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社科期刊中国学术话语国际化传播

谈社科期刊中国学术话语国际化传播

[摘要]学术话语的国际化传播是提升国家话语权的必然选择,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化传播还存在信息量不足、传播手段单一、传播影响力小等问题。社科期刊的国际化,一方面要实现信息内容的国际化、传播形式的国际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性,同时还要处理好本土作者的学术表达与国际化传播、信息内容的传播与接受上的文化差异、期刊综合化与国外订阅用户专业化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学术话语;国家话语权;社科期刊;国际化传播

中国的发展需要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及学科体系,这是中国走向世界所应表现出的一种文化自信。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又要与国际社会进行更为广泛的沟通与交流,在不同文化与文明的互鉴中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虽然中国话语体系的传播,可以在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展开,具有信息内容的广博性、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媒介的丰富性、传播对象的广泛性、信息传播的目的性等特征[1],但学术话语以其学理性、概括性、系统性成为中国话语体系构成的内核之一。作为中国学术话语传播重要平台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以下简称社科期刊),有必要思考如何让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创造更好的传播语境,获得更多国家的认知与理解,减少传播过程中因文化差异和理解歧义引起的摩擦与误解,从而推动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化传播。学界关于中国学术话语国际化传播的研究与讨论,多是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话题下进行的,一度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从中国学术话语构成的多个方面对之进行论述,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中国新时代的外交话语体系、政治学话语体系、社会学话语体系、公共政策话语体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等等,并对话语体系的构成特色、表达方式等进行了探讨[2]。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从社科期刊国际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化传播面临的主要困境与对策。

一、国家话语权与中国学术话语国际传播的不足

国家话语是一个国家为树立其国际形象而有意识建构起来的、有国家特色的,并希望广泛而深入传播的信息体系。当一个国家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的国家形象时,国家话语的建构与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国家话语建构的必要性每个国家在国际上均享有国家话语权,但这种话语权要依靠国家去自主争取。一个国家话语权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既与国家实力相关,又与其所建构话语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性相关,还与一个国家话语的传播体系、传播能力相关联。所以,国家话语体系不仅要及时建构,而且要合理建构;不仅要内容丰富多样,而且要采取有效方式进行针对性传播。中国正在崛起的大国形象,要想获得国际上的广泛认同,就必须重视国家话语的建构及其有效传播,充分发挥国家话语权在国际上的作用。掌握国家话语权是引导、控制国际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发挥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利益的有效途径[3]。

(二)中国学术话语国际传播存在的不足中国国家话语权的建构面临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挑战与削弱,这对当代中国的稳步发展甚为不利。作为国家话语传播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话语传播显示出明显的弱势和不足,也与当今中国不断崛起的大国形象不相适宜。首先,中国学术话语的信息不足。相比于之前的信息缺失,当前中国学术话语表现为话语产出的信息量不足、信息不够丰富、信息产出的速度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不能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及时有效地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真实情况。此外,我们对信息所到国家的了解程度不够充分,没能做到信息内容的“当地化”,使得传播的信息并非所在地人们关心的信息,导致出现理解上的错位与误读。其次,中国学术话语的传播渠道单一。无论是官方的传播渠道,还是民间的交流,都存在传播媒介单一、传播方式不先进、传播手段不丰富等问题,难以形成快速、有效地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的传播渠道。官方传播学术话语的渠道单一,民间交流媒介多在固定群体间进行,信息传播的覆盖面较小,往往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传播的有效性、深入性不足。最后,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不强。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虽在寻找各种途径去提升,但现实情况是,学术话语难以产生有效性而致他国对中国发展的曲解和无端猜疑。对此,有学者提出:“中国发展的第一目标首先是世界化,即表明中国属于世界。中国发展的第二目标是中国化,即成为自己。”“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寻找到中国的身份和认同。”[4]笔者认为,国际化与中国化是不可分割的一纸两面,因为国家话语的建构及其国际传播,不仅可以同步进行,也必须同步进行。这种同步性,在学术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中可以较好地显现出来。

