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返生态食用菌农业建设论文

返生态食用菌农业建设论文

1返生态食用菌

返生态食用菌的特点表现为,与天然野生食用菌相比,由于返生态食用菌生长环境与天然野生食用菌一致,使其同样具有天然、有机、营养的特征,品质接近天然野生食用菌,而且因其较之野生食用菌具备“种源有保证、生产过程可追溯”的优势,又使其比野生食用菌生长周期长、产量高,且更加安全;同时,与目前所广泛采用仿生态栽培获得的“人工菌”相比,由于返生态食用菌的特殊栽培方式和天然的生长环境,又使其内含成分更加丰富、更具营养价值,进而更具竞争力。

2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表现与作用

2.1返生态食用菌栽培

返生态食用菌栽培与仿生态食用菌栽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仿生态食用菌栽培是由人工完全控制,模拟食用菌生长所需环境条件的栽培方式,为满足食用菌生长要求,其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外源物质,尤其是在设施,水、电等方面;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是遵循自然规律,将生态学原理、生物多样性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食用菌栽培,而建立起的一种新型食用菌栽培方式。具体而言,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是指将通过返生态驯化的食用菌菌种,接种于食用菌菌包、培养大量菌丝体,待食用菌菌包内菌丝体成熟之后,又将菌包返回到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天然无污染环境,采取将菌包覆土栽培或是直接放置菌包于合适位置,在全天候的天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的环境中管理出菇,采收子实体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方式[3-4]。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是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的技术基础和支撑。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有效降低食用菌栽培品种和技术设备限制的同时,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和发挥食用菌的生物多样性发展食用菌产业。而且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技术相对简单,对设施条件要求低,栽培模式易被百姓接受和掌握,非常适宜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良的广大山区、半山区农村推广。

2.2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流程

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流程如下:食用菌返生态驯化与菌种生产→备料、食用菌菌包制作→接种与培养→返生态栽培→管理出菇→采收。其中,“食用菌返生态驯化与菌种生产”是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的基础与核心技术;而选择适宜的“返生态栽培环境”是顺利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的保证。较之仿生态食用菌栽培模式,该模式极大降低了在栽培设施设备方面的投入;同时,具有方便灵活、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2.3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在生产实践中的表现

