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活教育下的学术期刊转岗编辑适应策略

生活教育下的学术期刊转岗编辑适应策略

摘要:在编辑这个岗位,转岗编辑是常见的。学术期刊转岗编辑成长面临“编校能力”“学术能力”和“岗位能力”“三力”的发展问题。生活教育视域下转岗是学术期刊转岗编辑的特殊职业生活,这种生活需要编辑积极主动对待。“在劳力上劳心”是提升学术期刊转岗编辑“三力”发展的较佳策略。

关键词:转岗编辑;学术期刊;生活教育;编校能力;学术能力;岗位能力

在编辑这个岗位,大部分编辑都不是科班出身,可以通过助理编辑和编辑考试来获得岗位任职资格。有部分编辑其实是转岗而来的,尤其在高校中,学报编辑部常面临人员更替或者事业发展而从其他部门调入相关人员进入这个岗位的状况。由于编辑岗位需要取得编辑资格证,因此即使是具有同等如中级职称的人员,比如教师岗位的讲师或者行政岗位的助理研究员,都要参加编辑中级考试才能最终成功转岗,这类编辑面临的适应问题很多,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力”上——“编校能力”[1]“学术能力”[2]和“岗位能力”[3]。然而,研究的数量极少,研究的内容也仅侧重谈体会,学术期刊转岗编辑这一话题似乎是方生未生的话题,处于尴尬而无法推进的实践体会和经验探讨之中,较少有研究者能从理论高度去探讨这一特殊又有常见的岗位生活的改进策略。文章拟从生活教育视域下对学术期刊转岗编辑的这一岗位特殊生活进行探讨,认为“在劳力上劳心”是提升学术期刊转岗编辑“三力”适应的较佳策略。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其实践的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即“在劳力上劳心”,这同样适合学术期刊转岗编辑生活适应、积累和提升策略。

一、学术期刊转岗编辑编校能力的提升策略

对于学术期刊转岗编辑来说,已经有一定的其他岗位能力和专业能力,但是进入学术期刊的这个编辑岗位,不是学术能力,而是编校专业能力首先成为发展的拦路虎。有的编辑还会犹豫不决,是不是要做编辑,还是保留在原有职称系列,这都会阻碍其全身心投入编校专业能力的“在劳力上劳心”。编校工作绝对也算得上体力活,虽然是与文字打交道,看上去是典型的脑力劳动。但是长时间要专注审稿、校对,就是体力活。“编辑长期久坐、伏案工作,易产生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等病变。”[4]学术期刊转岗编辑起初还得多劳力,比如,熟悉编辑流程,这些流程包括参与“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审稿加工→发排校对”等多个环节的工作,还需要跑发行,与专家见面,人际沟通等业务能力。有编辑总结经验说,青年编辑刚入职应该“安排听领导,经验问前辈,做法询同事,操作靠自己”[5],这同样适合学术期刊转岗编辑,初入职要多劳力,多动起来。“转岗”编辑,刚踏入新岗位几年,“编校方面的知识、规范和出版专业法律法规都要系统学习,在新媒体、融合出版的时代,编辑还需要学习融媒相关知识与技能”。[2]在编校上劳力劳心,就是要完善编校相关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出版法律法规,避免犯政治性和思想性错误。二是掌握编辑流程和编校方面的知识。包括校对需要的文字水平、标点符号规范和格式规范等。上述知识也可以通过集中一段时间去突破,如通过参加编辑初级或中级考试去提升。三是学习部门规章制度和宗旨。编辑除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认真学习本部门的期刊宗旨、编辑规范。比如《中国教育学刊》期刊有着“坚持理论创新、彰显实践引领、发扬学术民主、萃取科研精华”的编辑宗旨,而《中国医学伦理学》期刊的工作誓言是“严规范、讲质量,细至标点毫末,抓工作、赶时效,不分节假夜昼”。[5]这些编辑宗旨、编辑规范,制约整个编辑部的工作要求。四是要编辑要逐渐形成自己的编辑主张。编辑应该坚持学习专业知识,比如转岗期间要坚持阅读《编辑学报》《编辑之友》《中国编辑》等编辑杂志,提升自己对编辑专业的认识高度,使自己拥有更专博的知识体系。编辑拥有专业知识和专博的知识,容易变成一个杂家,但杂家也应该有主张,否则就是编辑匠,久了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就会变成重复性劳动。而编辑主张,可以提升编辑的实践理性,促进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的收获,有利于编辑工作的创造性生成。五是编辑要提升论文写作能力。会不会写论文,也会影响编辑的审稿水平,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框架、论证、引言和结论怎么写,都会影响编辑的编校信心。转岗期间,要多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如阅读或钻研《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6]之类的写作书。

