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路(5篇)

职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路(5篇)

第一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及改进

“人文”一词出自《周易》的《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要关心自然,以找出自然规律;关心社会,以知识来教化和引导人。[1]可见,人文是一种适应自然和社会、提高人生质量非常有益的素养。目前,对“人文素养”一词的解释并无定论。罗惜春、覃仕维认为:“人文素养最初指人应具有的全面的知识结构,它能全面健康地发展人的认识、情感、意识以及创造性。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就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2]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3]本文结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青职学院)实际,分别从人文素养培养在高职院校的作用、现状及改进途径等方面加以探析。

一、人文素养培养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协调性并不是太强,由此,人文素养培养在高职院校显得更为重要,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

李维武认为:“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质世界,一是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共同构成了人的文化世界,对人的生存、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使人的文化生命真正得到安顿,即使人能够真正安身立命的,还在于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人的文化生命的‘家’”。[4]人文素养的培育在构建精神家园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乐观进取、豁达开朗、自立自强,都是这个精神家园的元素。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既包括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新的能力,还包括协作的意识、严谨的态度和诚实的品质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再是一批批技术高超的“机器人”或“工具人”,[5]而是技术与品格兼优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提升院校整体形象

作为学校,其终极“产品”是培养出的学生,学生的形象即学校的“名片”。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养培养,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提高学生素质,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笔者以青职学院会计、市场营销、应用化工技术和学前教育四个专业的学生为样本,展开问卷调研。问卷题型两种,一是简答题,二是选项题。学生对此次调研的参与度很高。简答题共发放问卷302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选择题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调研结果如下:

(一)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持支持态度

对“高职院校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必要性”这一问题,有49.3%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有46%的学生认为“必要”,仅有0.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二)学生对人文素养构成认识模糊

在回答“人文素养包括哪些内容”时,多数学生对此认识模糊,一般着眼于人文精神层面,46.4%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最重要,18.2%的学生选择诚信、责任,15.6%的学生选择自身素质、个人修养。人文知识层面,有17.5%的学生未填,而如历史和写作,分别只有1%、0.3%的学生提到。至于人文行为层面,更是无人提及。

(三)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薄弱

此次问卷调研中考察学生人文知识的题目共有4道,结果表明,高职学生人文知识素养亟待提高。在回答“我国‘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为哪四部经典”时,有10%的学生填了《春秋》,有6.7%的学生填了《诗经》,还有2.7%的学生填了《礼》;在回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文学名著的作者依次是谁”时,有1.3%的学生未能写出答案;在回答“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指哪四个国家”时,有22%的学生填了罗马,有8%的学生填了希腊;在回答“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哪个条约”时,有41.3%的学生填了《马关条约》,仅有48%的学生填写《南京条约》。

(四)学生对技高品端认识明晰

“技高品端”是青职学院在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后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既突出“技能”的育炼,又突出了“品格”的养成,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问卷结果表明,79.8%的学生认为这一目标“重要”,3%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有0.3%的学生认为“不是很重要、不理解”,有8.6%的学生未填。关于“技”与“品”之间的关系,共有15位同学进行了比较,有2位同学认为技能更为重要,有13位同学认为品德更为重要。通过此次调研,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认可人文素养教育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性,但对具体的人文知识已逐渐淡忘,对人文素养构成的认识也不很清晰。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改进的主要途径

(一)借助选修课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

选修课是高职院校传播人文素养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相比于必修课,选修课具有独特的补充、拓展和提升的作用。青职学院选修课的开设原则是“多开课,开好课,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选课资源”。以下是对其2012—2014学年四个学期的选修课数量及分类的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青职学院选修课中讲授人文素养的课程在各学期都占有很大比例,分别是82.5%、77.1%、84.6%、89.3%;同时也要看到,各学期人文课程的数量设置是不均衡的。在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人文素养课程有47门;在2012-2013学年春季学期,人文素养课程有37门;在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人文素养课程有22门;在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人文素养课程有25门,总体上是呈逐渐下滑的趋势,这与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的态势是不协调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因此,选修课管理需作适当调整,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在选修课数量上,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对开设选修课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其次,在选修课课程设置上,尽量避免内容相近或重复的课程,从宏观上进行调整,尽可能使学生有更多选择;再次,在选修课门类设置上,向学生普遍兴趣强烈的“影视欣赏类、实践技能类、音乐美术类、语言文学类、励志成才类、心理教育类、传统文化类”等课程适当倾斜,有针对性地增加。

