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全天候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全天候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摘要:新时代媒体传播从实时化走向全天候。主体平等性和大众性、传播即时性和碎片性、沟通高交互性和去中心性、内容不确定性和后现代性成为全天候媒体的独有属性。移动浪潮推演之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议程设置、分众教育、蝴蝶效应、破窗效应等媒体特征是因时而进的主题,辩证地透析媒介阅听空间的转向及其影响,是因事而化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构建联动格局、坚持内容为王、提升运营本领,是因势而新的方法论。

关键词:全天候媒体;新兴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化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情感表达和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从实时化发展为全天候。媒体的新兴与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数字化生存、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常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借助全天候媒体优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契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需求。

一、全天候时代特征与优势

(一)全天候时代及其基本特征

对全天候媒体时代,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阐述。它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蕴含着信息传播、生活消费、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等多类复杂语义的总称。从生活形态考量,新兴媒体占据人类大部分空闲时间,大量用户处于实时在线状态,媒体对用户的响应也处于全天候在线状态。从媒体形态考量,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进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拉开了全天候媒体时代的序幕。通俗地讲,所谓全天候媒体,就是用户借助媒体,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全天候地进行信息获取、信息表达和用户互动的媒体传播,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信息主体的平等性和大众性。全天候时代,用户的准入是绝对的平等,不会因为职业、财富、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受到限制。每个人都可简单便捷地注册微博、微信账号,随时将个人的想法、观点、心情、状态进行简单编辑分享到媒体中,信息绝对平等。[2]大众化是全天候时代的典型特征,以微博为例,其关注方式是多向错落,非对等的,用户之间是基于关注方式的弱关系连接,这种弱关系社会网络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基础。开放式的信息扩散使得大众化传播变成现实。二是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碎片性。全天候时代,“即时”是其最核心的规律,信息流动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用户扮演着信息接收者和者的双重角色,信息传播充分做到即时与共享。对一些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便捷的传播使得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充分展现了即时的特征和优势。“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说法,如微博、微信由于字数及篇幅的限制,表达多为闲言碎语的方式,不成系统,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就是典型的碎片化表达。三是信息沟通的高交互性和去中心性。全天候时代,信息传播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性传播,用户可“一对一”“一对多”或是“多对多”地将信息以最精炼的词汇传递到自己的朋友圈。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不再满足于单向、被动接收,而是通过与他人进行直接性地交流和互动来行使话语表达主权。信息传播者不但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信息互动,而且可以针对受众需求,对信息进行再生产。信息传播交互模式的产生,彻底颠覆了过去的“话语霸权”,呈现出去中心化特征。四是信息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后现代性。全天候时代,用户在媒体平台上的表达内容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特征。如一个生僻字或者词语常会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走红,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出后现代性的特征。后现代主义诞生于欧美国家,与新科技、互联网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具有反对权威和等级,追求大众化与通俗化、追求新奇等特点。全天候时代,信息内容表达的不确定性、娱乐性、游戏化的特征与西方倡导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不谋而合。

(二)全天候的理论优势

一是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基本内涵是指社会媒体在一段时间内,有选择性地突出报道某个信息,进而影响公众的认知,让受众形成符合传播预设的价值选择态度。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延伸,议程设置理论作为思想影响和价值引领的新型工作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功用。[4]在全天候时代,网络受众可自由地选择信息和表达观点,通过议题设置,引起网友热议,扩大事件影响。高校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议题设置工作法,将隐性教育融合到情感沟通中。二是分众教育。分众,更多阐述的是多元主义社会观,考量受众需求之间的差异,将大众分为具有类似特征的集合。[5]全天候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受众会结合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各种群组的诞生就是分众的有力体现,如微信朋友圈就属于典型的分众媒体代表。全天候时代的分众特征给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有益启发,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差异化教育已逐渐被尝试和实践。三是蝴蝶效应。全天候时代,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宣传优势,有计划地通过影视、娱乐性节目等文化产品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进行意识形态输出。这种看似模糊或细微的影响,通过日积月累的传播,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蝴蝶效应理论,注重利用新媒体优势,点滴渗透,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广泛关注和共鸣。四是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指出,环境会对个体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社会中不良现象如果长期存在,会诱使人们模仿。受金钱诱惑与利益驱动,一些不健康内容经常在网上传播,这些“破窗”的存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开展,就必须及时修复这些“破窗”,将一切不健康的思想和有害信息消灭在萌芽期,营造风清气正的媒体环境。

