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河滩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浅析

河滩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浅析

摘要:东明县黄河滩区总面积317km2,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理想区域。依据黄河滩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特点,在加快黄河滩区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规划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两条沿堤生态长廊,建设3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并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创建优势品牌、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完善产业化运行机制等措施予以保障。

关键词: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东明县

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境内黄河流长67km,滩区总面积317km2,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黄河滩区,有耕地面积45万亩。东明县黄河滩区土地集中,水土资源丰富,是目前平原地区中没有化肥、农药残留的绿色土地。区域内劳动力资源充足,黄河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理想区域。

1滩区基本情况及产业现状

1.1基本情况

东明黄河滩区是1855年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在广泛淤积的基础上形成的低滩,是山东省第一大黄河滩区和黄河防汛的重要河段。滩区分南滩、西滩、北滩三部分,涉及5个乡镇、64个行政村、148个自然村,总人口12万人。2021年,黄河滩区村台安居工程建设完成后,共形成24个大村台。

1.2产业现状

1.2.1滩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差。滩区现有的桥、涵、闸、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均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年代久远,老化、损毁严重,已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由于受黄河防洪安全等政策限制,之前国家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等项目进不了滩区。近几年虽然一些土地整理、小农水等项目安排在滩区建设,但由于建设标准低,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再加上滩区基础差、底子薄,生态自然资源至今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阻碍了滩区的产业化发展。1.2.2滩区群众紧临黄河,却用不上黄河水。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但由于黄河是地上悬河,河床高度远远高于滩区地表的高度,落差太大,滩区农业生产无法引用黄河水。近年来,国家对黄河进行调水调沙,虽然大大降低了河床高度。但也使黄河平时的流量大大减少,在旱季甚至出现断流的现象。加之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水渠、田间道路水利设施少,排灌能力差,滩区“旱季浇不上、雨季排不出”的现象极为普遍,大大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1.2.3资金匮乏,阻碍了产业开发。东明县是农业大县,县级财政困难,再加上国家、省市的涉农资金有限,用途涉及多个方面,无法全部整合到滩区使用,导致滩区的产业发展缓慢。

2滩区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2015年,东明县人民政府委托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协助编制了《东明县黄河滩区村台安居工程建设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根据滩区功能区划与资源禀赋,通过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引入工商资本、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结合滩区村台社区布局和现有产业发展实际,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打造“旅游开发、绿色种养、基地建设”生态产业发展格局,提升滩区产业效益,增加滩区群众收入,真正实现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2.1建设一条黄河滩区精品旅游线路

东明县黄河滩区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发展条件。区域内拥有黄河湿地、黄河森林公园、庄子文化湿地园、薰衣草庄园、生态村等生态旅游资源;有高村合拢碑、黄河历史文化长廊、高村险工、霍寨险工、老君堂控导工程等黄河防汛工程;有黄河高速公路大桥、长东黄河铁路大桥等基础工程,尤其是长东黄河铁路大桥为亚洲第一长度铁路桥、黄河高速公路大桥为在建跨度最大的黄河高速公路大桥。除此之外,滩区内还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如庄子观、庄子墓、王高寨烈士陵园等,为发展黄河文化旅游提供了重要载体。立足滩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主题游、日程游、特色游等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将东坝头古今黄河交汇点、部级东明黄河森林公园、长兴集湿地公园、长兴薰衣草庄园、老君堂民俗村、徐炉村农家乐、黄河越野赛车场、高村黄河水工苑、庄子文化产业园等滩区重要景点串成具有滩区特色的七彩黄河逍遥旅游线路。