(二)将人文精神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仅是教授知识,而忽视人文元素的融入,教学目标很难充分实现。通过问卷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在守时、守纪、团队合作、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不怕失败、诚实守信等7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主渠道,高职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1.细化考核评价。将人文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仅凭教师倡导显然力度不够。为此,教师可将上述7类人文精神元素细化到学生日常的考核中,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通过行为形成习惯,进而内化为自身品格。

2.课堂内容突出人文精神。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都要注意突出人文精神。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注意将“诚信”这一精神融入其中,会计专业的老师则可强调“细心、谨慎”,项目教学的老师注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3.突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在大学生要具备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关键是人的感情或情感。”[6]借助人文素养培养,从情感这一渠道打动学生,让他们了解世间的真善美,加强对友情、亲情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从单纯的“工具人”中走出来,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4.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满堂灌”的天下,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及时调整授课思路;同时,这种互动还可以让学生原本只听不动的状态得以改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质疑精神。

(三)在隐性课程彰显人文精神

校园隐性课程属于‘软课程’,主要是一种非理性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非理性能力,[7]它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灵魂。大学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多为学术讲座、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以及隐含在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等物化文化背后的人文意蕴。[8]笔者认为,院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也属于隐性课程范畴。例如前面提到的“技高品端”———青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具有时代意义。从语法结构性质看,“技高”与“品端”属于联合短语,表示并列关系;但从意义内涵上看,“品端”更重要。“品”代指人文素养,“品端”是基础;“技”代指培养内容,“技高”为培养方向,“品端”与“技高”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发展方向。技高品端,就是要拥有高超的技术,端正的人品。现在社会并不只看重技术,更看重的是人品。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今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从多角度探索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途径对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丁安英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可以说高职教育在我国正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虽然高职教育发展比较迅速,在专门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较突出的成绩,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上,往往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必将影响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技能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健全思想,有创新思维,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加强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也是当前高职教育迫切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围绕人性完美而展开的如何做人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恰当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职业形态的人文教育,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得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要求其不仅具备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思想和方法以及职业的态度和精神。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部分高职院校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学生能否谋取职业为目标,急功近利,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知识教育、人格培养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整体状况较差,文学修养欠缺、知识面狭窄,历史知识较为贫乏,对哲学思想更是知之甚少,艺术修养爱好比较肤浅等。大部分学生以言情武侠小说或流行歌曲作为课程以外的消遣,对文史哲不感兴趣,很少有学生自觉地补充人文方面的知识。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精神领域大部分学生的取向是积极进取的,但同样也存在一些新问题,如对政治思想品德课学习不够热心,甚至有逆反心理,对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过于悲观,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价值选择自我化、趋利化、短期化,专业思想不牢。心理承受能力差,耐挫能力不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对人类与自然缺乏爱心,对亲人和朋友缺乏情谊。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较低的原因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对社会发展作用凸显,整个社会重视科技,忽视了人文科学,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二)家庭因素

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亲由于文化程度、生活态度、教养方式上存在着缺陷,使这些学生往往得不到良好的家庭人文素质教育。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不少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以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淡薄等缺陷,与此直接相关。

(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对专业教育重视有余、而对整体人文素质培养重视不足的现象,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单纯地围绕市场转动,将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专业课比率突出,人文课程减少,忽视了内涵的发展。

(四)教师队伍现状

高职院校教师中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尤其专业教师,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术,忽视人文教育,自己也很少关注各个专业领域中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方面的问题。

(五)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高职学生“务实”思想严重,对实用技能的学习热情远胜于人文知识。源自社会的导向、学校的企望和家长的期望,许多高职学生对技术性的学科非常重视,人文学科常常被学生所轻视,认为读名著、学哲学,绝对不如学技术实惠,导致许多学生眼界狭隘、志趣低俗,有技术、没文化。走出校门后,则因综合素质的低下,使其工作能力大打折扣。

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把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

