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创办国际化英文科技期刊路径

谈创办国际化英文科技期刊路径

摘要:文章结合《FoodBioscience》办刊实践,梳理并总结了在创办英文科技期刊过程中的重要经验,探讨了创办国际化英文科技期刊的有效途径。《FoodBioscience》编辑部通过明确办刊目标和期刊定位、组建优秀办刊团队、加强宣传与组稿、学习国际先进出版理念等举措,实现了期刊健康发展,有效提升了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建议期刊主办方可抓住机遇,明确目标,选贤任能,依托优势学科,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出具备国际水平的英文科技期刊。

关键词:英文科技期刊;期刊国际化;创办新刊;办刊实践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英文科技期刊已成为科研工作者在国际上先进研究成果,交流创新学术观点的重要工具。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起步较晚,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英文科技期刊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了重大进步[1]。截至2018年3月26日,我国内地英文学术期刊的数量达到431种,比2003年增加了107%;被JCR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数量达到177种,比2003年增加了321%[2]。但在发展迅速的同时,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在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中占比偏低,仅占约10%[1];不同学科英文刊发展存在两极分化,部分学科领域的英文刊甚至呈空白状态,无法满足我国学者在相应学科的学术成果交流需求[3];以及现有英文刊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等。本文以《FoodBioscience》(FBIO)的办刊实践为例,探讨创办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科技期刊的有效途径。FBIO是江南大学与Elsevier出版发行集团于2013年合作创办的食品类英文科技期刊,目前在中科院JCR期刊分区表(升级版)位于二区,影响因子稳步提高。FBIO编辑部自创刊伊始,就明确办刊目标与定位,组建优秀办刊团队,加强期刊宣传与组稿,学习国际先进出版理念,为打造国际化英文科技期刊而努力。

1志当存高远,明确办刊目标与定位

我国是一个食品工业与食品消费大国,同时也带动着我国的食品学科呈迅速发展上升态势。FBIO拟创刊之时,全国食品领域已获得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有7个,国家工程中心10余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余个;建立了超过350家食品科研单位和设置食品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万多人从事食品科技研究[4]。然而另一方面,我国食品科技领域缺乏国际高知名度的本土科学家,无法引领国际研究前沿,导致在国际重大食品研究领域和事件中没有话语权。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食品领域缺少展现高水平成果、拥有话语权的高水平英文期刊。以中国学者在食品领域典型期刊《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情况和编委会成员占比为例:2000年中国学者为18篇,2010年增加到了273篇,仅次于美国;但是,截至2010年,这个期刊57位编委中只有2位来自中国。因此,针对这一制约我国食品学科国际影响力和地位的关键瓶颈,江南大学于2011年决定与国际著名出版发行集团Elsevier公司合作,创办FBIO。近期目标是打造成一本高水平的国际化科技期刊,长期目标是争取成为国际知名的食品类英文科技期刊,从而成为展现我国食品科学领域高水平成果和创新团队的重要平台之一,显著提升我国食品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也为促进国际食品科学的发展助力。明确办刊目标和宗旨后,确定期刊定位和具体内容是创刊之初的重点工作。FBIO编辑团队考察比较了市场上已有的各种同类期刊,分析了它们的办刊目标和重点刊发内容,并结合江南大学的学科特点,最后确定了“FoodBioscience”这个特色鲜明的刊名。这一方面与江南大学的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轻工技术与工程”相对应,同时也体现了学科的交叉。在此基础上,期刊的文章形式,重点栏目,收稿范围等也进一步确定。明确的办刊目标和准确的期刊定位,为FBIO的健康发展确立了坚实的基础。

2选贤任能,组建优秀办刊团队

2.1为编辑队伍和编委会物色合适人选

对新创期刊来说,为编辑队伍和编委会选择合适人选至关重要。首先,主编是期刊的核心,对于主编的人选,我们综合考虑了学术背景、科研成果、业内影响、参与意愿等方面,最终确定采用双主编模式,由国家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坚教授担任国内主编,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国际知名食品蛋白研究专家JoeRegenstein教授担任国外主编。两位主编为期刊的良性发展提出战略目标,商讨制定有效的执行方案。在国际交流中,主编们不仅凭借各自的学术影响力,尽心尽责地为期刊进行宣传、约稿等工作,还积极为期刊物色合适的编辑、编委和评阅人,为期刊的快速成长作出巨大贡献。其次对于编辑和编委会的人选,我们结合期刊的发展目标,综合考虑了群体结构与个体结构的统一。第一批编辑由5位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担任,中国2位,美国2位,韩国1位,他们不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且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辑或编委的经验。编辑们在日常稿件处理过程中,认真负责,严格把关稿件质量,即使在稿源不足的创刊初期,稿件拒稿率始终跟国际一流期刊持平,从未降低录用标准。正是因为各位编辑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编辑工作,本刊才能长期保持高水平的学术标准和编审质量。编委会则由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希腊、印度、智利等12个国家和香港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华南理工大学、南昌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所的32名国际知名学者组成,包括国际编委23人,国内编委9人。其中20人的H指数大于20,12人的H指数大于15,大部分编委也具有担任学术期刊编辑或编委的经历,因此对稿件质量的把控有丰富的经验。