2.2打造两条沿堤生态长廊

通过建设沿堤优质水果长廊、沿堤水产生态养殖长廊两条产业长廊,把黄河大堤打造成生态特色农业产业长廊。一是打造沿堤优质林果长廊。结合旅游景点,在大堤背侧150m范围内,间隔种植樱桃、葡萄、苹果等适宜滩区种植的林果品种,以黄河历史文化展览馆、庄子文化产业园、黄河森林公园、长东黄河铁路大桥、黄河公路大桥、黄河高速公路大桥、休闲渔业带等为依托,形成长20余千米、面积达5000亩的优质水果采摘观光长廊。通过新建及对原有休闲、观光采摘园升级改造,引进名、特、优、新林果品种,建设鲜果瓜菜四季采摘园。通过丰富采摘品种、强化早、中、晚品种配套和发展温室大棚瓜果种植,达到一年四季均可赏花采果,带动观光旅游快速发展。二是打造沿堤水产养殖长廊。由于黄河工程建设,尤其是大堤淤背工程取土,在大堤沿线形成了1万余亩成方连片的坑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在滩区规划建设了占地800亩的大自然生态园发展休闲渔业,在长兴杨庄发展网箱养殖170个,占地500亩,在焦园乡单寨建设了一处占地2000亩的标准化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这些渔场为黄河滩区水产开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带动了南娄寨和六合集等滩区坑塘开发。今后将继续通过新建、改造、修复大堤沿线坑塘,配套灌排水系统、生产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在大堤内侧布局宽200m、长50km、面积约1.5万亩的生态水产养殖带,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养殖模式,重点发展黄河甲鱼、黄河鲤鱼等优质品种养殖。积极推广鱼藕混养、鱼虾混养等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形成独具黄河滩区特色的水产养殖产业长廊。

2.3发展三大特色产业基地

东明黄河滩区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属于典型的农业经济状态,除中原油田少量的几口油井外,滩区内没有其他工矿企业,生态环境好,是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最适宜的区域。一是建设富硒作物种植基地。东明县滩区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硒,是富硒农作物的主要种植区,所产小麦、玉米、西瓜、地瓜、大豆、花生等均具有富硒特色。今后县里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提高富硒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大农作物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新机制的引进与创新力度,鼓励发展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大田托管等形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富硒优质农作物基地。力争到2022年,滩区富硒小麦稳定在15万亩、小杂粮生产基地5万亩、富硒西瓜基地5万亩。二是建立畜禽养殖产业基地。黄河滩区养殖历史悠久,鲁西南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是远近闻名的优良畜种。今后将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为目标,充分利用滩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饲草资源,重点发展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等地方特色畜禽养殖,做到传统养殖和特色养殖有机结合。力争到2022年,滩区牛羊存栏量达到2万头(只),家禽存栏量50万只(羽),发展饲料作物1万亩,建立农产品加工或保鲜基地500亩。三是建立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在滩区现有蔬菜种植规模基础上,加快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配套的设施蔬菜、食用菌生产体系,大力推广设施蔬菜、设施化食用菌等高效种植模式,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种植效益为中心,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种植向设施化方向转变。力争到2022年,建成高效设施蔬菜、食用菌大棚1万个,标准化示范园、生产基地达到10处以上。同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进新村和产业园区共同建设,让滩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圆致富梦。

3滩区生态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3.1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关于黄河滩区安全设施建设等政策基础上,打破“行业部门资金和项目不进滩区”的做法,弥补滩区长期发展中的欠账。加快出台扶持黄河滩区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扶持的方向、领域和重点。同时,建立健全市、县、乡镇的政策落实机制,着力打造黄河滩区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创造黄河滩区农村发展新优势。3.2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认真研究国家、省投资方向、领域和重点,最大限度的争取扶持黄河滩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面向支持滩区产业发展的专营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支持黄河滩区产业发展。重点抓好资源招商、产业招商和项目招商,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设,同时吸引国内外企业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特色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支持、金融跟进、社会进入的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投资融资格局。

3.3创建优势品牌,增强品牌意识

把创立优势品牌作为提高企业发展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按照品牌产品的质量标准,实行全程严格的质量管理,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农产品,加快构筑品牌优势。同时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把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培植成为制定和推行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标准的主体,并把标准和相应的技术、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标准化生产,形成产业化带动标准化的格局。

3.4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3.5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扩大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协会+基地”模式,提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全套服务体系,建设产加销产业化服务体系,确保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化。

作者:王允莲 油朝相 单位:山东省东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