自2005年起,笔者在位于昆明市北郊云南农业大学茶园教学实践基地(海拔1980m)开始进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试验,并逐步建立了适宜于不同类型茶园内及天然林、经济林林下环境的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技术与模式;2009年,获得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立项资助(项目编号09Z0042),同时在“云南农业大学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经费”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云南省六个州(市)的十五个县(区)的茶园及相应环境条件下,开展了返生态食用菌栽培试验示范,且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得到了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和群众认可与接受,被普洱市列为政府“一把手工程项目”、成为四个立项的“2011年德宏州与云南农业大学科技合作项目”之一;在“2012年第八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评审’”中,送审参评的“返生态食用菌产品—榆黄蘑”,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优质奖”;近期,又在宣威市开展相关试验示范研究,旨在延伸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的生态效益,为当地石漠化环境治理提供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试验示范、生产实践,证明只要将前期工作做实(包括适宜的菌种选择与返生态驯化、食用菌菌包制作与培养),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是可行的,不仅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食用菌生产在低成本、高效益、高品质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而且还为当地在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同步开展方面提供一条新的有效途径。目前,已建立了榆黄蘑(Pleurotuscitrinopilea-tus)、平菇(Pleurotusostreatus)、香菇(Lentinulinaedodes)、黑木耳(Auriclariapolytrichs)、刺芹侧耳(Pleurotuseryngi)i、茶薪菇(Agrocybechaxinggu)等食用菌品种(其中包括了从低温型至中高温型的食用菌品种)的返生态栽培技术,并逐步完成了相应的“无公害食品—返生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通过进一步将返生态食用菌产品与传统“人工菌”产品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现为(以榆黄蘑为例):采用返生态栽培获得的榆黄蘑产品,其蛋白质和氨基酸总量均比传统的要高,粗纤维含量则有所下降;产品所含矿质元素高于传统栽培产品。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对提高食用菌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天然野生食用菌大多生长在林下、林缘或草丛,林木与草丛不仅为食用菌提供了天然的遮阴、温度、湿度和通风环境,每年腐败的枯枝烂叶又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必须的养分,而食用菌生长过程中排放出的CO2及经食用菌分解后形成的腐殖质,又为树木杂草及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优质的自然合成有机养分,从而促进了生态平衡和植物的茁壮生长,周而复始完成整个生态循环。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就是遵循这一自然规律,科学有序开展的。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可谓“源于自然又返归自然”。尤其是在包括茶园、经济林在内的人工农林业生态系统中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较之目前广泛采用的仿生态室内食用菌栽培,其意义重大。即利用茶园、经济林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天然林生态系统进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在实现对环境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不仅为发展返生态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平台,还将充分发挥食用菌覆土栽培的效应,改变传统茶园、经济林人工生态系统内“植物(茶树、经济林木)与土壤”二元能流、物流、信息流模式,形成“植物、食用菌和土壤”三元能流、物流、信息流模式,对茶园、林地土壤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改良作用的同时,还能充分满足茶树、林木等对来自土壤水分、养分的需要,促进了其生长。这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系统内外源物质(尤其是化学肥料)投入,保持系统内生态平衡,为提高茶园、经济林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力,发展农业生态生产和低碳农业,促进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也使笔者深刻意识到,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只有栽培模式的成功和获得一定数量的返生态食用菌产量是不够的;联系食用菌生长易富集环境中有害物质的特点,还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保证所产出的返生态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其中,首要就是必须对拟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的环境进行严格的选择,尤其必须对其土壤中“重金属、农残以及有害微生物”进行检测,只有符合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条件要求的环境方能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同时,在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环境及周边严禁使用一切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这样的举措为返生态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的同时,也将对改善和提高农业环境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4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通过对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在生产实践的表现及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其不仅是一种降低投入、提高品质的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节本增效的新举措,而且还能充分发挥食用菌在包括林业在内的大农业生态系统和循环经济中的独特作用,并通过产业嫁接,为发展相关农业生态生产、营造和建立和谐有序的农业环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以通过实践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成功的“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为例,就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所发挥的作用加以说明。运用所建立相关技术体系,在茶园内进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实现了“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的有效运转,为发展“茶园生态生产”和实现植茶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具体表现为:一是实现了茶园生产的物质循环利用,明显增加了茶园产出和效益。以茶园生产废弃物茶树枝屑为原料生产食用菌菌包,又将其置于茶园进行返生态栽培,食用菌在茶园内生长过中产生、转化的物质及生长后的遗留物不仅对茶园无害,而且作为优质有机肥源留于茶园,在收获茶园内返生态食用菌产出的同时,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环境得到改善。二是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所表现出的对茶树产生的“施肥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茶园施肥管理纯属生产成本投入的过程,茶园内栽培返生态食用菌的生产过程,其相关技术的运用不仅发挥了食用菌在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充分利用了茶园环境资源,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环境,使茶园获得了更为充分的养分输入,使茶农、茶企获得新的收入(在长3个~4个月的冬季茶园,以及低产茶园改造中的效果更加显著)。三是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改变了传统茶园中“茶树(植物)———土壤”二元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简易生产体系,形成了新型的“茶树(植物)———食用菌(微生物)———土壤”三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流的生态型生产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四是“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运行中,在实现最经济实惠地利用茶园水分的同时,起到了为茶树保水、为茶园保墒的双重作用。这对于具有“喜湿怕涝”的茶树以及保障处于山区、半山区缺水条件下茶园的正常生产意义和作用尤为凸显。五是在茶园进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与在茶园内套种其它经济作物相比,具有“生产周期短、易形成规模效应、附加值高”的特点,加之食用菌菌种的多样性,可满足在茶园内周年生产的要求,产生“短、平、快”的经济效果,这一点目前是在茶园内套种其它经济作物难以达到的。而且,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模式多样、操作简便易行、投入产出比高,并且不破坏和损伤原有茶园,易被茶农、茶企接受。六是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的推广运用,不仅具有改善茶园生产、提高食用菌品质的作用,而且对茶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搞活生态农业经济,稳定茶区社会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一种新技术、新栽培模式的运用,其中定会存在不足和需要不断依实际情况作出补充、调整和完善的地方;而由一种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还需要用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和观念作指导。“茶树和食用菌生态生产技术”、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也不例外,但其存在的作用不容忽视。据初步估算,云南26万hm2采摘茶园,每公顷每年至少产生2250kg的修剪枝屑,年产茶树修剪枝屑可达58.5万t,若能利用这部分数量庞大茶园废弃物生产食用菌菌包,开展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将不仅能获得现实的经济效益和为一部份茶园提供养分,同时还具有长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发展云南返生态食用菌产业的意义

