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引领期刊建设的新时代

引领期刊建设的新时代

自1995年6月创刊以来,《中华男科学杂志》走过了属于自己的22载芳华,见证了中国男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男科学界专家、学者、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奋斗轨迹。

1回望:《中华男科学杂志》的辉煌历程

《中华男科学杂志》自2000年起,本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2年起,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Medicus)收录,成为Medline数据库刊源,是目前国内泌尿男科、生殖医学、计划生育领域中,唯一被该数据库收录的中文期刊;2010年起,先后被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伯明翰全球大型全文检索数据库(EBSCO)收录;2013年起,连续3年被评为“国际有影响力学术期刊”;2014年起,连续2届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7年11月,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显示:2016年本刊位列2008种自然科学领域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10位,在性医学类期刊中,核心影响因子排名第一,核心总被引频次排名第一,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一。在2016统计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了2008种中国出版的自然科学领域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628,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361次,而《中华男科学杂志》影响因子为0.972,总被引频次为1820次。在该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综合评定中,专家们以期刊评估为主题,先后召开近30次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研讨会,在自然科学领域设立的112个学科中,遴选出100种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作为杰出学术期刊,本刊位列“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光荣榜。对于每一位有志于中国男科学建设发展的人来说,本刊不仅是一个科学研究平台,还是一个学术创新平台,更是一个交流展示平台。今天,本刊成为全球公开发行的男科学和生殖医学类核心期刊,发表内容囊括专家谈、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循证医学、中医中药)、综述、临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我们优先刊用各类基金资助课题论文,并以最快速度刊用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课题论文,先后荣膺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等国内约20种数据库收录。

2探索:《中华男科学杂志》的成功之路

今天,我们身处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医疗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学术期刊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深深感到:唯有不忘初心、坚守使命,才能永葆期刊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生命线;唯有不断创新、持续发展,才能走好期刊建设发展新的长征路。

2.1方向为要,坚持准确的办刊定位

明确的办刊宗旨和准确的办刊方向,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前提。创刊22年来,本刊秉承“创新引领,发展男科”的理念,精心“构建一流期刊平台,汇聚一流学术成果,助力解决临床问题”,走出了一条科研学术互为促进、基础临床互为转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创刊之初,本刊就定位于推介中国男科学领域的新发展、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交流中国男科学创新学术成果和技术经验,其准确定位、高端引领得到国内外男科学领域专家学者的认可。经过22年发展,本刊已成为我国男科学领域最具重要性的学术期刊之一,成为男科学研究前沿的重要论坛,也是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实践经验的重要园地。

2.2人才为本,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

编委会不仅是期刊的学术领导机构,也是期刊发展的智囊团。本刊充分发挥这一高端人才群体的作用,从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对稿件作出恰当评价,对论文取舍提出重要意见,对期刊整体质量严格把关,并直接或指导审稿、荐稿、组稿、增加引用率等具体工作。在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的基础上,本刊持续狠抓编辑质量,编辑队伍专业化。每半年对编辑人员进行考核,将他们编辑的稿件相互交换评审,从格式要求、语言规范、标点符号使用等方面进行细致评审,评选出优秀编辑、优秀编辑范文,并组织编辑人员学习讨论。积极选派人员,参加期刊协会举办的编辑学习班。目前,编辑部共有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11人。7名专业编辑中5名具有博士学历,平均年龄34岁,均从事男科临床、实验室和基础研究工作。

2.3纪律为绳,严格落实审稿制度

稿件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之本。创刊以来,本刊严格执行“三审制”:稿件初审、同行送审和编委会终审,确保稿件学术水平。稿件初审主要由编辑部把关完成。这一过程直接关系到稿件的“退”或“送”。为把好初审关,本刊编辑部制定了严格、具体的审稿原则,对质量较低、与本刊要求不符的稿件,由主编签名退稿,并注明退稿理由。同行评议是期刊出版质量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之一。本刊每篇文章选择2~4名审稿专家,采用“双隐”方式进行同行评审,审稿人选择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期刊推荐的专家。对二审通过的稿件,由责任编辑根据审稿专家的意见及本刊编辑要求,指导作者修改完善,提交主编终审或编委会讨论决定。所有拟录用的稿件,均需由主编终审签定才能录用。

