应专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大学三年级应专注于校内外实训和实习,通过实训和实践岗位的真实操作才能真正提升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性。除了这种分段式的分层培养,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有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的学生安排选修的学习计划,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复合型的金融人才。

3.6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根据金融业的发展掌握更新的金融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用的金融人才。但是目前辽宁高职金融专业教师大多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这样也就无法对学生的技能进行有效的培训。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让高职金融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事业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增加并更新专业技能。二是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兼职讲学。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让行业专家与学生直接面对面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

3.7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是积极地将企业引进到学校,参与到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通过企业的参与与合作,使高职院校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也可以使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对所需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在校企进行双向沟通的过程中,使人才培养的模式更加科学,提高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能节省企业人才培训的成本。

参考文献:

[1]王怀明.组织行为与:理论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唐福萍,刘志浩.高职金融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6(10).

[3]李海涛.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4(8).

[4]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4):25-27.

作者:孙莹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