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林院校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初探

农林院校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初探

摘要:在全国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课程为例,通过近期的思政教学实践,探讨了课程思政的概念、“生态学”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及应用前景。此思政教学成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和能力,最终实现培养良好思想素质、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途径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通过课程思政培养有优秀思政素养和水平的“双一流”人才,是目前国内高校的主要任务。“生态学”是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生态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主干课程之一,为必修考试课程。此课程以森林为研究对象,是在掌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涉林等专业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程,“生态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至关重要。开展“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都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即在教学中努力寻求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并在开展课程或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学科渗透的方式在专业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3]。换句话说,高校应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纳入思想政治元素,在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使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4]。课程思政强调专业知识讲授时兼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形成和社会责任同向同行的合力。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常常侧重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上述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脱节的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还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将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专业技术人员。所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理念、良好行为规范和道德思想品质的元素,都能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材料,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绿水青山思想、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和规范等[5]。“三全育人”能切实体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6]。在高等学校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探索和实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可靠和重要方式,也是每位高校教师践行模范和道德育人职责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生态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林业技术基础科学,在促进全课程育人模式的发展、促进学生与教师间的多维互生与协同进化、深度挖掘“生态学”课程的思政功能等方面,开展“生态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生态学”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借鉴国内外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课程团队集思广益,从现存问题出发,探讨和实践各类解决途径与方法,并结合本校实际,将前人经验成功应用于“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总结和完善。为实现培养生态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思政型等综合人才的目标和要求,“生态学”思政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定位,旨在形成“生态学”课程思政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和思政能力,通过范例教学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知识和思政水平。

(一)在教学设计环节合理融入课程思政

在传授专业知识、塑造学生崇高人格、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学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生态学”课程有特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挖掘并融入合适的思政内容是实现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态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新闻、纪录片等方式,结合时事热点新闻、国家政策等思政元素,积极找寻生态学专业知识内容与思政知识体系的触碰点,使学生更好地开阔政治视野,了解国家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建设与应用多元化教学网络平台

在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除传统意义上的面授,即线下教学,教师还可利用多种在线教学平台,如雨课堂、智慧树、超星学习通等,结合多种网络平台,包括QQ、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实施。为充分保障线上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线上教学的共性问题,如授课平台的单一与混合问题等。与传统的课堂线下教学方式不同,线上教学有非常高的平台依赖性,而各种平台又各有特色和优劣。从使用情况看,授课平台种类众多,如超星尔雅、腾讯会议、智慧树、雨课堂、ZOOM、中国大学MOOC、微信群及QQ群等。“生态学”思政教学中,教师可重点使用学习通平台,并配以QQ群或微信群。在“生态学”课程思政线上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取讨论、问答、作业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生生或师生交流互动,从而最大程度上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主动学习技能,使学生保持线上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状态;还应督促代表或班干部及时总结反馈线上学习情况和效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管理意识,快速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在线上学习背景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借机培养学生的自我诊断和检测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中,教师团队的作用不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思政素质与水平。因此,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思政能力与素质。在思政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应积极采取案例教学法、榜样教学法、设误教学法、分组教学法、阶梯化讲述法和实践结合教学法等各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政能力和思政教学效果。实践结合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思政教学途径。思政育人不仅能在线下课堂实现,还能通过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且其效果远强于课堂教学。在“生态学”课程思政中,除理论教学外,教师还应强调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多元化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生态学”课程思政模式,在实践、实习中突出专业思政育人,包括增设生态学思政教学教育基地、开展野外实践与实习、加强野外现场的思政实践教学等,使学生切身体验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教师可通过布置生态环境调查实验,如工矿区(水、土壤、大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与修复、生活垃圾堆放等,通过调查、分析、撰写报告,使学生团队合作调查生态环境现状,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理解如何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并树立建设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建设秀美中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建设更加合理的教学资料和资源

专业课程思政是一个内涵丰富又立意高远的创新。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各类思想政治资源和素材。为贯彻执行“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生态学”专业教师除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实施和推广课程思政外,还应积极建设拓展并应用更广阔的教学资源和资料。除教材、课件等传统资源外,教师应注重微课思政案例等教学参考资料、图书、中外文文献等各类资料的建设与使用;注重学生对实验项目等的独立设计与实施;注重学生在论坛上学习、交流经验,在公众号上浏览最新的会议论文、名师报告解读等。

(五)构建合理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应注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兼性评价,将学习过程的外在评价和学习结果的内在评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强调二者并给予重视。在评价学生的线上学习过程时,课程团队注重签到、随堂测试、教学互动、随堂讨论和作业等多种外部技术途径和手段,记录和评价不同学生的听课情况。专业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特别注重学习结果维度的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如何、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如何,都需要专业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深入思考。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系列评价,教师应重点针对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情况,考查学生是否进行充分的课下准备、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等,从而多角度和多侧面地进行综合评价或考核,当然还需结合考试、平时成绩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特别指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考核同等重要,教师可辅以多阶段考核来实施,让各学习阶段学生提交作业或学习成果,如微PPT、微视频、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此类成果再结合期末考试,最终全方位、综合性地评价或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专业能力与素质。

三、“生态学”思政改革的应用前景

生态学重视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人类活动干预或影响下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在教育创新与生态文明共建的新时代背景下,优化“生态学”课程教学,增加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势在必行,这对提高学生的生态思维和思想素养都至关重要[1]。“生态学”作为林学和生态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和发展思维及优良思想品质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生态学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团队积极采用并发展全课程的育人模式,深刻研究、探索并挖掘“生态学”课程的思想政治功能,努力实现“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现实意义,从而更好地发挥“生态学”课程作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7]。从发展前景看,“生态学”是一门与现代化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密不可分的前沿学科,其与多学科渗透交叉,知识内容和体系涉及多个现代科学领域,并在科技发展、工业化、自然、社会与经济进步中均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近些年来,政府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越来越重视,也进一步凸显了生态学发展的广阔前景。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应用是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应包括专业知识目标、技术能力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生态学”课程团队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和提升其思想教育素质。学术界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理论研究和技术成果等都蕴含着先进的科学理念、创新意识、敬业品质、团队协作等精神。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开展“生态学”课程思政研究,对于学生跟踪国际生态学发展动态和前沿,同国际接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思政水平、质量和效果等至关重要。

作者:刘志理 刘曦 金光泽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