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通道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探析

通道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时展状态,同时也是人们必须要接受和面对的时代挑战与时代特征。共享经济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非遗创新人才进行培养,也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保护。然而,我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其数量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如何培养非遗创新人才,是当前社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分享经济背景;通道非遗;创新人才培养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甚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淘汰,就会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难以发展,甚至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更多更大的困境,如果无法对这些困境积极进行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也难以在当前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取得更加积极的影响,更无法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在文化一体化的今天,想要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非常独特的位置,就必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创新进行分析。

二、分享经济背景下通道非遗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公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

虽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公众也逐步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这项工作,但是却难以通过信息了解到更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这就导致公众想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做起,从哪里了解更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当前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时,所面对的阻碍。为此,必须要建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站,或者相关公共平台能够促使更多的人了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年轻人越来越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积极性,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由于技能所获得到的知识过少,进而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难以去了解更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而老一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处在偏远山区,难以对这一文化进行宣传。

(二)非遗代际传承培养模式单一

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以及既成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少传承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所需要学习的技术文化相对较多,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难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的短暂学习而了解这一种文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是处在断代状态,越来越多的传承人逐步迈向老龄化,然而年轻人却不愿意去学习这一种技术。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这些技艺的失传与灭绝。但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艺时,其要求的学习时间,较长,并且对于工艺的要求十分严格,学习难度大,却没有办法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学习上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较高,劳动收入较低,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也无法去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向现代经营模式进行传承,就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在当前社会中消亡。

三、分享经济背景下通道非遗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建设非遗工作站

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时,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同时搭建相关的公众认知平台,要求当地政府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指导,同时结合不同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特色,比如说通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可以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设立的背景之一。让政府与社会中的企业、高校等等联合工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到保护与研发,充分以及合理的利用社会中各种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展深度研究,也可以建立高校师生的调研以及实践基地,让越来越多的有才之士,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以及公众平台的文章更新、建立维护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被更多人了解,也可以在地区打造地方公益的培训,积极创建相关的品牌推广和展销中心,让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日常的游览了解到该地区所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文化能有效地传播,这种方式也可以吸引更多文化传承者回乡进行就业,而不是一定要在外地打拼,增强本地的经济发展,也使得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找到了全新的突破口。当前是大数据的时代,应用大数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不仅如此,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需要利用大数据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认知平台,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该地区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一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背景以及独特魅力。利用微信、微博等等不同的公众平台既可以使得更多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去展示自己的技术,同时也能使得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一技术产生兴趣,进而进行消费。也可以在地区的文化区域开展作品展览,做到活动场地宣传,让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与民众进行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以及技艺等等。这些方式可以致使公众充分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学习中,更能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的活力与魅力,也可以定期与政府合作,进行国内外的交流会议和培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力度,真正地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让社会各界的资源和不同的机构都能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认知。

(二)建立多样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创新中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相关专业,更无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工作人员,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为此,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以及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要求,必须要不断的培养更多的专业素养人才。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可以联合相关地区开展专业的培养,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能真正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专业的素养,以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基地,可以与企业进行联合,使得这一教学方式变成校企结合,合作培养人才,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快速地走入到工作模式。这种方式也是在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为企业储备出更加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此,在开展校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员培养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工作:第一,必须要结合不同高校所具有的专业课程特点以及高校自身的专业强项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地区企业的人才需求,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以及实验性,不断的在课程目标中加入实践培训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创新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时,最重要的一个技能。企业之所以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开展工作时为企业奉献出更多的创新型建议。可以采用两化三新的培养方式。在培养学生时注意学生的多样化、差异化、创新化,校内以及校外的培养方式,创新型学习,让学生可以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企业、研究所的生产工作氛围,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融入到职场工作中,也能让学生通过短时间的校外实践学习来获取最直接、最有效地工作经验。通过理论知识,可以将工作经验与知识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加记得贡献,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只有将两者不断地结合,才能真正的发挥校企结合的优势,也能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价值。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既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也具有职业化的素养,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做出良好的影响。

(三)建立专业的非遗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

当前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时,仍旧缺少一定的师资队伍,如果缺少师资队伍,就难以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没有老师的教导,学生不可能无师自通。为此,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建立非物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只有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的开展:第一,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要定期从社会中选取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通过不断的晋升。来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让教师在岗位中可以得到成就感,并且在选拔教师时必须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双重能力。在晋升教师时,同样,也需要注重这两点,让教师的科研水平能够不断提升,也能让教师逐步从理论型向应用实际型进行转型。作为学校管理者,还需要破格聘请学历较低,但是具有技能高超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任教。作为学校管理者,应意识到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其自身所具有的历史背景,以及非物质文化所具有的独特记忆,这是理论知识无法替代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二,必须要注重与国外以及校外的企业,不同省市之间的合作交流,才能让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了解不断提高,让学生做到交叉和跨专业合作越来越频繁,使得自己在毕业之后可以与不同专业的人进行沟通,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时,必须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以及技艺传承,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与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让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加具有活力与生命力,并且增强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人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基础,也是强力保障。为此,可以通过设立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工作站,并且搭建非物质文化公众认知平台,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当前社会中更好地被传承,在分享经济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让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在当前社会中散发出自己独有的光芒。

作者:杨丰齐 单位:怀化学院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