到实处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离不开学校,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学校的高度倡导和重视是强有力的推动力。高职院校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性”、“技能性”上,应该说体现了自身办学的特色,其总体方向是不错的,问题是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目标。学校应将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作为重点工作,建立各项管理机制和办法,鼓励教师推出各类人文素质类课程;同时,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状况实行备案制或学分制,督促学生主动选择人文素质类课程,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育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具体实现的,而这些方面的师资,高职院校的配置还十分薄弱。这种状况并非此方面的人才短缺,而是由课程设置、办学思想决定的,学校在人才引入上更注重技能型人才,人文学科的教师只是个点缀,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会使人文教育活动徒具形式,影响教学质量。当然,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适时地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逐渐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

(三)完善课程体系,充实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学生对人文素养类课程需求心理强,学校应该想办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设置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课堂。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和专业需求出发,在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基础上,打造符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设计教学目标、遴选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创新教学形态。在完善课程体系中,既要突出“两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又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同时还要开发职业活动导向的人文素质课程,其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当然为保证专业教学的时间,我们也可以采用开设文、史、哲、艺术等选修课的形式补充人文知识教学不足的缺陷。

(四)打造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浓郁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大爱情怀,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尚学精业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教书育人、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从校园的建筑风格、总体布局到校园景观设计、设施配套;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到学生管理服务、行为规范;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到第二课堂、报告讲座等,时时处处都要体现文化气息。高等职业院校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可以把企业的真实环境和气氛引进校园,在行为文化建设上,可以按照企业员工工作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了解职业工作过程,体验职业生活,领悟、体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树立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

(五)加强社会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敬业精神

在人文素养调查问卷中,学生选择人文素养学习的途径以学校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活动最受欢迎。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职业道德培养实行课内外相结合,尤其是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强化养成教育。通过课程改革增添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按实验、能力训练模块、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4个台阶递进。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能力训练模块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生产性实训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六)利用现代科技,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有机结合

学生大部分时间依然在学校,学校教育是他们人文素养提高的主要环境,所以学校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重任,开展各类人文课程和活动,提高课程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形成优质的人文素养校园氛围。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大学期间,学生课余时间较多,没有了学校的规范,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很多同学就是上网,但上网游戏娱乐居多,学校要建设更多人文素养优质课堂和优质视频材料上传网络,为学生网络学习提供优质素材,使学生课下也能顺利进行人文素养类课程学习。

(七)结合学生特点,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强调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时不能全盘效仿本科院校,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高考分数相对较低,学习能力与自主性不强,学习时间短,实践课程较多的特点。因此,只有采取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才能真正见到实效。对于人文知识的传授,授课老师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人文素养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人文素质的养成是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过程,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走入校门到步入社会,全过程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不断提高,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使之成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

作者:王菊香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第三篇:加强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在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处在学生管理工作岗位之中,能够经常性和学生打交道,了解当下学生的方方面面,通过本人的观察,深切感觉到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但是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的这种追求是出于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缺少对社会关注和对他人关心,也缺少对理想对事业的崇高追求,做人的基本道德意识也比较薄弱,表现有种种。在专业上,许多人对专业课和专业基本技能都有非常重视,而对边际学科的知识往往不予接受,仍然延续着中学阶段文理过早分家形成学科意识,形成理不通文、文不通理的现象;在价值观上,很多人看来是优秀的学生,爱慕虚荣,留意名声,务求实惠,向往金钱,追逐个人幸福,还有很多同学,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平庸猥琐;在生活观上,缺少社会和家庭责任心,奢侈浪费,沉迷于虚幻想的网络世界,其交际与恋爱,缺乏道德意识和负责精神等等。分析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宏观的社会角度来看,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濡染、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消长、外来文化的渗透,都与之有关;另外,现代社会家庭位置的强化以及独生子女生长环境的影响以及从小接受的重智力教育的学校教育也产生了长期的后遗症。

