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创新的路径

民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创新的路径

【摘要】在数字化媒体生活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为帮助新生较快地适应及规划大学生活,需积极探索适合民办高校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路径。学习国内外高校经验,传承传统教育载体,创新新媒体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人本化、生活化和校本化三位一体的民办高校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新模式,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民办高校;入学教育;创新;路径

随着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学生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社会群体。学生个性特征差异较大,他们的思维及行为方式、反应模式,已不是他们的前辈们可以轻易理解和对接的,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需努力探索教育和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并力争使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为实现这一理念的载体。学院一贯对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视,结合“95后”学生出现的新特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总结了一些经验成果。

一、开展民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需求分析

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正如他们对于青春和幸福的理解,有一种残酷的延期支付的特征——只有等它成为过去时之后,才能进一步得到深化。为了少一些走出大学校门之后频发“当时要是知道这么做就……”的感慨着,学校要坚持教育与引导,组织和落实好新生入学第一堂课。要提高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必须首先了解和分析新生的特点和需求,才可以做到“量身定制”和“有的放矢”。其中大学新生最迫切的需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指导教育的需求

大学学习是学生成为社会人的“上岗前培训”,具有较强的专业定向性和一定的研究探索性。在大学里教师课堂讲授量减少,学生自习量增加,较多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很多学生无法适应教学和学习方法上的反差,处于压力和矛盾之中,表现出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许多新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表现为求学动力的暂时消失和目标未定的彷惶。还有的学生受“大学六十分万岁”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入学以后学习态度不端正,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走向另一种误区。

(二)环境适应及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需求

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身份的转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急剧转变,社会、学校、家庭开始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对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愿意积极适应并努力获得社会的承认,但因经历尚浅,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往往会产生迫切与人交流却又不愿自己主动的心理阻塞,产生对人际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在家庭的保护下,95后大学生缺少与同龄人共同成长的机会和经历,在新环境中,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等较为敏感,容易猜疑别人与之交往的动机,面对来自学习、生活适应、人际关系、社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这对新生入学教育中如何提高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要求。

(三)心理调整及情感满足的需求

大学生处于人生学习、积累、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成长的根基和保障。95后的学生学习接受力普遍较强,但需要加强挫折教育。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心理,缺乏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休学、退学等学业问题、自杀及相互报复等事情时有发生,引得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并探究其原因并寻找对策。从时间维度上看,在新生入学时需进行心理测评并适时进行心理辅导,也是有效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时机。

二、国内外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

在欧洲发达国家,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经历百余年的发展,最早源于波士顿大学,学校为新生开展了“入学指导日活动”,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学校的各方面情况,更快地进入角色。比较有代表性的新生入学指导项目包括“迎新周”(weekofwelcome)、在线学业手册、“新生头年计划“(TheFirst-YearExperience),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专门针对大学新生教育引导的长效操作模式。为了协助新生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刻起,便学会如何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本科生涯,加德纳(JohnN.Gardner)最早提出“大学新生体验计划”,其主旨是为学生组织进行了一学年的指导课程及服务活动,其外在功能在于对新生适应的帮助和指导,其内在功能在于改善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我国对新生教育引导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如2005年浙江大学在新生入学教育计划中就明确提出大学第一年是关键一步的教育理念,并在此指导下践行了“新生特别教育计划”,推出了“新生入学教育月”,建立短期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中国地质大学实施“一站式学生服务工程”,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长江大学在新生教育中坚持建立“一年级工作部”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校园生活、学习习惯和专业认知上给新生进行专项指导。三、创新民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探索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具有导航性和基础性作用。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新途径,丰富教育载体。

(一)人本化——树立以生为本、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民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要立足于其办学特殊性、95后新生的独特性和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创建特色,使其成为民办高校办学的闪光点。具体来说,要以学生为本,重视个体,贴近学生的生活,真正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不同角度、范围、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形成“立体化、精细化管理育人”的工作格局。在实施过程中,抓适应教育,即专业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作风训导,引导同学们走好大学第一步。要整合资源,加强教学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联动和联通机制,形成网格化交叉管理机制。针对民办高校老师“上课来,下课走”的状况,对入学新生实施“学业导师或素质导师”,发挥“导学”效用,覆盖新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大学生活并认真贯彻落实。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以“班主任四年制”和“新生助理班主任”为特色,发挥班主任和同辈群体“导学、导管、导助”作用,推行全员育人,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学习。