2.4真实为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学术不端是对科学的亵渎:本刊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将剽窃、抄袭、一稿多投、伪造或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严格内部把关:杜绝罔顾稿件质量收费刊用文章,排除正常投稿与关系用稿的双重标准,提升学术素养,不断优化编辑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编辑质量和鉴别真伪的能力。用好查询平台:充分利用各种期刊数据库和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来稿主体研究部分进行检索、查询,严把稿件的创新性和真实性。落实惩罚措施:对于学术不端的相关作者,除了“一票否决”不予刊用,还在一定时期内列入投稿黑名单。

2.5主动为进,拓展高质量稿件来源

在加强审稿、编辑质量的同时,本刊主动出击,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撰写“专家谈”;积极联系学术界崭露头脚的年轻专家,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并获得重点基金资助的年轻专家参与审稿,并约取、发表其课题论文;关注和参加各种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约取、发表大会优秀论文。

2.6借力为谋,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国际合作:注重与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主动约稿、审稿。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国际顶尖专家的学术交流。近年来,本刊发表的文章逐渐被国际知名期刊作者关注,多篇权威论文中均引用本刊文献。争取学会支持:期刊的发展,离不开学会的支持。创刊以来,本刊多次承办和协办学会学术年会,同步审校、刊印年会论文集。此外,还主动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和期刊合作,主办或协办学术会议。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期刊在中国男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知名度,为吸引更多优质论文提供了有效途径。开展高端交流:2010年以来,本刊每年均举办中国男科专家峰会,同时召开编委会,参加专家云集了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正副主委、常委及委员,以及各相关专业杂志负责人、相关企业负责人等,进一步提高了本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7平台为先,推进网络化建设

相比传统的科技期刊运行管理体制,网络化是其在形式、技术、运作和管理上的重大创新。2003年,主要用于更新审稿状态、查询投稿须知、编辑部新闻及兄弟刊物信息等。2009年,编辑人员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与审稿专家进行联系,第一时间回复网络投稿作者。2012年起,提供每期全文下载。2014年,本刊建成微信公众平台,第一时间向读者提供免费阅读文章。从2017年第一期起,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学习原创手术作品中的手术技巧。传统的油墨清香还在,但视听的效果更引人入胜。目前本刊正在积极筹备手机APP,预计于2018年初即将呈现给作者及读者,会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更快的知识传播效率。在创新服务意识和互联网大数据开发应用上,本刊深入探索新型数字出版模式,通过建立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由原来纸刊内容的传统数字出版,积极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全面提升了原创作品科学价值的传播性,做出了国际化、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有益尝试。

3展望:《中华男科学杂志》的未来

在党的报告中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报告同时深刻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在这个大背景下思考探索学术期刊的建设发展之道,《中华男科学杂志》每一个作者、读者、编者心中,都充满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时代的发展赋于了我们新的任务,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男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本刊亦需不断充实和自我完善。

3.1进一步提升学科的权威性

我们要继续保持并不断提高期刊在本学科内的权威性,力争与国际接轨,全面、及时反映我国男科学学科发展的成就和水平,特别注重报道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3.2进一步突出学术的导向性

本刊要坚持面向全国,贴近临床,增设临床疾病专栏,把国际男科学发展的最新前沿信息介绍给国内读者,帮助广大临床医生进行知识更新,解决实际困难。

3.3进一步拓展传播的国际性

积极开展期刊对外合作,充分借助国外名社大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推动本刊走向海外华文市场,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中国学术,参与国际竞争。

3.4进一步开发来稿的多元性

我们要积极谋划,主动组稿,办出期刊特色。进一步跟踪国家重点项目、攻关项目、国家863、973计划项目的突破性科研成果,邀请知名专家撰稿,多方吸收优秀稿件,使本刊稿件的学术质量不断提高。

3.5进一步提升平台的交互性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创新出版形式,丰富期刊内容,改进出版发行,拓宽经营渠道,升级出版流程和管理机制,突出提高刊物的引用率尤其是他引率。高标准建设投稿、审稿网络服务平台,完善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开发作者在线投稿和查询、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办公、期刊内容在线等系统,有效缩短稿件发表周期,改善稿件“编发时间过久、出版周期过长、返修频次过多”等问题。

3.6进一步体现评价的实用性

当前,国内与医学期刊相关的评价体系主要有4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各家评价体系对作者来讲,可能存在评职称认定一种、评奖励认定另外一种等“不实用”的现象。我刊需全盘兼顾,不断顺应科技工作和科研评价新形势,更好发挥学术交流、学术批评、学术导向、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