二、学术期刊转岗编辑学术能力的积累策略

人们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就是编辑是一个专博的杂家。“专”是指编辑既应是所负责学科方面的专家,也应是一个编辑学专家,杂是指“编辑还要以编辑客体理论和主体理论为主线,通过两者交叉、渗透并吸收其他的知识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努力成为一名杂家。”[7]但要实现专博,学术能力的积累是关键,学术能力的“在劳力上劳心”也是有很多做法的。编辑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转岗”的编辑如果失去了学术上的依仗,必将影响学术期刊的质量。事实上,编辑在编校稿件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新的学科术语或者相关学科的新的专业知识”[8]。对此,编辑得尽快在学术能力上“在劳力上劳心”,主要是进入一线调查研究,尽快掌握学术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通常编辑转岗后会选择或安排某个与自己原专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作为学术能力建构的工作,以便快速适应期刊的审稿要求。比如教育期刊的编辑,可能面对教育学知识的夯实或某个具体的学科。如笔者是《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物理学科责任编辑,就要夯实教育学知识和物理学科的知识,了解教改前沿和选题热点,才能在审稿、组稿、约稿时做到胸有全局。调查研究的方法也很多,编辑可以尽可能多地去听课、座谈;参加一些研讨会或论坛,与当地学科正高级教师、教研员接触,拜赐稿件;搜集到本学科的发文3篇CN论文以上作者;对学科在本地各地方的发展态势有所了解。对学术期刊转岗编辑而言,并没有专门时间进行编辑技术知识的学习,只能是“做中学”,在劳力的基础上,还要劳心,笔者认为可以从高、深和新三个维度积累。首先是高。思想的高度决定了工作的力度,对于学科编辑来说,要特别注重站位要高。为此,编辑应多关注学科前沿,关注学科权威刊物。[7]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快速地了解本学科的教改水平,了解选题方向,比如,可以结合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刊物的选题指南。编辑还可以尽可能阅读本学科相关的权威刊物,了解同行的编校水平,研究同行对该学科的教育教学问题提出,研究到了什么水平,又解决到了什么水平。久了,就能发现新方向、新的选题点,做出来的选题也可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其次是深。编辑不能满足于杂家型知识结构,而应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精深的程度。比如,笔者作为《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物理学科的编辑,需要掌握从初中至高中的物理知识及其相关进度、重点难点,以使自己所编辑的内容科学,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教学和教研;需要研究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及其学科核心等,把握最新选题方向,成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选择、组织和传播者;还需要掌握物理学科的精神、物理学科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研究它们的课堂中的实现路径,甚至要写相应的学科研究文章。最后是新。编辑学术能力的一个关键就是学术上要追求新,时效性、时代性和创新性是编辑必须把握“三性”。有些选题是有时效性的。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类与70周年相关的选题就是有时效性的,错过了就不能上。有的选题是有时代性的。编辑要关注时政、教育政策、教育文件的变化。笔者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作者会将早几年前的教育文件作为自己论文的依据,比如会议后,还引用十七大会议提的教育精神。创新性是编辑最需要把握的,有时候编辑自己也无法判断作者文章是不是有创新性,所以多翻看所编学科的杂志,久了后,很多选题,看一眼就知道有没有写出新意的可能。

