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路径探究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路径探究

摘要: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农业承载负荷原本巨大,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落后之中,这也加剧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生态;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也掩盖不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焚烧木材和秸秆造成了空气污染,生活垃圾带来固废污染,农业和工业污染已经威胁到水源。这是由于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乡村环保配套设施和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和城市相比,农业生态污染的危害更加巨大,这不仅会威胁到粮食安全,而且还会严重危害到人类赖以生产的自然环境。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探究有效的保护措施。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

1.1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系统开发利用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资源过度开发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过来会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乎全国人民的粮食安全,而且也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决定农产品竞争力,只有绿水青山才能产出金稻银米,让我国生态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将生态农庄、绿色农业、新型合作社以及智慧农业等农业经济新业务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产业生态化和现代化。

1.2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业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也关乎农民的民生福祉。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就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2hm2,单靠粮食种植不足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因此要改变过去农民土里刨食依赖粮食作物艰难生存的局面,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带领农民致富,创造二三产业工作岗位,为农村引入资本和人才,实现乡村振兴、农业高效,农民富裕的目的。1.3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能够扭转当前农村生态功能减弱的状况,更好地发挥生态调节功能,恢复土壤,涵养水土,净化空气,保土固碳,尤其是在调节气候,控制有害生物,防风固沙,控制农业污染方面作用尤为突出。根据人民日报6月18日的报道。五年来,我国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面积分别缩减了12120、9900、19300km2,生态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只有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改变过去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的问题,治理短板才能够全面提升农村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2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问题

2.1农业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农民受到教育程度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环保意识仍然有待加强。特别是长期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的影响下,烧荒、焚烧秸秆、木材的现象依旧存在,禽畜排泄物仍然未经有效处理。由于农村居住分散,缺乏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管网建设不完善,导致末端排放污染较大。受到单产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在生产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化肥利用率普遍低于40%,缺乏生态农业发展意识。在经济和生活的压力下,农民更关心和就业、致富、收入相关的内容,在农业生产上存在短视性,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加之大量污染企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导致污染加剧,基层部门对排污治理缺乏重视。

2.2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依然不乐观

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工业污染废水和废物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村水域、土壤和空气都受到污染严重。大量含有化肥农药的污水排入农业环境,农药在土壤里不易降解,进入食物链后浓度还会持续增加,并且破坏了病虫害天敌防治系统。森林和湿地面积减少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盐碱地和土地沙漠化趋势明显。水土流失加剧,水蚀、冻融侵蚀、风蚀面积,土壤肥力下降,多地农业生态承载力已经超出临界值,即使是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也面临逐渐贫瘠的问题。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压力导致水资源短缺,干旱现象加剧。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不断进行扩张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2.3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生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操作性差,法律建设水仍需提高。立法建设滞后于实际经济发展和农业开发,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立法空白。基层缺乏执法权,执法人员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个人违法成本较低,农业环境执法较差。在监管系统体系上,权责不明,管理混乱,人手不足。比如保护区被占用,林草地的被侵入,排水工程不完善,水电站管理措施不健全,水源被污染等现象仍有出现。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还不能够满足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网铺设的需要。缺乏垃圾处理和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农业生态监测预警机制,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不满足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3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培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利用新媒体技术等群众接触频率高的领域大力宣传农业生态环保知识,从广播电视向移动端转移,让环保知识能够从茶余饭后传到田间地头。在农业生产的具体行动中逐渐强化观念,得以落实,构建农业生态的舆论大环境。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监督中,坚持走群众路线,让广大村民认识到绿色发展的意义,能够自觉保护村里的一草一木。其次,依托学校、企业、机关单位、合作社等组织展开宣传,尤其是利用学校系统影响学生,让学生影响家长,比如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环保类活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全面统计农业从业人员,针对具体行业给他们传播专业性的环保知识,让他们了解自己行业的生态环境规律,建立生态伦理观念。第三,普及环保法律知识,建立环保法律观念,培育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维权意识,尤其是针对当前环境治理的重点问题,比如面源污染、农产品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分类、城市污染物转移排放等问题进行针对性普法,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2提高农业生态治理水平

首先,进一步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制定相关标准,配套技术管理手段,比如完善农药残留监控体系。对秸秆焚烧、种畜种禽管理、农田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具体的规定,同时对土壤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空气污染等防治进行完善的立法规定,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和技术规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让村民积极投入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当中,促进资源和权利流转,确保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对环境破坏的惩治力度,尤其是针对企业环境污染等行为严厉处罚。其次,强化执法过程,加强执法力度,进行基层执法机构的建设,推动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培养专业的执法人员。不断完善硬件设施,设置污染源监测装置,实现监控和执法对接。构建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各级部门明确责任,协同合作,以基层部门为执法单位,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监督。第三,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以税费补贴为主,直接补贴为辅,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对企业征收生态环境保护税,完善资源税种类,限制无节制的开发。

3.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加大农业科技可发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尤其是在工业三废处理,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比如太阳能温室大棚、风能利用、小型机械耕作技术和低碳技术等。同时要使用有机肥料逐渐代替农药化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逐渐走生态农业之路。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因此要提高到80%以上。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推动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每户一个垃圾桶,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对农村管网进行改造,连接污水处理和雨水收集等装置。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升水土涵养能力。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我国荒漠化占国土面积的27%以上,尽管过去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和24%的森林覆盖率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大力进行生态还林和还草的工作,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4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需要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完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做好科技支撑和产业模式创新,实现我国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弛,席运官,孔源,田伟,肖兴基,赵克强.生态环境视角下有机农业发展助推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1994—2019)[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36(06):703-710.

[2]郭冰,马晶,魏政,杜勇,李建政,马志超,刘荣志.聚焦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营造生态宜居新乡村——第六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综述[J].农学学报,2020,10(03):1-5.

[3]王茜.中国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度解读——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释义》[J].灌溉排水学报,2020,39(12):162.

[4]王农,刘宝存,孙约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与未来科技创新的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37(01):1-5.

作者:马斌 李琼 尹杰 张海萍 单位:会泽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