从学院自身来说,由于社会、家庭、学生甚或是教师,对于当前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确,形成等而下之的观念,在教育上也往往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职业学院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水平培养,通过对学生这部分能力的培养造就了广大学生对科学技能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在其学习和今后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往往忽视人文知识的讲授,而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往往又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濡养。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也忽视了真正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出现奇轻奇重的方式。其更深层的原因,与治学观念的落后分不开,也与教师素质的提高与教育教学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只进行知识教育,实际上只是给他们以生活的技能,求生的手段,而对学生的发展却并未教给他们用正确的科学精神来面对未来诸如个人能力提升、创业等方面可持续性的素质,正是这种科学精神的缺失,就导致了他们对人文知识的漠视,形成发育不全的残疾。如果说仅对文科的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是不健全的,对于简单的数理常识与自然科学知识似懂非懂,也不会有大的发展。道德的滑坡目前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职业教育将面对更多的学生,也要承担更为艰巨的教育任务,必须把人文精神最核心的价值体系要素——诸如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入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恪守道德规范,以适应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谈论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人文素养,还有它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人文素养。我认为理解“人文素养”,最简单、直接的理解其实就是字面本身的含义。“人文”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则是由个人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相互结合而成的。因此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而在这其中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根本上是为了体现现实生活中人类生存的价值和终极关怀,也就是国家近几年来一直提倡的“以人为本”,个人的价值观、品行和人生哲学都将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要素,其中就包括个人对于科学、艺术和道德在意识形态层面的不同理解和实践。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并在人们追寻更好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过程中,着重强调人的感情。其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同时以人的生存价值、个人感受和尊严作为一切事物的标准来衡量。通过对人文素养的了解,我们能够看出,对我们学生在技能和科学意识上的培养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个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这个方式是指学生个人的素质和水平以及他们的“三观”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通过这个高度来影响所掌握的技能的发挥,最终使其的科学素养得到完全的展现,这些都需要学生们有比较高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精神——来发挥他们的技能这样一个问题上来,毕竟我们培养学生最终目的仍然是回到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上来。记得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当略有所知。”[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虽然在这里他仅仅说明了历史学这一门人文科学在一国国民之中的重要性,但我们应当能理解的是其他的人文科学同样的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培养学生的现实意义。

其次,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由于人类精神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它们分别在人类文化发展中起着迥然而异的用途,缺少任意一部分都行不通,只有两者相互补充协调才会使人类的思维和文化趋于完备。因此,由于两者自身的局限性,仅仅简单的希望通过一方来代替另一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且仅就他们自身的这种局限而言只能通过另一方的弥补才能相对合理的解决。鉴于科学和人文两者的区别,好像它们之间充满矛盾,其实在深层次上它们相互统一,矛盾仅仅只是表象。现实中很多人看到了其中的不同,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统一,于是片面的认为科学本身的缺陷是导致其产生负面作用的原因,只要发展人文精神,就能够避免科学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我认为,科学是没有属性的,仅仅是人类手中的一件工具而已,它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使用科学的我们的人文观念,而非科学本身。只有在我们的人文观念方向正确时,科学才是有益的,反之则是有害的,这恰恰体现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之间的统一性,就好比科学家发明炸药本意是为了减轻工人开山凿石的劳动强度,但在政治家和军事家眼里炸药就是改变战争的有力武器,工具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取决于工具的使用者而与工具自身无关,它没有意识也不会自己达成某种目的。再比如,刀子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当刀子握在谁的手中时,才能体现出刀子将带给人们何种结果。工具能够做什么完全是由使用者的行为——即如何使用这个工具,用这个工具能做什么事情——所决定的,这完全是工具本身之外的东西,所以科学的使用者才是该为不利后果负责,而不是责备科学本身。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是否能让学生们具备完备的科学意识,很大程度上是要让学生同时具备正确的人文素养,通过正确的人文素养反过来指导科学和相关技能的顺利实施,并最终能够通过科学来改变我们的生活面貌,推动我们的社会进步。因为毕竟在高职理工类的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多数仍然是为了掌握学科技能而掌握,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掌握此项技能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果我们持续忽视对学生这种观念的培养的话,我认为就如同上文我们我看到的那个“刀子”的例子那样,让学生们在学习相关技能和科学之后没有能够发挥他们所学技能,或者说不知道如何更加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到他们的实际工作之中,即不知如何来更加熟练的运用和驾驭科学和技术。因此我认为必须在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之外,当下我们更重要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这样的学生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具备相当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样的学生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那种掌握着合理使用科学和技术这把快“刀子”的使用者和驾驭者。