云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食用菌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国内食用菌产品出口创汇的主产地。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食用菌种类约有2000多种,中国已知的食用菌种类大约有978种。云南野生食用菌在分类学上有2个纲、11个目、35个科、96个属,约882种,占世界食用菌种类的43%,占中国食用菌种类的91%[6]。云南食用菌的物种优势依托于自身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云南由于地处高原,山区、半山区占全省面积的94%,从南到北分布着7个气候带,具有寒带、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独特的气候环境和高低起伏的复杂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食用菌资源,是绝佳的天然食用菌资源养殖库。因此,云南食用菌不仅分布广泛,品种繁多,数量庞大,而且有着优良的品质。云南野生食用菌在云南出口创汇食用菌产品中占主导地位。鉴于此,科学发展云南返生态食用菌产业,其意义应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3.1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发挥

自身环境与资源优势、整体提升云南食用菌产业竞争力和打造云南食用菌品牌云南省所拥有的优越食用菌生长环境,使其成为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生产返生态食用菌产品的优势产区。而结合云南食用菌产品由“人工栽培食用菌”和“野生食用菌”两部分组成的现状分析,“返生态食用菌产品”的出现,不仅能丰富云南食用菌产品结构,向市场推出云南食用菌新产品;而且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发展返生态食用菌的环境与资源优势,使云南食用菌产业竞争力得到整体提升,有利于打造云南食用菌品牌。这是因为,首先“返生态食用菌”能克服“野生食用菌”受环境条件限制性强,而导致品质不稳定、产量波动大等方面的不足,稳定市场供应。其次,随着人们越来越崇尚“绿色消费”,相应的“绿色产品”市场逐渐在扩大,联系“返生态食用菌”独具的生产方式和品质特征分析,其将不仅能充分满足人们在该方面的消费要求,使其拥有潜在的巨大商机;而且,由于其生产模式的创新性,有利于自身品牌的创建和打造。

3.2发展返生态食用菌是实现食用菌生产“节本增效”的有效举措

目前国内外所广泛采用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化的仿生态食用菌生产模式,其不仅前期所需资金投入高,而且实际运营成本大、管理技术要求高,为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模式。该模式在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半山区难以运行。与之相比较而言,回归自然的返生态食用菌生产模式,则是充分利用野外天然环境进行全开放的返生态栽培,因地制宜生产返生态的食用菌产品,并以其投资少、成本低、产品天然等特点,将使食用菌生产进入低成本、资源利用型栽培模式。由于返生态食用菌独具的生产特点,使其成为了发展食用菌生产“节本增效”的有效举措,而且返生态食用菌生产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要求。尤其是在云南省山区、半山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将不仅能充分利用食用菌的生物多样性,实现全年返生态食用菌生产,而且还能最大限度还原食用菌的原生价值,最终真正实现“节本增效”的食用菌生产模式。

3.3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有利于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和林业建设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利用农作物秸秆、林产业下脚料木屑等农林废弃物质来栽培食用菌,通过生物质转化生产人们需要的优质蛋白质并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其间,食用菌生产不仅消耗了大量农林废弃物,而且生产过程中剩下的菌糠或废料其粗蛋白含量高于10%,可作为饲料喂养动物,而作为肥用指标(N、P2O5和K2O)也达到或超过人粪尿、猪粪和牛粪(见表1[1]),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的窝口机更新换代缓慢,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处于半体力、半机械化的水平;二是我国窝口机生产企业没有务实的解决窝口环节所提出农艺要求,只是基本解决了窝口机的有无问题;三是在我国窝口机械是一个新兴行业,缺乏切实可行窝口机械行业标准,没有规范生产企业原材料质量、产品加工质量、整机的质量和性能。

4我国黑木耳代料窝口机发展对策

目前人工窝口存在窝口质量不稳定、劳动强度大、费用高等问题,加之近些年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加剧,从事体力劳动人员逐渐减少,依靠劳动力的累加、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食用菌代料窝口环节至关重要,如果窝口时料袋密封不好或袋口窝口不紧,那么食用菌菌袋在养菌过程中,料间空隙大,气生菌丝多,该菌丝抗老化能力差,易导致培养基收缩、变软,出现退化。其次在食用菌菌袋划口后,会出现菌袋与代料间脱离情况,此时将导致出耳期间子实体原基生成的耳牙闷死在菌袋内。为满足黑木耳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要求,我国黑木耳代料窝口机行业应积极采取以下四个对策:一是加强我国窝口机生产企业应国内和国际交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跟踪其发展,实现窝口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二是加大国家科技研发、创新投入力度,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有业绩的科研机构和使用新技术的生产企业中去,以激励和调动科研与生产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开展我国窝口机产品的国家标准制订工作,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加强对“三无”产品查处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单位,构建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完善窝口机械产品溯源售后保障制度,引导窝口机械行业更加健康、快速发展;四是大力开展窝口机械产品政府农机购置补贴认证与选型工作,积极扶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引导窝口机械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高峻 黄伟 李荣春 李成云 刘鸿高 刘跃明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保山富群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