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残次林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残次林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近年来,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残次林面积突增,严重影响农民耕地质量与乡村环境,实施残次林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耕种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定边县残次林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对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为后期相关地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着力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关键词:残次林;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土地综合整治

引言

残次林是种植比较早、需要更新换代、没有或者经济效益较差的树林,由于前期营造的农田防护林树种结构单一,生态稳定性差,林木受损严重,林带残破不全,影响了农田防护林整体效能的发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山越来越绿,农民的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近年来退耕还林质量越来越差,残次林面积突增。面对耕地的减少,为了保证农民增收,粮食增产,改善农村耕种环境[1],对残次林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是当前阶段实施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措施之一[1,2]。结合工程实例,对实施残次林土地整治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为后期相关地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

1项目区概况

高圈村土地开发项目区位于定边县红柳沟镇,地理坐标介于E107°45'22″~107°55'02″,N37°26'46″~37°33'51″,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多,水资源匮乏。项目区土壤主要为壤土,有效土层厚度不低于60cm,有机质含量为0.25%~0.45%,土壤pH值8.3~8.5。土壤耕作性良好,但肥力严重不足,盐碱化程度较轻。

2土地整治施工技术分析

2.1土地平整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新增耕地根据地形、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田块平整度的情况及防风要求,参照周边田块统一布局,田块平整以田埂控制范围的一条耕作田块为平整单元,随坡就势进行整平,田块内部挖高填低,使挖填土方量平衡,总土方量达到最小[3,4]。2.1.1田块方向与形状2.1.1.1田块方向耕作田块的耕作方向,宜保证耕作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并根据地形坡度等自然条件布置。耕作田块应与当地主害风向垂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方向布置,项目中耕作田块宜选用南北向布置。2.1.1.2田块形状应当有利于机械作业的正常进行,尽量减少机械作业当中所产生的漏耕与重耕,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田块的形状要力求规整,长边与短边交角宜为直角或接近直角,项目中田块以矩形为主。

2.1.2田块大小2.1.2.1田块长度耕作田块的长度应根据作物的类型、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田块平整度等因素确定,项目中耕作田块长度为500~800m。2.1.2.2田块宽度耕作田块的宽度应考虑田块面积、机械作业要求、灌溉、排水和防风害的要求,同时应考虑地形、地貌的限制。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项目中标准条田宽度为200~300m。2.1.2.3田面坡度田块平整后畦田田面比降为1/400,满足机械耕作的要求。2.1.2.4土层厚度耕作田块的土层厚度应便于耕作,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适宜农作物生长,保证50cm以上的表土层,项目中土层较厚,土层厚度为60~120cm。

2.1.3表土剥离及回覆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施工时会破坏表层耕作性良好的腐殖质土层,对平整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工程,待土地平整完成后,再将剥离土壤回填至平整后的田面。剥离表层土壤30cm,贮存于整理场地周围,必要时用塑料布遮盖,避免暴雨冲刷而使土壤大量流失,考虑到土方运输及堆放中的损失,回填土方量为剥离土方量乘以0.9的系数。

2.1.4翻耕深耕是改良土壤性状的重要技术措施[5],能加厚耕层,改善土壤结构和耕性,促进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熟化[6]。深耕可以打破紧实的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水、气、热状况。各土层间的肥力因素互相交换加强,扩大植物根系吸收范围,为作物上部生长奠定良好基础。项目区部分区域虽被农民开发耕种,但由于生产工具的限制,翻耕深度不够,对项目区所有新增耕地进行翻耕,翻耕深度45cm。

2.1.5培肥新开垦的“生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7],保水保肥和抗旱能力差。采用秋深耕、增施多菌种的微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通过耕作施肥,促进土壤高度腐殖化,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协调水、肥、气、热的矛盾关系,创造疏松宜耕、养分丰富的土壤耕层结构,在1~2a内达到当地中上水平的肥力。本次规划项目区培肥用生物有机肥,肥料标准采用国家农业部NY884-2012标准执行,深翻之前先撒播有机肥料,节省施工工序。

2.2田间道路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根据项目实际和大型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所需,并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和交通部门提供的建议,项目建设的田间道统一为砖铺路面,宽4.0m,以满足机动车辆通行需求,坡度总体<5°,转弯半径>15m,路基为素土路基,宽5m,为原路面推平碾压形成,压实度需达到94%以上,砖铺路面层厚12cm,两侧各0.5m素土路肩,道路边坡比1∶1,田间道路纵坡根据实际地形条件合理确定,一般情况下,最大纵坡不宜超过8%,最小纵坡不宜超过0.3%;生产路宽3.0m,30cm厚素土路基,压实度需达到90%以上,道路边坡比1∶1,最大纵坡不宜超过11%,最小纵坡不宜超过0.3%。田间道路施工分为基础挖填、运土、铺土、整平、压实5个主要工序[8]。田间道和生产路断面结构详见图1~2。