三、学术期刊转岗编辑岗位能力的适应策略

老编辑常常会告诫年轻编辑“学习中也许60分就能过关;但工作中90分也不行,必须100分才算合格。”[5]的确如此,对错的问题,当笔者转岗做了编辑才体会更深。因此,对编辑来说,岗位能力的适应也必须“在劳力上劳心”。首先,取得岗位资格需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合格编辑,需要责任编辑证,就需要中级职称的编辑资格证书。学术期刊转岗编辑首先面临的就是考初级或中级职称,考上中级资格证后还要去注册责任编辑证,这个过程必须要参加规定学时的继续教育,这些学时还必须是和编辑相关的。因此,为了搞清楚这些,学术期刊转岗编辑少不了要到处打听、跑些部门和出差,劳力上不能省,劳心上也不能省,这是因为编辑岗位能力还有很多。其次,编辑岗位特别需要确保按时出版,在工作上要分清轻重缓急。编辑工作不是单打独斗,要分清轻重缓急。编辑工作有固定的周期性,在规定的时间内需要完成某一期期刊的编辑出版。对于学术期刊转岗编辑个人来说,由于编辑出版工作有时效性,倘若负责的稿件出不来,或者担任执行编辑的刊期,不能统稿编校到位,影响出版时间,都是岗位工作没有做好的表现。因此,对各项工作轻重缓急程度的把握就很重要。有些学术期刊转岗编辑初期不能及时完成的,比如组稿完成不了,要在领导允许的情况下请求其他同事协助,实在不行还需要请领导出面约稿解决。再次,在职称评聘上,转岗编辑要“在劳力上劳心”。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向来被关注,而学术期刊转岗编辑尤其容易碰到心理憋屈的地方。编辑晋升职称难,这对学术期刊转岗编辑的心理造成较大波动。期刊编辑在科研单位和大学均不属于主系列,因此期刊编辑晋升职称难成了普遍问题。这对转岗编辑来说,心理压力就更大,原本职称系列发展得很好,可能更顺利,转岗之后,不仅面临重新评聘中级职称,而且在部门中也因为刚入岗不久,适应和表现都不如原岗位的老编辑,虽然在转岗之后付出的精力和努力并不少于其他同事或岗位工作者。然而,现实中,由于岗位性质的不同,在高校等主办单位里,编辑部就是教辅部门,这造成转岗编辑心理效能感下降,职称晋升也有困难,几年来下来,可能还是原地踏步。有的编辑很可能后悔来到编辑岗位,有些编辑“重新回到科研岗位,或担任编辑的同时分出一部分精力承担一些其他岗位工作,以便能够解决职称晋升问题。”[3]此外,学术期刊转岗编辑的一些科研成果也很尴尬,在评职称时,学术类的文章,没有编辑类的文章好,这让编辑搞科研两难,但是学术类的文章对编辑能力的提升又至关重要。最后,学术期刊转岗编辑面临人际关系“在劳力上劳心”。虽然任何岗位都有人际关系,但是学术期刊转岗编辑,往往进入编辑部不是新人。人际关系处理上,如何把握度,的确需要特别注意。一是人情稿的问题。学术期刊转岗编辑对处理人情稿缺乏经验,有的一概接受,文章不行,反复提建议,不但不利于期刊质量,还让自己辛苦;完全拒绝,容易得罪人。甚至经验老到的主编也常常有这样的岗位心理问题。对这方面,可以请教一些老编辑,通常做法是先接受,因为正常任何人投稿都不能拒绝,但仍然应以期刊质量为准绳,进行合情合理的审稿,多指导,多帮助别人,不能完全一拒了之,同等质量尽可能优先考虑。二是与审稿专家和作者处好关系。编辑慎重对待每一份稿件,当作者对审稿专家及编辑部的处理意见有异议时,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使作者的稿件得到公正处理;要与专家建立起良好、稳定的关系;同时也要尊重作者、发现作者、积累作者资源。三是与同事的关系问题。学术期刊转岗编辑,切不可高傲、自以为是,仍然需要虚心向编辑部的各位同事请教。转岗之后,就是新人,工作上多咨询,少主观判断,遇到编校不是很有把握的稿件、错误,要向副主编和主编请教;对一些成长问题,可以向同事请教,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四、余论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劳力上劳心”是生活法,是一种方法论。转岗是职业发展中常见的现象,许多编辑都是由不同岗位进入,科班出身的的确在少数,因此,对一个新转岗编辑而言,如何快速地适应转岗后的工作,的确需要一定的方法论,才能尽快适应新岗位。然而笔者研究生活教育发现“在劳力上劳心”并不完全反映生活教育全部原理,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9],他对使用工具改造生活是相当的倡导。因此,据此可以相应改进这一方法论——在劳力上用工具劳心,这样的新改动是符合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的。实际上笔者实践中,也非常重视在这个过程使用工具来提升工作效率。在编校能力上运用工具。根据笔者经验,以下几个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文件的网络同步软件。可以自费购买云盘同步版,在单位工作,文件可以随时传递网络云盘,回家打开电脑,就可以同步,省得用U盘,这可以减少在家加班的阻力。