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繁简字识别对比实验设计分析

繁简字识别对比实验设计分析

【提要】针对目前对外汉字教学中普遍认为繁体字对汉语学习者而言难度过大,较少在汉字教学中引入繁体字的现状,提出采用心理学行为研究的实验生成系统E-Prime,从识别正确率以及识别速度两方面对比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者识别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难度,从而为汉字课堂中如何处理繁体字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繁简字;对外汉语;实验

一、引言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教授的是简体字,然而,繁体字的教学应当引起关注。正如苏培成所言“简化字和繁体字是汉字的两种体式,这两种体式将长期存在”,随着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繁体字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没有学习过繁体字的相关知识,以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常常对一些繁体字产生困惑。此外,随着国家汉办的积极推广,国家汉办外派的汉语志愿者与汉语教师均教授简化字,然而,在港澳台及相当一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汉字的使用现状是繁体字占主导,倘若在这些地区仍按照大陆的简体字方针来教学,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困惑。并且,不排除在大陆学习的部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到港澳台等地工作,即忽视了学生学习繁体字的需求。事实上,很多学者意识到了在汉字教学中引入繁体字的必要性,除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和自身需求,也考虑到繁体字本身文化内涵深厚和理据性强,在表音及表义等方面具有优势的特点。然而,不少学者及教师“谈繁色变”,认为繁体字对于没有接触过汉字的学习者来说难度过大。对于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者而言,繁简字的识别难度比较尚无定论。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提出,从认读的角度看,简化字和繁体字的难度基本相同。戴国华也曾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多次做过一个小测验,发现学生辨认笔画简单的汉字和辨认笔画复杂汉字的能力是大致一样的,并由此推测,非汉字国家的学生辨认简体字的能力和繁体字的能力差不多。基于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通过测试学生对繁体字和简体字识别的正确率和识别速度来比较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繁简字的识别难度。

二、实验设计

(一)研究问题汉字圈成年学习者对繁简字的识别正确率与识别速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二)实验方法1.被试本研究的被试为国内某大学初级班20名汉语二语习得者,他们刚刚度过语音阶段的学习,汉字的学习只进行到笔画与简单部件阶段。选择初级水平学习者作为被试是考虑到他们对汉字的结构、部件等还没有形成感性意识,所接触的简体字和繁体字都很有限,更有利于反映汉语二语习得者对繁简字的识别情况。本次实验中的被试均来自汉字文化圈,年龄均在20~25岁之间。选择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是考虑到他们汉字学习难度小,短期内汉字学习进度相对较快,能够提供更多实验数据。将被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教授繁体字,对照组教授简体字,两组被试均由同一名教师以同样的方式教授。2.实验材料由主试从《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汉字表》一级词汇和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所附字表中各选取60个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的汉字,通过前测阶段进行遴选,将最终确立的36个简体字和36个繁体字随机平均分为三组,每组包含12个简体字和12个繁体字。同时严格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对这60个汉字注音。3.实验设计本实验自变量为两种不同的授课内容,即繁体字和简体字,因变量为被试识别汉字的正确率和反应速度。本实验使用E-Prime实验系统控制实验材料的呈现,并记录被试的反映时长。刺激呈现与计时精度为1毫秒。该实验采取个别实验的方法进行。屏幕中央先出现注视点“+”,500毫秒后在屏幕中央出现一个实验汉字,汉字上方呈现一个正确读音或一个错误读音,正确读音与错误读音随机出现。被试需要判断呈现的读音是否是汉字的正确读音,认为正确则按“A”键,认为错误则按“L”键,电脑记录下被试的反映时间及选择。最后将电脑记录的后台数据导入spss系统进行统计。正式实验前进行两个汉字的识别练习,让被试熟悉反应方式和键盘操作。同时,提醒被试只有自己确定的时候才可以进行选择,如果不认识或者不确定就按空格键跳过。4.实验过程实验分为四个阶段:前测(第1周),即时测试(第3周),后测(第4周),延时后测(第6周)。前测的目的是确定本次实验中要教授的汉字。我们将主试选取的60个简体字和60个繁体字分别打印出来,交给20名被试筛查是否有自己认识的字(实验组筛查繁体字表,对照组筛查简体字表)。最后,将经由被试筛除过的汉字交给学习简体字的三名大陆人士和学习繁体字的三名台湾人士进一步筛选,要求他们凭借自己的理解删除“较难的”汉字,合作保留36个简体字和36个繁体字。教学处理从第1周前测完成后开始进行,为期3周,每周教授12个汉字,共计教授36个汉字。在每周五完成教学任务后,分别对两组被试进行反应时测试,测试内容为本周学过的汉字,其中前2个汉字的测试不计入最终统计。教学处理完成后一个星期,由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前三周学过的内容。在第4周周五教学任务完成后,对两组被试进行反应时测试,测试内容为前三周学过的18个汉字,其中前2个汉字的测试不计入最终统计。延时后测在教学处理完成后三个星期进行,测试内容为前三周学过的,且后测中未测试过的18个汉字,其中前2个汉字的测试不计入最终统计。

(三)实验结果预测1.实验标准在正确读音和错误读音中进行选择,但是反应时间超过15秒的,为避免被试猜测答案影响实验结果,这类情况不计入统计。一共统计出以下数据:识别率(作出识别数/总数)、识别正确率(识别正确数/作出识别数)、识别正确字的反应时平均时(毫秒)及标准差。其中,作出识别数指被试在刺激呈现15秒内按“A”和“L”键次数的总和。2.实验结果预测实验组的识别率与识别正确字的反应时平均值及标准差高于对照组,两组在识别正确率上相差不大。

三、讨论

(一)声旁规则性与一致性对读音识别的促进作用江新发现汉字的规则性对留学生形声字的学习有影响。郝美玲、舒华考查初级阶段留学生对声旁语音信息的意识及运用能力,发现从规则字到半规则字再到无规则字,读音正确率成梯度下降,这表明即使学习经验不多的留学生也能从声旁中获得信息。很多字在简化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本的理据性,繁体字中的音符简化后替换成记号,表音度下降,例如:爺(爷)、廣(广)、國(国)、廠(厂)等字。所以,被试在面对规则性更强的繁体字时能够更快作出反应。

(二)声旁规则性与一致性以及汉字分解水平低对读音识别的抑制作用在不熟悉字的情况下,被试很有可能根据声旁线索进行无方向的随意猜测,然而同声旁的家族字之间会有一些负迁移的作用,导致读字读半边的情况。例如“個(个)”,被试在不熟悉该字的情况下,很有可能误读为“gù”。此外,对汉语儿童的研究发现,汉字的分解水平受学习水平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高水平的学生在汉字表象的分解组合上速度更快,而且更精确。初步接触汉字的二语学习者分解汉字的水平较低,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分解汉字,更不能明确判断哪些符号表音、哪些符号表义,这些情况都会直接导致被试的误读。所以,被试在识别结构更为复杂的繁体字时更难分解表音符号,识别正确率不如简体字。

四、余论

由于实验时长的限制,本实验在繁简字识别中只涉及了形与音的联系,未考查字形识别和形与义的联系。并且,由于繁体字和简体字自身特点的不同,本实验设计以同样的教学方式教授能否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还有待商榷。此外,考虑到E-Prime实验系统的操作限制,实验中将读音识别设计为读音正误判断,但是错误读音根据什么来选择,哪怕提前提醒过,被试在面对二选一时是否真的不存在猜答案的情况,这些因素都需要考虑在内。

作者:崔荣艳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