因此如何加强高职理工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努力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使得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共同提高。高职学生培养依靠有效的课程设置,这直接关系到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将其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将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以及与专业可关系紧密的相关课程,安排为必修课,同时根据人文学科的划分,将选修课依照学科分支划分为包含各大类的许多课程和讲座,由学生根据喜好自行选择;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对课程进行设置时应当注意将其分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和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着重强调人文精神的学习伴随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始终,并要求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相互结合上融会贯通,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加入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高职理工类院校除去单一的人文素养教育之外,还要强调人文素养的养成贯穿整个专业课的学习之中,不仅要学习和收获专业技能与知识,还要掌握相关职业道德和培养学生学习态度。

2.努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正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人文素养最有效最直接的指导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也自然而然的体现了人文教育的根本,而教师的品行、举止、言谈、性格和人格魅力对广大学生而言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广大职业院校的老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其次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意识,平时治学严谨、甘于奉献,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师德修养,实现教书育人双丰收;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不断的加强自身学习,扩大知识范围,注重从中国优秀的传统中学习,使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走在学生之前。

3.营造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着力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涵的外在反映,是学校软实力和历史积淀的一种体现,通过长期积累逐渐形成的学风校风、整洁文明的校园环境和多种多样、涵盖广泛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都在不同程度的施展着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学生长期处在这种春风化雨的氛围中,非常适合其内在人文素养的形成和转变,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正是由校园文化所支撑起来的,它不仅体现在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方针上,同时也是学校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由此我们更要明确构建高职理工类院校的人文特色和校园文化需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和行业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具有很强专业性质的铁路高职院校,一直以来秉承“尚德、守则、强能、笃行”的校训和“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的办学核心理念,培养“过得硬、用得上、技能强、素质高”实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理工类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应该结合自身行业特色,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尽可能突出自身职业特征,提倡职业道德和行业人文素养,高职院校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子,更要在所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展示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也要特别突出自己的职业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合理有效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品位。

作者:邢星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重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1]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开展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为重点的人文素养教育,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技能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的统一整体。要求职业院校要切实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2]这是我国首次在专门面向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明确“人文素养”培育要求。而此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均未涉及。2014年教育部等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还特别强调了要面向服务业培养要具备高尚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通晓国际标准和高超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3]为了有效开展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我们将基于中国知网2000-2014年学术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阐明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现状,以期更好地引导人们开展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一、学术文献采集的方法及过程

在中国知网中,以“人文素养”作为检索词,以题名作为检索项,可以检索到2700多条相关学术文献。经初步判断,相关学术文献不仅包括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研究,还涉及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人文素养问题的研究。为了精准检索到关于“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学术文献,我们确定了以“人文素养”+“中职”、“人文素养”+“高职”两项分别作为并列检索词,以题名作为检索项,检索2000-2014年期刊类学术文献,分别检索到36项、176项学术文献,合计212项;以“人文素养”作为检索词,以题名作为检索项,检索2000-2014年研究生论文类学术文献,检索到69项。经仔细阅读学术文献标题,剔除非研究“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的学术文献和重复的学术文献,最终本次共检索到研究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的学术文献篇225项,其中期刊论文207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8篇。我们将以225篇论文为基础,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下载了三、四十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仔细研读,以期较为全面地、更为准确地掌握相关研究现状。

二、学术文献的统计分析

(一)学术文献的年份分布情况

1.期刊类学术文献分布情况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在2001年以前,中国知网中尚未收录到关于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学术文献。在2001-2008年之间,相关研究文献也比较少。而在2009年以后,相关研究文献明显增多。特别是2013年,总文献数达到52项(说明:2014年非全年数据,检索时间是2014年8月份)。

2.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类学术文献分布情况

根据以上数据,中国知网中收录到18篇相关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分布年度为2003-2013年且集中于2010-2013年,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等10所普通高校,以师范类院校为主。但尚未收录到相关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14篇面向中等职业教育,4篇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内容主要结合学科、专业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对策等,其中有八项是结合语文学科研究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两项是研究职业院校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问题,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期刊类学术文献的统计分析