二、全天候媒介阅听空间的转向与影响

(一)全天候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

一是创新了载体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是一个主客双方在思想、信息和情感方面进行双向交流、交互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辅以社会实践、专家讲座等形式。全天候时代,信息传播和获取空前便捷,信息内容表达生动活泼,已深受大学生喜爱。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因其丰富活泼的内容、便捷的互动交流等特征,已演变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二是丰富了内容和空间。有效获取教育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教材、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信息渠道较单一,且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全天候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信息的海量性和传播的及时性,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语音、视频、色彩、图文等元素可以有机地融合,原本学理化晦涩的理论知识体系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的深度加工,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丰富师生的教学素材。三是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代大学生多是网络原住民,便捷、虚拟、互动的新媒体是其表达价值观念、吐露心声的重要渠道,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师生间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师生交流多局限于课堂。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媒体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难,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和解惑,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同时无形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全天候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一是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话语鸿沟。新兴媒体的深度使用,在网络上衍生出一套与媒体特征相匹配、适于虚拟传播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完全不同的特征。这些话语体系表现出散漫性与无序性,往往与社会流行相结合,具有形式大于内容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网络话语经常借助感情色彩鲜明、倾向性强的词语,通过大量使用夸张修辞手法及反问、疑问、感叹句加强互动和强化观点、表达情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多局限在一些规范严肃的表达方式上,容易形成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话语鸿沟”。二是催化了多种思想意识形态的碰撞。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第一课堂和课外实践等方式开展,教育内容自上而下传播。学生对教育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教师的课堂灌输,其所接收的信息已经由教育工作者进行把关、筛选和过滤。全天候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打破了这种信息不对等的局面,呈现出“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特征。信息随意性增加,致使多元化思想观念良莠不齐,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催化了多种思想意识形态的交锋。三是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课堂情绪调动,容易陷入课堂教育方式单调、内容不够鲜活的“泥潭”。全天候时代,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更加向往在海量信息中进行自我价值判断和选择,自由地进行表达,这种自我展示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能比拟的。全天候媒介阅听空间的发展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给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严峻挑战。

三、全天候时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高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要充分研究教育对象的本质、需要、思想观念和发展变化,把握其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出现与大学生严重不合拍的滞后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及时、平等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新媒体话语平等的特点,邀请大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在平等的主体对话情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了解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促使教育内容被有效接收和内化。第二,建立健全机制,构建媒体传播矩阵。全天候时代,合理有效地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需要整合资源、理顺机制、精准发力。一要建立统一领导机制。高校要组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负责学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由学校党委、行政相关部门、学院党委干部及辅导员、学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以及学生骨干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工作。二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高校要充分发挥媒体集群效应,大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系建设,构建以官方微博、微信为核心,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官方微博、微信为基本构成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实现平台联动、部门联动、校院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话题引领工作格局。三要建立激励考核机制。高校要采取激励考核措施,调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网络评议员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思政课专业教师实行话题认领制,利用自身理论优势解析意识形态和文化乱象,提升新媒体的释疑解惑功能。辅导员班主任实行引导负责制,结合日常工作开发新媒体产品,提升新媒体的宣传引导功能。网络评论员实行评论项目制,针对校内外热点事件进行正能量评论,提升新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第三,坚持内容为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键纽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表现形式上,高校新媒体在传播通知、新闻类信息的同时,应根据内容进行新媒体形式的编辑,进行话语体系转换,吸引教育对象留言互动。为提高教育实效性,确保教育内容被教育对象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抓取社会时事热点,对这些新鲜素材积极采用多重表现手法,优化教育对象的阅读体验,提高教育内容的网络存活周期。一方面,高校应结合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社会事件,积极开展网络微活动,重点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开发主题微产品,打造学生喜闻乐见、能时时处处接受教育的网上精神家园。另一方面,高校要发挥微博短、平、快优势,进行信息播报、舆论引导和话题互动;发挥微信的内容编辑优势,重点挖掘校内师生的典型事迹,讲述学生身边的故事,传递校园好声音,营造育人好氛围,让青年学生从“小故事”中感悟“大道理”,从身边人物感悟家国情怀。第四,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新媒体素养。教师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使用、熟练使用、善于使用新媒体。新媒体的操作者应该具备专业的技术和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阅读性和感染力,确保新媒体平台正常运行、管理和维护,解决其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为了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提高业务水平,首先,高校应建立业务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新媒体技术培训活动,实现专业技术能力和新媒体素养的提升。其次,负责学校新媒体平台的团队也要经常组织开展线下活动,了解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新媒体运营情况及需要提供的帮助,将业务学习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为学校新媒体矩阵有效运营提供技术指导。最后,高校应针对新媒体工作建立定性与定量的考核机制,以新媒体矩阵的综合考评为抓手,促进新媒体运营量和质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3.

[3]刘佳.论新媒体语言的后现代性[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7(1):14.

[4]丁恒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议题设置”研究[J].江苏高教,2016(5):120.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

作者:卢宁 高世杰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