二是WPS教育版word。现在来稿一般都是word版,在审稿环节,可以用审阅和批注功能,减少人为标注哪里是审稿建议,提高工作效率;此软件还有文档校对功能,可以简单校对一些错别字;字数统计功能,可以预测每篇文章的版面等;视图功能—导航窗格,可以查看文章结构,有利于审稿;护眼模式可以减少眼睛疲劳。三是表格软件。可以用好表格,制作来稿登记,每篇文章标注多少页,可以统计拟排版页码总数,增强审稿和组版面稿的预测性。四是知网等学术搜索工具,在审稿时,可以随时对审稿的选题进行搜索,增强审稿稿件研究的前沿性、创新性,可以为作者提供关键文献等。五是编校相关的工具书。在办公桌旁一般要备有一些编校工具书,有些使用规范,常常容易混淆,遇到不确定的时候,要拿出来核对。当然,编校工具还可以自制,比如,一般编辑部会制定期刊的格式规范文件,审稿时可以连同审稿意见发给作者。而编辑本人可以制作邮件的模板、审稿模板等,将重复使用率高的文档模板化,提升审稿的效率。在学术能力上运用工具。最简单的工具的就是印象电子笔记本,按知识分类,平时网络上看的文章,包括微信、今日头条等涉及学科方面的文章都可以整理。纸质笔记本也很重要,按照学科的知识板块,进行积累。有些学术工具是被逼要学习的,比如统计软件、词类分析软件和可视化分析工具。不学习,有些统计量化研究就无法读懂。此外,在知网中将学科杂志纳入收藏夹中,每个月定期刷看相关学科的发表文章,可以紧跟前沿,看到有兴趣的文章,还可以下载下来,进一步阅读。这种学习久了,学术的敏感度,最新热点话题等就能形成。在岗位上运用工具。比如,尽量做好职业规划,在职称的转评上,学术期刊转岗编辑要下载好职称评聘的文件,提前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可以评职称,却因为条件不到位,耽误时间。对于平时工作,要做好月计划和周计划,不能仅有日计划。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工作充满节奏,否则每天就会被事赶着跑,加上身体疲劳,久了心理问题就容易出来。总之,转岗初期是一种特殊职业生活,既是生活,就应该“生活即教育”“在劳力上劳心”。对于编辑这个岗位,出版行业有严格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因而对编校能力、学术能力和岗位能力都相对较高的要求。编校岗位的实践性又非常的强,俗话说要靠“真本事”吃饭,因此,甚至可以说“在劳力上用工具劳心”是学术期刊转岗编辑的最佳生活态度和生活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涛.从科研到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岗体会[J].新闻研究导刊,2017(11):249-251.

[2]邓媛.“转岗”的科技期刊编辑如何防止学术能力的退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6):167-169.

[3]王音.浅谈从科研人员到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转换和心理调试[A].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发展工作委员会.第2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发展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10:75-77.

[4]李艳艳.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健康与职业焦虑分析[J].天津科技,2018(2):82-83,88.

[5]李恩昌,吉鹏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尽快成才的若干要点[J].编辑学报,2014(5):483-485.

[6]赵大良.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7]陈秋华.构建与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学科编辑的核心竞争力[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6):7-8.

[8]吴华英,蒋忠诚,韦复才,等.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掌握学术动态的重要性和途径[J].编辑学报,2013(1):83-85.

[9]胡晓风,金成林,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70.

作者:周志平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