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石油企业投资双重管控机制

谈石油企业投资双重管控机制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石油行业投资管理模式的演进历程,分析了新形势下石油企业投资双重管控机制面临的挑战,提出构建投资规模与效益双重管控模型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石油企业;投资管理;双重管控机制

我国石油企业投资管理模式演进

从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代,我国石油行业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油气产能扩张以及石油企业原始资本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但计划经济体制也束缚了石油企业的经营活力,不利于投资管理体制及企业经营机制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投资管理体制和机制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94年《公司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新阶段,国家对石油企业的直接生产计划管理转变为国资委对石油企业的资本运营管控,石油企业内部则普遍采取“集中投资决策、分级授权运行、突出效益导向”的管理模式。体制上实行投资分级管理:总部作为决策中心,负责投资规划研究和重大投资决策;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在总部投资规划框架内,负责本板块业务投资决策;下属企业作为成本中心,负责油田具体生产运营。机制上实行规模与效益双重管控:总部既对各事业部投资进行规模控制,也对投资项目设置效益指标门槛。

新形势下双重管控机制面临挑战

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石油企业效益压力空前加大,以前有效益的勘探开发项目现在变成无效益,甚至是负效益。如何实现投资管理从“以产量论英雄”向“以效益论英雄”转变、油气勘探从重视储量数量向重视储量价值转变、油田开发从按产能配产向以效益配产转变、生产管理从以产量安排预算向以效益安排预算转变,成为石油企业在低油价形势下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在国家强调能源安全战略和低油价行业环境的新形势下,我国石油企业普遍采用的规模与效益双重管控机制面临严峻挑战。全球经济低迷,原油供应侧增长强劲、需求侧增速减缓的基本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国际原油价格在偏低价位运行激化了投资规模导向制与项目效益评价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项目前期效益评价向投资规模导向制让步。因为低油价市场环境下石油企业项目储备不足,为完成既定投资规模不得不降低效益可行性研究门槛,将“可行性”变为“可批性”,即表面上追求效益,实际上效益可行性研究等项目前期工作常常流于形式。那么,石油投资双重管控机制存在根本性问题、需要采取根本性改革吗?从本质上看,“规模与效益”双重管控不存在根本问题,符合我国石油企业的双重属性:规模管控能够抓实投入产出总量目标,确保国内油气产量规模,落实了央企的石油安全责任;效益管控则体现了石油企业的市场主体属性,落实了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因此,规模与效益都很重要,都不可偏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投资规模与效益双重管控模型

如何对投资规模与效益双重管控机制进行技术性完善呢?答案是努力把规模和效益结合起来(而非割裂对立起来),将管控机制深化为管控模型。投资规模与效益双重管控模型的基本内涵:遵循油田勘探开发客观规律,以油田产量目标为导向,以勘探、开发、生产效益指标为约束,推演出勘探开发投资和油田生产成本,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双重管控(如图所示)。该模型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一套能够支撑石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益指标体系,即以效益指标为约束,关联产出规模与投入规模:勘探效益指标将新井产量与勘探投资联系起来,开发效益指标将新井产量与开发投资联系起来,生产效益指标将老井产量与生产成本联系起来,进而实现规模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优化。勘探效益指标包括单位探明储量发现成本、探明储量转化率、探井成功率等。基于新井产量目标,通过新井生产时率预测新区产能,应用百万吨储量建产能力指标测算出新增动用储量,应用探明储量转化率指标测算出新增探明储量。在此基础上,优化调控单位探明储量发现成本,进而测算出最优勘探投资规模。开发效益指标包括百万吨储量建产能力、单位开发投资新增SEC储量、SEC储采比、SEC储量替代率、百万吨产能开发投资等。基于新井产量目标,通过新井生产时率预测新区产能,以设定的储采比和储量替代率为约束条件,优化新井初产及递减率,测算出新增SEC储量。在此基础上,应用单位开发投资新增SEC储量指标测算出最优开发投资规模。生产效益指标包括单位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等。基于老井产量目标,优化老井产量、递减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应用单位生产成本指标测算出最优油田生产成本规模。

双重管控模型的主体既可以是石油企业,也可细分为油田矿区。通常情况下,先以组织机构为主体建立管控模型,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配套,便于投资管理与责任考核。当模型迭代完善后,再按油田矿区建立细分模型。从管理角度来看,双重管控模型作为投资管控机制的技术工具,能够发挥三方面作用。一是促进业务与经营的融合。效益指标体系涵盖了勘探、开发、生产等主营业务,既有探明储量转化率、储采比、储量替代率、劳动生产率等技术指标,也有单位探明储量发现成本、百万吨产能开发投资、单位生产成本等技术经济复合指标,效益指标不限于财务指标、效益管理不限于经营部门,可促进专业技术与投资财务的一体化融合。二是促进“三大计划”融合。生产计划、投资计划、成本预算是石油企业的“三大计划”,处于生产经营决策的核心位置。该模型将三者有机联系:产量目标作为产出成果是生产计划的核心,投资规模和成本规模作为投入资源是投资计划、财务预算的核心,基于效益指标在投入、产出之间建立定量关系,可促进“三大计划”有机融合。三是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平衡。该模型还建立了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定量关系,即在效益指标约束下达到石油安全产量,将规模指标和效益指标合并下达执行,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武断取舍,能够兼顾石油企业的国家石油安全责任与市场主体的属性。在低油价形势下,努力实现有效益达产;在极端情况下,力争少亏损地守住国家石油安全底线。

作者:郭子江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