1.期刊种类的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7篇研究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的论文,共分布在123种期刊上,平均1.68篇/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1版)9种,占期刊总数的7.3%,刊登论文18篇,占论文总数的8.7%,全部面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高校学报类期刊(以高职院校学报为主)有40种,共刊发50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24.2%,近四分之一。从各类期刊刊发的论文数量来看,有87种期刊只刊登了1篇论文,占期刊总数的70.7%;15种期刊刊登了2篇,占期刊总数的18.8%;22种期刊刊登了3篇及3篇以上。刊登最多的期刊是《中国校外教育》(11篇),其次是《教育与职业》(9篇)。所以,目前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论文,在现有期刊中分布比较广,以教育类期刊为主。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还较少,而面向中职的为零(见表4)。或者说相关研究论文的质量有限,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存在困难。另外,从有关刊物的办刊情况来分析,其中有不少刊物是收取版面费后才可以的。

2.期刊类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当前人们研究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问题,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以规范分析为主、实证分析为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采用了调查研究方法,形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以宁波市为例》、《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建筑类高职英语为例》、《高职院校护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认知和行为的现状调查》、《中职毕业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等多篇研究文献,人们或针对某一地区、或某一专业、或某一学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成因,寻求对策。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形成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传媒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调查及思考———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等个案研究成果。而人们更多的采用规范分析、定性研究,探索人文素养培育必要性与可行性,从多角度、多层次找寻人文素养培育的方法、途径、对策或策略。

3.期刊类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

人们研究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以“人文素养教育”表述的文献有43项,以“人文素养培养”表述的文献有48项,以“人文素养培育”表述的文献有22项。人们主要研究如何结合具体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校本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培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阐述人文素养培育方法、途径、策略。(1)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渗透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期刊类论文中共有44篇论文研究如何紧密联系相关课程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占期刊类论文总数的18.5%。人们研究如何结合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德育)、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和具体专业技能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结合语文课程(25篇)、结合体育课程(5篇)、结合英语课程(2篇)、结合音乐课程(2篇)、结合数学课程(2篇)、结合商务礼仪课程(1篇)、结合艺术设计(1篇),结合中国旅游地理(1篇)、结合大学体验英语课程(1篇)……。结合语文课程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比较切实可行,易于理解。而结合体育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容易被人们忽视,现有研究成果确实比较有价值。而事实上,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确实可以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2)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渗透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期刊类论文中共有16篇论文,探索如何结合具体专业类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16篇论文共涉及8个专业。因此,当前职业院校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如针对文化传媒、动漫设计、航海、护理、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等具体专业,通过专业教学渗透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护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多篇研究文献研究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如《高职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高职护理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析》、《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养教育探索》等。(3)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创新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人们已经探索了较多的创新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基于爱心教育设计人文素养课程”、“以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人文素养”、“以文化自觉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以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融合”、“以人文素养培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古诗词选修课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发挥图书馆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以经典诵读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欣赏数学之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个性化阅读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开发中职校人文素养校本课程”、“激活与文学文本对话提升学生生人文素养”、“体育文化活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等等。

三、启示与思考

(一)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高职远远超过中职从现有的学术文献分析,大量研究文献指向高等职业教育。广大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现状调查、实践探索、理论总结,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人们已经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寻求了系列化人文素养培育方法、途径、对策,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价值。同时,积极进行人文素养培育方法、途径的创新。

(二)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中职需要追赶高职从现有的学术文献分析,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已有的实践与探索,还不够深入,实践性比较弱。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而由于广大中职生所处年龄阶段比较特殊,各方面认知不成熟,可塑性比较强,需要广大教师勤于思考,深入探索,积极寻求有效的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俞华 单位: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第五篇: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新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文素养是个体在生命进程中积淀的关于文史哲艺、真善美的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品格的总和,突出表现为人格、气质和修养。[1]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人文知识内化为精神气质,外显为行为习惯。人文素养教育就是传递人文知识、涵养人文精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被认为是“教人做人”的教育。人文素养是高职生立足社会、收获和谐人生的核心素养,对因弱化人文素养培育而饱受诟病的高职教育而言,寻找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格外重要,手机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可谓一剂良方,能够开辟人文素养教育新天地。