2.2.1施工放线施工时采用测量设备放线,根据设计确定挖填范围,用白灰线标识。

2.2.2填方工程路面及路基填土分层铺筑,用推土机整平并分层压实,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30cm,用推土机整平。

2.2.3铺设面料与整平砂砾石道路采用素土路基压实30cm,铺设砂砾石面层20cm,铺设要均匀,杂物要剔除,铺填中不应使路面起伏不平,避免降雨积水。

2.2.4碾压路面用履带拖拉机碾压,采用“进行道错距法”开行,错距宽30cm,碾压5遍,碾压时控制好土料湿度,以不粘不散为宜。

2.2.5边坡修整施工时进行实测,挂线施工,在道路转弯处加设木桩,按照设计要求,采用人工结合小型机械进行边坡修整。

2.3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项目区在春季和冬季多发生风沙灾害,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设计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项目区周围(特别是盛行风上风向)为滩地、荒草地、盐碱地的布设8排防护林网;道路防护林布设在道路两侧,田间道每侧各2行,生产路每侧各1行;田块周围为沟坎的,为保护田块不受侵蚀[9],在田块沟坎坡地布设8排防护林,林下撒播紫花苜蓿。

2.3.1植物的选择植物措施的选择本着“适地、适树、适草、因害设防”的原则,根据工程自身特点和所处地区气候特点,结合项目工程工艺选择抗污染能力强与净化能力强的树种,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引进适宜本地区生长的优良植物;播种栽培较容易,成活率高,种源丰富,若采用播种则要求种子发芽力强,繁殖量大,苗期抗逆性强,易成活;具有优良水土保持作用的植物种属,能减少地表径流,涵养水源,阻挡泥沙流失和固持土壤;具有较强的适应脆弱环境和抗逆境的能力,对于风害、冻害、瘠薄、盐碱等不良立地因子有较强的忍耐性和适宜性。根据项目区地形、降雨、植被情况,通过现场踏勘和咨询当地水保、林业部门,确定本方案植被选择为新疆杨、侧柏、红柳、紫穗槐、紫花苜蓿。

2.3.2植物的配置保持植物措施与原地貌景观相协调;植被选择灌、草相结合,深根性植物与浅根性植物相结合,灌木树种与豆科牧草相结合,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水资源;防尘抗噪、美观大方和经济适用。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一般田间道路两侧均为耕地,考虑到道路的整齐美观,在道路两侧各布置1排防护林,树种选用侧柏、紫穗槐;考虑田坎处的保水保肥需求,在田坎上撒播紫花苜蓿;田块周边为盐碱地、滩地、坡地的,考虑防风沙的需求,树种选用新疆杨和红柳,布设8排;田块周边为沟头的,考虑到水土流失在沟头处布设8排防护林,采用乔灌草结合,树种选用新疆杨和红柳,底部撒播紫花苜蓿。

2.3.3植物的种植密度及规格依据《陕西省造林技术规程》(DB61/T142-2003),参考《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本方案最终确定植被具体种植密度及规格,详见表1。

2.3.4农田防护林管护栽种完毕后及时浇水,坑中储水深10cm,栽后30d浇水2次,天旱时应增加浇水次数,保证林网成活率在90%以上,生态防护工程管护期为3a。

2.3.5农田防护林栽植林网工程施工应安排在春雨季进行。苗木一定要选自规范的苗木基地,随起随用,适时造林。施工时进行实测放线,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株距3.0m,每20m打1个木桩,树坑为50cm见方,深50cm,覆土40cm,覆土要分层踏实,栽种完毕后及时浇水,坑中储水深20cm以上,栽后30d浇水2次,天旱时应增加浇水次数,保证林网成活率在90%以上。乔木树种选择新疆杨(胸径≥4cm,杆高3.5m)和侧柏(胸径≥3cm,杆高1.5m),采用带土球穴植方式,栽植株行距为2.0m×3.0m;灌木树种选择红柳(高度>0.8m,3m/穴,1株/穴)、紫穗槐(地径>0.3cm,3m/穴,4株/穴),采用裸根栽植方式,栽植株行距为2.0m×3.0m;田坎、林下撒播紫花苜蓿,按照10kg•hm-2种植密度进行种植。

3讨论与小结

实施后的残次林地土地综合整治不仅能美化乡村,充分利用土地,更能促进群众增收,提高其生活品质,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残次林土地整治要始终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相结合,准确定位土地整治项目在生态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打破部门壁垒,突破设计界限,提升项目设计理念,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能,着力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参考文献

[1]程传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24):255-258.

[2]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718-1722.

[3]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4]程传胜.农田土壤硒含量现状调查分析———以三原县渠岸镇为例[J].农业与技术,2019,39(15):44-47.

[5]郧文聚,宇振荣.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06):4-9.

[6]程传胜.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势[J].农家参谋,2018(21):10.

[7]程传胜.农业耕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新农业,2019(18):20.

[8]王军,钟莉娜.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05):308-314.

[9]周远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土地,2020(01):4-7.

作者:程传胜 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