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讨软件工程中立体教学的方法

探讨软件工程中立体教学的方法

一、“立体”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首次提出了“立体”教学法的概念,阐述了课程设计整合打包、实践活动开展与实践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进而提出“学生虚拟团队”的组织形式、虚拟角色、责任、载体活动和量化评价标准,这些都可以为其他工科专业提供一个参考示范。1.整合打包相关课程设计(“立体”项目教学法图示的x轴)由于一些专业课的工程特点,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使得在不管单独针对哪门课进行课程设计时,都会感到“内容孤独”或者“内容重复”的感觉,为此,笔者把一些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合并,让学生们能够把相关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特点“一气呵成”,有效地克服了在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时容易出现的内容重复性。例如,把“系统分析与设计”和“Web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了合并。2.分解实践内容(“立体”项目教学法图示的y轴)软件开发的完整过程主要包括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四个阶段。“We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一个模拟的实际应用开发来了解、熟悉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而“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的重点是软件开发过程的前两个阶段——分析、设计,因此在“We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时可以直接利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的结果,这样既保证了项目的连续性,又为“We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编码、测试阶段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使学生可以更多更好地掌握些编程语法及实用技巧,积累编码经验,有效地避免了重复性工作。3.实践活动的开展(“立体”项目教学法图示的z轴)运用“学生虚拟团队”组织形式贯穿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升华理论教学,为目前所提出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驱动”等各种教学方法提供施展的平台,使之得以很好地发挥和实现。

二、“立体”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建立基于“学生虚拟团队”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过程,通过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虚拟团队”形式布置“大作业”,解决“课堂与实践、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具体实施如下:(1)针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把课程设计的内容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布置完成,有效地解决课程设计学时不足和学生理解思考过程不足的难题,增加了学生理解和设计的时间。(2)根据人类对新知识学习通常采取“模仿、理解、创新”的规律,把软件企业实际应用的设计、制造、测试和管理模板带入到课堂与实践教学中来,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易于理解和模仿的知识载体,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模板化”。(3)为了让同学们体验团队合作的过程,锻炼他们个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冲突解决能力等,在专业课授课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按4~5人编制小组,每个人都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还要求每个小组必须每周召开一次小组周会,并进行每周周会记录以便监控各个小组活动情况。(4)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学生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在课程设计的尾声笔者将创建“团队发表会”和“作品分享会”。

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量化考核

针对学生虚拟团队在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表现,设计了10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任务难度、任务完成量、任务完成质量、任务完成状况、文档规范性、调查能力、小组周会出勤、参与积极性、团队协作意识、执行力。按学生在项目组中承担的任务量、完成质量、文档规范性、参与积极性、执行力等10个方面,由组长进行量化评价,该评价结果直接作为课程设计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些指标全部来源于企业调研,全部是企业对学生就业考核的指标之一。

四、结论

本着坚持以软件项目过程(启动、需求、分析、设计、制造、测试、维护)为导向,以特色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国际工程教育理论(CDIO)所倡导的4大能力培养(工程基础知识能力、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系统工程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虚拟团队”为学习组织形式,探索性地构建了根据相关专业课的内在知识关联性,重新构建和打包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并在几届软件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使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直接反映在参与教师们科研、教研项目的人数急剧增多,毕业生的就业人数及就业单位对口的数据均得到了大幅提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作者:关 颖 衣云龙 朱克敌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