一、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状况和原因分析

不少高职生的人文素养较为欠缺,这是社会各界公认的事实。身为“90后”的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缺少风雨洗礼,又生活在极其复杂多样的社会转型期,物质生活较为丰裕但精神生活相对空虚,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自学能力不强,人文知识较为贫乏。不少高职生思想浮躁,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待人冷漠,缺乏同情心、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既不能适应自我和谐发展需要,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文素养的高要求。[2]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当代高职生生活在“泛娱乐化”时代,庸俗、低俗、媚俗的快餐文化风靡全国,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工具理性泛滥无归,人文精神遭到藐视、蚕蚀和消解。著名教育家涂又光教授甚至悲观地认为,人文精神被中国人(当然不是全部)批判、糟踏、凌辱、摧残、横扫,濒临绝灭,沦为垃圾。[3]这很大程度影响了高职生的文化品位、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面对亟需提升人文素养的受教育群体,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却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建校历史一般较短,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高职教育领域又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掌握技术技能得到足够重视,增厚人文素养则沦为附属品,“专才”教育得以普及,“工具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流行,而“通才”教育往往可有可无。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并不缺少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但囿于学制较短,学生在校时间往往只有2年多,专业技能训练任务又较重,要想开设较多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举办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以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驾齐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实践中往往顾此失彼,边缘化、弱化人文素养教育。厦门大学博士生高宝立2007年曾问卷调查我国lO个省(市)、15个城市中27所代表性高职院校的4035名高职生,结果显示,89.9%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或者非常有必要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这表明高职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的热切期待。[4]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祖国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在短短3年内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养成独立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关键是要找到一条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

二、智能手机是良好的教育教学载体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必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通信技术将人类带入无线新纪元,移动学习由此诞生,而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这一便携式移动终端的联姻则开辟了移动学习的广阔空间,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正在变为现实。高职生人人拥有手机,且机机联网,他们对手机又格外依赖,通过手机开展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一)手机移动教育具备了成熟的物质技术条件从手机硬件条件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配置普遍较高,手机计算速度相当于数年前的电脑计算水平,流畅地应用多媒体。就手机软件技术而言,随着手机CPU性能的迅速提升,以及GPRS、3G、4G技术的开发利用,众多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都为各种多媒体软件安装及运行架构了良好平台,手机应用软件被不断开发和嵌入,且常常免费提供给用户。学习者除了借助各种辅助学习软件,如基于移动通信的GPRS业务(手机上网和彩信)、手机阅读软件、语音辅助学习类手机应用软件等等,在手掌上涉猎各方面知识,摄取丰富资讯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微信(Wechat)、即时通信(IM)、微博(Microblog)、维基(Wiki)等社交软件,搭建学习交互平台。手机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疾速普及以及3G向4G的阔步迈进,手机移动教育正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手机移动学习因其特有的泛在化、个性化、交互性学习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手机的联姻掀起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热潮。手机随身携带,随处联网,学习主体本是不断移动的个体,学习真正实现无人不可、无处不在、无时不能。在手机上开展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把握与教师或学习伙伴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节奏,其信息推送功能还能为学习者呈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模型。[5]手机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学习者可以采取同步或异步方式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等进行交互,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定制与反馈学习信息,又可以通过论坛、群组、微博、微信等随时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高职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G时代湖北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项目组于2014年5月间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天门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对316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学生手机能够连接移动互联网,80.7%的学生希望所属学校通过手机主动向自己传递教育教学信息,83.2%的学生希望图书馆为自己提供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服务,81.6%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学习微课程。这组调查数据显示了高职生对手机移动教育的期待,这种指尖上的教育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心理。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载体,整合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探索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满足高职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手机人文素养培育新路。

三、手机在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一)通过校园无线网络、WAP技术等学习人文课程