(二)生活化——丰富第二课堂,创新多维多元载体

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效能,有效利用开学周集中教育阶段,务实课堂教育,完善入学教育第一课堂机制,拓展第二课堂载体,注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结合,使两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相互促进,提高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因此,促进“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有效对接,是深化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实施学分制后,班级功能弱化,使得寝室成为一个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和管理服务的重要阵地。学校通过组织校领导,教师走访新生宿舍,辅导员工作近寝室,推进学生成长成才,使寝室入学教育成效“实”起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如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校友交流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收获,开拓思维,锻炼能力。

(三)校本化——依托平台,多元协同,创建教育品牌活动。

1.以“传统书信”为载体,前移新生入学教育。为确保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入学教育的广度,有效利用“首因效应”的重要时机,将该环节提前到学生报到前,并贯穿在整个第一个学期。在学生入学报到前,给学生寄送学校的院系介绍、专业概况、学生成长成才等材料,帮助学生入学前认真学习,了解学校。结合“95后”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开展以“三封信”主题活动,引导新生用传统的书信方式表达对父母的养育、对恩师无私教育的感恩,使学生之恩于心,报恩于行;通过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特色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结合大学生学业生活规划,提前为大学学习生活设定目标,用书信记录梦想,将其内化为激励自身前行的动力。通过写好“三封信“来表达亲情、谨记恩情、加强感恩教育,确立未来发展目标,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反思和定位。2.以“现代新媒体”为载体,将入学教育植入学生生活。目前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青年学生群体中96.5%的在校大学生都是网民,已成为新媒体应用与发展的主力军。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微信、微博等媒体“碎片化”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已成为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我们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把新媒体技术当成入学教育的重要载体,这需要教学管理者有智慧的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在做好审核机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为管理工作服务。(1)新生入学教育校园资讯平台——可鼓励学生写博客、日志来传递情感与思想交流,不断传递“正能量”,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技术,积极设计研发移动互联网校园资讯产品,如校园资讯手机客户端、校园公众号等,开设“最新生”等专为新生服务的栏目,包括新生攻略、学校介绍、专业介绍以及学校周边介绍等内容,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借助网路平台,融学习、交流、娱乐功能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长才情、促成长,形成良好的学风。(2)新生入学教育微课网络课堂——结合其他兄弟院校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民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网络素质课堂学习,如微信微课群,学习内容涵盖学校校史校情、发展现状、专业以及学科情况,还包括专家教授介绍、人才培养特色、校园文化、各项管理规定以及发展规划等。通过网络课堂,引导学生立体、直观地了解学校概况,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与责任,了解大学校园精神,帮助学生较早规划好大学学业及生活规划。(3)微博(信)新生家长会——新媒体时代家校联系的有效探索。可借助微博(信)在网上召开新生家长会,邀请院校领导、专任教师、教务管理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就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通过建立新生微博(信)家长会,及时学校最新资讯,促进家长与学校进行网上互动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整合资源,凝练家校育人合力。(4)榜样示范,浸润式教育模式——结合95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打造“榜样武设”活动,以颁奖或开学典礼为切入点,以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为载体,模块化设计颁奖典礼内容,选取优秀毕业校友、在校优秀的团队和个人,通过视频拍摄真实记录不同类型榜样的日常学习和个人感悟,将可亲、可敬、可爱的身边榜样呈现给学弟学妹,形成鲜活、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以先进典型带动人,创新榜样教育,营造争先创优的积极氛围。

(四)延续化——加强后期教育,建立长效机制。

新生入学教育不只局限在学生入学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要将新生入学教育与学生发展的规划合二为一。在新生入校后集中开展校情院情介绍、校纪校规、专业介绍、适应性心理辅导,这一系列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贯穿于入学第一周、第一月、大学第一学期及大学一年级全程的持续性教育和学习。根据大一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学业问题、心理问题等进行分阶段循序渐进辅导。如9月的主题为“适应”,通过新生军训及校史校情为核心,帮助新生了解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10月的主题为“转变”,以薪火相传的新老师交流会为重点,加快角色转变;11月的主题为“融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生活处处皆教育理念,帮助新生尽快融入新环境;12月的主题是“规划”:生涯规划为导向,帮助新生尽早做好大学四年规划,强化学习动力。本着“赢在起点、赢得未来”的工作理念,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背景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新途径、新载体,以帮助新入学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熟悉学习环境,完成角色转变,满足大学生素质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2015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晓京: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基于八所大学的个案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89.

[2]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45-46.

[3]刘月秀,邱冠文:大学新生教育:挑战与创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7-109.

作者:杜宇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