2.2保持日常工作沟通顺畅

由于国际化的编辑团队,人员在时空分布上具有高度分散性,因此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务必要保证各方沟通的及时和顺畅。否则,对外的应答延迟,将影响期刊的口碑和声誉;对内则滞留的问题会积少成多,终将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成果。FBIO编辑部为了保证日常工作能有序、高效、顺利地开展,充分发挥电子邮件[5]、网络会议等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编辑部有效联结作者、编辑、编委、评阅人、出版社等多方的纽带。

2.3编辑部定期召开面对面会议

虽然在平时的编辑工作中,电子邮件和网络会议能为各方的及时沟通带来便利,但定期召开编辑部的面对面会议至关重要。FBIO编辑部每两年召开一次全体编辑会议。此外,在出版人、编辑和编委交流互访期间,以及各编辑同时参加国际食品领域重要会议期间,还会召开小型面对面会议。各位编辑在面对面交流时,共同探讨期刊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和重大问题,快速高效地交换各自意见和建议,最终作出重要决策。

2.4编委会定期改选

FBIO编辑部每三年对编委会进行一次改选,采用主编建议,以征求原编委是否愿意留任的方式开展,不进行强制解聘。但对于愿意继续留在编委会的专家,编辑部会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贡献稿件、评阅稿件、宣传期刊等。这样的改选方式使各位编委能更好地为期刊服务。

3依托自身优势,加强期刊宣传与组稿

3.1依托学校良好的学科平台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CellResearch》最为成功,最新影响因子达到20.507,跻身全球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前百位;而成长速度最快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创办的《国际口腔医学杂志(英文版)》,其在创刊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口腔医学领域的权威期刊[6]。分析这些高质量的专业科技期刊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与充分依托其主办单位或协办单位的学科优势是分不开的。高校虽然可能在国际出版方面没有太多专业的经验,但可以依托其良好的学科平台来为办刊助力[7-8]。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食品、轻工、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2个学科均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建有食品领域唯一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食品学科拥有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工程部级人选等组成的优质人才队伍,其中23人担任35个食品领域国际主要期刊的主编、编辑或编委。良好的学科平台和顶尖的学术资源为本刊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沃土”,FBIO编辑部充分依托这些优势,加强期刊宣传和组稿,使期刊良性发展。

3.2重视宣传,培养作者群

作为一本新刊,首先需要做好宣传和展示。FBIO编辑部在学校主办或协办的食品领域高水平会议上,都会设置展台、宣传期刊,参加过的主要会议包括:第十届国际食品与技术交流会、第八届国际功能食品大会、国际生物过程协会——第七届工业生物过程论坛、第三届国际乳矿物与乳制品研讨会、中国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大会、糖酶研讨会、2018食品安全研讨会、食品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研讨会、第二届乳配料与产品创新研讨会、第三届益生菌、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国际研讨会、第一届全国食品生物技术大会等。主编及各位编辑们则在各种国际会议的学术交流过程中,为期刊进行品牌建设,扩大知名度,参加的国际会议包括:IFT年会、IUFoST年会、中德双边功能食品配料研讨会等。这些宣传工作使更多的食品科研人员认识并了解了我们期刊。另外,江南大学食品相关学科的年轻学者及众多学子,是我国乃至国际食品科研领域的生力军和后备军,从长远来看,其中必将涌现出许多未来食品领域的中坚力量。本着服务科研并培养作者群的理念,FBIO编辑部经常邀请主编、编辑、编委、出版人等来校开展科研讲座及论文写作培训,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3.3挖掘优质稿源

食品学科作为江南大学的优势学科,本身就是该领域的一个优秀人才库和优质稿源库。FBIO编辑部首先在校内广泛宣传期刊,对向期刊投稿的校内科研人员给予鼓励和政策支持。其次,在各团队的国内外合作方以及各类科研学者来访之际,编辑部参与到参观、座谈和讲座等交流活动中,积极向有关专家介绍期刊并进行面对面约稿。同时,编辑部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与编辑团队和编委会各成员的密切沟通和交流,欢迎编辑编委们不吝赐稿。为了开发稿源,FBIO近年来还针对食品领域一些热点专题开设了专刊。通过多种组稿约稿方式,本刊吸引到许多优质稿件,如本校张慜教授关于蘑菇片真空油炸技术的稿件,泰国的T.Laokuldilok教授研究由不同酶制剂生产的壳寡糖特性的稿件等,都成为了本刊的高被引论文。