课程本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除了已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不足外,其人文课程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也常受鞑伐。高职生理论学习动力不足,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在行动中学习,基于手机的课程学习能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素养。适合手机移动学习,以慕课、微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人文课程资源已经非常丰富。国内专业的慕课公开课在线教育平台慕课网集聚了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在线课程网站,甚至包括Coursera、edX、Udacity等国际慕课“三巨头”,众多人文类课程资源唾手可得。和慕课一样风靡教育领域的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的特征,也与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一拍即合,众多教育机构争先恐后开发微课程。国家开放大学开通了汇聚优质微、小课程资源共享、学习的公共平台——“5分钟课程网”,现有近万个“5分钟课程”,计划到2015年建成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涵盖数百个学科领域的3万个“5分钟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者登陆该平台学习后,能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进行成果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还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课程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凤凰微课网等汇聚了海量的适合高职生学习的人文课程微课资源。这些课程网站适应手机访问需要,设计了手机互联网接口,高职生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解决人文课程在校内难以足量开设、课内学习时间不足的矛盾。由于高职生对这些课程信息并不十分了解,有的课程资源需要付费才能使用,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批量购买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叫好又叫座的课程菜单,供他们自由选择,适时学习。学校甚至可规定在线学习人文课程的门数或学分,以网上学习学分替换校内课程学分,限定选课范围和比例,引导学生通过“指尖上的媒体”自主学习。

(二)通过手机图书馆阅读经典人文作品

人文经典能够经受历史考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树立起不朽的价值丰碑。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能够领略其丰富的文史哲艺内涵,架设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互通的桥梁,接受经典文化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和浸润,从而胸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传承《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弘扬“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秉持《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操守,塑造《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6]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为当代社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助推了空前繁荣的文化生产,其信息资源承载能力超乎想象,能将古今中外卷帙浩繁的人文经典囊括无遗。图书馆是高职院校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和传播枢纽,能承担引导、指导大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人文经典的重任,让大学生通过访问WEB网页、访问基于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数字资源、扫描电子书借阅机上的二维码等方式,将图书馆“装入”手机中。图书馆应该编制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本校高职生必读书目,根据不同的专业可稍有侧重,联手教务处、各教学单位制定阅读考核办法,使人文经典阅读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阅读量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学分,从制度上约束、推动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诱导他们逐渐疏离娱乐化的浅俗阅读,投身激发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深度阅读。

(三)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获取人文资讯

信息时代高职生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浩如烟海的资讯有时也难辨真伪和良莠。学校应该慎重遴选契合高职教育本质、有价值且受欢迎的人文资讯,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等方式推送给学生,让他们汲取鲜活丰富的人文养料。首先,智能手机的短信功能可以推送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或者组合各种多媒体文件,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基于手机短信息的移动学习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创建学习群组,创建能够通过手机发送的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的人文知识库,譬如各种人文讲座的音频和视频,给高职生群组学习者或个别学习者量身定制人文知识学习内容,随时发送短信或语音留言给学习者群组或个体;学习者则利用该系统定制人文咨询短信息,设定其接收的频率和密度,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策略,适时求教教育者,与学习伙伴进行异地沟通交流。[7]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以传统楹联培育高职生人文素养,每周二和周四,每名学生的手机都会收到学校发送的蕴含丰富哲理的楹联短信,这些“编外教师的话”教他们做人、求学、立业,成为他们课余翻阅、玩味品鉴的精神食粮。其次,高职院校可建立官方微博和人文素质教师个人微博,编制一张无形的信息网,适时有吸引力的人文信息。另外,学校还可搭建校园微信平台,开通学校公众账号,使在校生成为用户,多媒体人文资讯供他们学习分享。

(四)利用社会性软件开展交互式人文素养培育活动

QQ、Wiki等社交软件被高职生广泛采用,已经成为他们遨游网络世界并须臾难离的工具。它的零技术障碍优势、语音和视频的出现为移动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不仅扩展了学习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广的学习渠道,而且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搭建了交流协作的极好平台,实现了及时灵活的信息沟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优酷视频适时上传人文课程教学、人文讲座或人文素质拓展活动视频,告知学生随时收看,使用腾讯QQ等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讨论区,就人文课程教学、讲座或素质拓展活动,如人文知识竞赛、文体竞赛、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开展适时的集体讨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思维和集体行动,实现教师和众多高职生的思想碰撞、协作学习。高职生也可通过社交网络第一时间找到各领域的专家,求得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开阔视野,补充人文知识和经验。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高职院校必须首先教高职生学会做人,立德树人。每个高职生都承载着家庭的厚望,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唯美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移动互联网是一座数字金矿,扎根其中的手机移动教育能够高效传递人文知识,熏陶和熔铸人文精神,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利用手机这一教育载体,着力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叶蓉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