二、社科期刊传播中国学术话语的条件保障

社科期刊是交流学术成果和传播专业文化的主要媒介,是文化积累和文明传承的重要平台,也是引领学术发展和深化学术理论研究的阵地[5],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阶层对国内外各领域人文社科信息以及不同理论成果进行研究与判断后所形成的智力成果,它涉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各种问题,具有前沿性、现实性、学理性、高端性的特点。学术话语一般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通过社科期刊传播出去。所以,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化传播必然通过社科期刊的国际化来实现,因为社科期刊国际化是国际社会不同领域高端知识阶层了解中国学术、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方略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国走向国际社会在学理上、智力上获得支持的重要方式。社科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需要,社科期刊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仔细分析,寻找应对的策略与方法,使社科期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话语的建构。

(一)国际化的社科期刊应注重国家话语的学术性建构目前,中国的话语权因国家话语体系建构不够系统、缺乏创新活力,缺乏国际传播的机制和话语传播的评价体系,进而削弱了中国思想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感召力,未能发挥与其大国地位相应的作用。社科期刊对中国学术话语的传播,一方面应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源于实践的话语理论,展现能为世界发展提供有益想法、方案的话语理论;另一方面要融通古今和中外,从新的视角来探讨中国文化的特质,展现具有中国文化当代价值和未来走向,便于西方学者把握和理解的学术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国学术话语构建的理念和价值观,以其感召力和影响力,形成引领世界前进的力量和导向。如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等理念,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品格与精神进行的当代阐释,可以为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执政理念的国家所理解和接受。

(二)国际化的社科期刊应有国际化的话语视野社科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除了要注重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还应当跟踪了解国际学术的主要动向。不仅要对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有清晰的认知和中国视角的判断,还要在中国本位的立场下建构适合国际传播的国家话语,建立起国际化的话语视野。在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一,霸权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对立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强权者对他者的制裁,在伤及他者利益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各种冲突与矛盾。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在国际化视野中寻找新思维、新理论、新战略,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第二,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挑战。新的话语体系的建构,无法摆脱历史的束缚。不同文明及文化间的冲突,不同利益群体纠缠在一起,带来不同话语体系间的冲突,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用新的智慧去研究,去寻找解决的办法,需要社科期刊将上述研究成果广泛传播出去,以缩小认识上的差距,化解不必要的冲突。我国倡导“一带一路”国家间不同文明的互鉴,就是化解冲突的中国智慧。第三,民族话语与世界普遍话语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如何平衡话语之间的民族性、国家性和世界性的问题,是解决区域乃至世界冲突的关键[6]。在中国学术话语建构中,社科期刊应当注重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以及与全球普遍利益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探讨。第四,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的矛盾与对立。不同政治集团、不同国家、不同民众之间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其话语中存在信息不一致、不对称等问题。社科期刊应对之有一定的认识,防止因误判与误传带来相反的传播效果。

(三)国际化的社科期刊应熟悉国际传播的渠道与模式社科期刊面向世界办刊,就是以本土发展为根本,在强化现有办刊方针的基础上加强对外传播,争取国外读者的认可,提升传播影响力。在今天,新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介形式的不断出现,使社科期刊的国际传播受到语言、技术和渠道等多重挑战。社科期刊要熟悉国际期刊的运作模式、摸清国际期刊的传播途径、分析国际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而不断提升国际化的纵深程度与影响力的持续产生,真正为国家话语的广泛传播与广泛接受做出努力。具体说来,在内容上,通过设置全球化的议程和议题,把握话语权、舆论权,有目的地对传播内容进行选择、对传播形式进行设计,将中国学术话语有效地传播出去;在表述方式上,通过生动的语言、客观公正的阐述,使中国话语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易于为他国读者所接受,从而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国际化的社科期刊应注重国际传播的有效性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其传播方式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社科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在遵循国际学术传播标准的同时,在传播方式、传播时效等方面着力,既要体现中国特色,也要注重海外受众的信息接受方式,以此来提升对外传播的实效。首先,在传播渠道上,社科期刊应加强与国际权威索引机构的联系,借助它们的渠道扩大影响力,即通常所说的“借船出海”。其次,社科期刊应适当组约并刊发海外学者的稿件,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辟《海外学术论坛》栏目,及时介绍海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最后,邀请海外学者担任社科期刊编委或期刊的审稿专家,借助其学术影响力来推动期刊在海外的学术影响和传播。