4借他山之石,学习国际先进出版理念

Elsevier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资深出版集团,有着完善的出版管理制度、先进的出版技术及平台和丰富的出版经验。在合作办刊的过程中,FBIO编辑团队充分借助出版社这些专业的资源,与其保持紧密良好的沟通合作,学习国际先进出版理念,使期刊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

4.1重视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交流

为促进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和交流,FBIO采用优先数字出版,按篇发表的模式,让每篇录用稿件尽快在网上,使作者的科研成果能迅速发表,也使读者能获取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研究进展。同时,编辑部也通过邮件和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FBIO的每期学术信息,以方便读者阅读。FBIO还鼓励作者为稿件准备亮点介绍(Highlights)和图文摘要(Graphicalabstract)。这两部分内容简洁明了、图文并茂,有利于读者快速领会文章主旨,有利于学术信息的快速传播。此外,在与Elsevier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开放获取(OA)出版模式[9]。考虑到OA出版模式的利弊和作者对此不同的接受度[10],FBIO采用混合OA出版模式,作者可自主选择其发表的文章是否采取OA出版。这种混合OA出版模式,既能保证新老模式转换的平稳过渡,又能在作者接受的前提下,发挥OA的优势,有利于扩大文章的传播面。根据我们已有的统计数据,采用OA出版的文章,其网络下载频次显著高于非OA出版的文章。

4.2重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依Elsevier推荐,FBIO采用iThenticate系统来检测每篇稿件的相似率。iThenticate系统是目前国际上英文期刊编辑部普遍使用的工具,它的比对范围广,界面友好,运行流畅,性能稳定,是编辑部抗击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有力武器。在此基础上,FBIO编辑部对重复发表、不当署名、抄袭与自我抄袭等问题均逐一严格审查,对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采取一票否决制,只要证实存在学术不端,一律不予采用。

5办刊以来取得的成绩

FBIO于2013年创刊,收稿量及文章被下载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近三年(2017至2019年),FBIO年收稿量平均增长率达到81.3%,其中国际稿件比例稳定,三年平均占比达到79.0%,国际稿件录用比例达到75.4%,其中包括来自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等食品领域发达国家的稿件。在全文下载量方面,FBIO近三年于ScienceDirect平台的年下载量平均增长率达到27.3%,2019年下载量达到13.4万次。同时,FBIO近年来的中科院JCR期刊分区、JCR分区、学科排名、影响因子及CiteScore指数均逐年提高(见表1)。以上数据均表明FBIO的国际学术认可度和影响力不断稳步提升。

6结束语

近年来,为了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在这些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下,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英文科技期刊,也迎来了创办英文新刊的热潮[11-13]。结合FBIO编辑部从创刊到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的实践经验,各期刊主办方可抓住机遇,明确目标,选贤任能,依托优势学科,整合各方资源,创办更多具备国际水平的英文科技期刊,不断提升期刊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鲍芳,张月红.中国548种英文学术期刊的学科分类与名录[J].编辑学报,2018,30(6):574-585.

[2]鲍芳,张月红,吴坚.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综合数据与国际影响力解析(1887-2017)[J].中国出版,2018(12):3-8.

[3]张晓宇,翟亚丽,朱琳,等.基于WoS分析我国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学科需求[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48-1152.

[4]张影陆.新世纪我国食品学科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455-461.

[5]周玥.电子邮件在学术期刊国际化背景下的重要性:以FoodBioscience为例[J].天津科技,2016,43(4):94-96.

[6]王晴,骆筱秋.创新的国际品牌坚实的编辑团队:《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的编辑与传播实践[J].传媒,2016(11):27-28.

[7]朱明,戴陵江,李春丽,等.依托优势学科打造精品科技期刊:以《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4,26(6):598-601.

[8]王晴,骆筱秋,胡兴戎.努力创办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探索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1,23(3):233-235.

[9]朱晓文,刘培一.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从概念到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5(7):12-15.

[10]徐诺,程利冬.《InternationalJournalofSmartandNanoMaterials》国际合作办刊实践及体会[J].编辑学报,2015,27(3):283-284.

[11]佘诗刚,马峥,许晓阳.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效果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4):313-320.

[12]谢暄,蒋晓,何雨莲,等.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思考:写在职称制度改革之际[J].编辑学报,2018,30(2):125-128.

[13]陈振英,刘梦琪.“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效果分析:基于近6年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0):1097-1104.

作者:周玥 许艳超 金文苑 戴陵江 单位:《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