三、社科期刊传播中国学术话语需要化解的矛盾

提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既要靠内在学术实力,又要靠外在学术组织力、传播力[7]。学术话语的国际化传播是对社科期刊提出的更高要求。就当下而言,中国快速发展的国家硬实力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为各类媒介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介也为社科期刊提供了快速传播信息的技术平台。事实上,社科期刊国际化有两种形式:一是期刊面向世界,一是期刊的国际化[8]。无论哪种形式的国际化发展道路,社科期刊都要着力化解如下矛盾。第一,本土作者的学术表达与国际化传播的矛盾。相对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社科期刊所负载的内容或多或少与政治性、民族性、文化差异等相关,其国际化传播更应当注重策略与方式。社科期刊的作者多为研究本国问题的学者,所用语言多为本国语言。如何解决本土作者的学术表达与期刊国际化传播之间的矛盾,是大多数社科期刊面临的棘手问题。就目前创办的英文期刊来看,这一矛盾的解决一般采用分阶段的方式进行:第一阶段,将中文稿件翻译成英文。期刊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将以本国语言呈现的学术研究成果翻译为英文,经过英文专家审校定稿后,再请权威的英文专家匿名审读稿件,最后引入海外排版系统进行编排与处理。第二阶段,与海外机构合作出版。社科期刊与海外期刊出版机构合作,委托海外机构进行稿件的审理、校对、编排、发行等,如国内的部分学术期刊就与施普林格、泰勒-弗朗西斯等出版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新的运作模式消除了部分语言障碍,减少了社科期刊国际化初期所面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是长久之计。此外,我国以外文形式出版的社科期刊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语种也十分有限,目前仍以英文期刊为主,其他语种的学术期刊数量屈指可数,国际影响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社科期刊要实现国际化传播,除了出版英文期刊以外,其他语种也不可忽视。第二,信息内容传播与接受上的文化差异之间的矛盾。学术话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所在国的国家意识、民族特点和文化特征等,这在社科期刊的国际化传播中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内容传播的民族性可能因文化差异、学术差异带来受众理解的差异甚至误读。尤其是某一国家独特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化、习俗等信息内容,往往因受众的学术背景、文化差异出现难以理解、错误理解、不完全理解等状况。如中国古代赋、比、兴等手法的使用就是《诗经》中非常突出的特色,但对海外学者而言,这种文学手法为什么会出现、之后又怎样演变,是较难解读的现象,这给社科期刊在国际化传播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最大限度避免阅读与理解上的误读,是社科期刊国际化中应着重注意的地方。第三,期刊综合化与国外订阅用户专业化的矛盾。中国社科期刊很大一部分是高校学报,而高校学报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内容的综合化,涉及所在学校的多个学科及专业。但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受众往往为专业订阅用户,其信息需求受所在专业及研究领域的限制。这样,综合性的社科期刊与专业化的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成为社科期刊国际化所面临的又一问题。为此,不少期刊做出努力:一是重新创办专业性的国际期刊,如《中国哲学前沿》等刊物,就是针对海外受众群体专门创办的专业性期刊,既收录高校学报已发表文章的翻译稿,又接收专业的英文稿。二是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与编排,努力形成某一领域的专业刊,再将之国际化为外文刊。这些做法能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但仍需我们深入思考以解决受众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总之,国家学术话语需要科学地建构和系统地建设,需要从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提升与总结,更需要国际化传播,这是社科期刊在当代及今后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社科期刊的国际化传播,一方面要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快国际化传媒机构及人才的建设与培养,提升传播的策略和方式,积极化解各类矛盾、解决各种困难,使中国学术话语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力和国家话语感召力。

作者:杜敏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