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国潮下太极图形创新设计浅析

新国潮下太极图形创新设计浅析

摘要:研究传统图形在新国潮视域下的创新设计价值。以太极图形为例,探索传统图形创新设计路径。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研究新国潮动因,挖掘其设计特征,剖析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价值,研究太极图形设计运用现状,诠释如何在新国潮视域下进行传统图形设计创新。基于太极图形图案和文化内涵,将新国潮设计特征运用于太极图形的设计创新,完成“萌太吉”创新设计,建构新国潮视域下传统图形创新设计路径。太极图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新国潮视域下的太极图形创新可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新媒介与手段,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新时代文化认同。

关键词:新国潮太极图传统图形创新设计设计实践

引言

“新国潮”是伴随着我国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而形成的文化潮流,凸显了以中国文化为原点的审美风格和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具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精神内核。2021年5月,百度网联合人民网研究院主题为“新国潮,新骄傲”的《百度202l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报告中指出“新国潮”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流行风潮已从1.0时代的实物拓展至3.0时代的民族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步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新国潮”视域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高涨。传统图形承载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内涵,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图形进行锤炼和创新以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当下已成为关注热点。“中华太极图”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图形经典,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它所展现的对称结构美及其背后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为现代设计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充分利用其图形图案和文化内涵,再结合时代特点、社会审美等外部因素进行创新设计,可有效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输出中国文化品牌。

一、新国潮动因及其设计特征概述

“国潮”的核心底蕴是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引领中国创新,激发中国品牌。“新”意味着求变,贴近现代审美观念,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当代意识。(一)新国潮的动因“新国潮“在中国消费市场刮起强烈风暴,“以国为潮”成为消费的新热点、新走向。“新国潮”的迅猛发展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者文化自信提升的见证,是对时展的回应。其背后有着社会趋势、文化自信、经济动力等多方面的动因。

1.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植根于中华民族心理之中的文化认同,展现的是国人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伴随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作用的日益增强,我国的文化事业突破性发展,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复兴浪潮的新国潮,在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焕发勃勃生机。

2.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性意见出台。党的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国潮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利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能力[1]。

3.新消费群体极强消费能力的推动。Z时代和新中产等年轻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他们从小见证中国文化、中国科技、中国潮流在全球逐渐拥有话语权,拥有强大的民族自豪感。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已成为新时代青年群体彰显个性、表达观点的方式。新国潮相关的创意设计产业已经跃居成为新一轮中国发展的商机,市场潜力无限大。

4.借力文化输出的产业品牌升级。品牌代表着品味和生活理念,新时代中国品牌致力于在满足产品功能需求迭代的同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新国潮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优势,通过现代设计手法优化创新,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产业化道路,满足消费者的猎奇心,以此提升产业品牌的附加值。5.新媒体多元化的传播。互联网的深入普及有效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创新性表达,极大地降低了受众了解文化活动的门槛[2]。产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怀被搬到荧幕前广为宣传,精确瞄准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各媒体的多方引导迅速点燃新国潮快速发展的“引爆点”,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活力,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新国潮的设计特征

新国潮是既具有国货怀旧特性,又具备潮流个性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韵味与时尚潮流的完美统一。相较于之前的国潮,更多带有的是中国年轻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指向,更具有文化内涵,以文化为核心的潮流会随着国家的发展拥有无穷的生命力。做好产品背后的文化渗透,可以持续保持年轻消费者对中华文化的热情,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新国潮视域下的设计追求文化与时尚的碰撞,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符号化、造型元素现代化以及文化意象沉潜化。

1.传统文化符号化特征。传统文化符号具备文化的象征功能及传承功能,新国潮视域下的设计将传统文化符号化,通过符号使传统元素能融入现代设计的语境之中。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设计时将传统文化元素拆解、简化,形成年轻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并将其应用到产品造型之中[3]。用现代设计形式语言增强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勾起消费者与产品主动交流并购买的兴趣。

2.造型元素现代化特征。新国潮的设计多以弘扬东方文化为主旨,将传统图形进行提炼、重构,再结合夸张化、游戏化、趣味化等现代设计手法,形成与当代设计形态相契合的设计语言来体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精神。同时,新国潮设计风格大多强调画面的表现力与冲击力,元素挖掘上要与品牌相适应、与文化相关联、与信息传递相切合[4],以适应全球化设计语境和自身传统的需要。

3.文化意象沉潜化特征。文化意象,是将文化进行意象融入设计活动中[5]。“新国潮”视域下的设计多将文化意象沉潜化,借助视觉符号,将美学与设计有机融合,用消费者们更乐意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发文化共鸣,含蓄细腻地传递民族文化精神。这是文化民族文化特异性集中体现,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身份[6]。

二、传统图形在新国潮视域下的创新设计价值

历经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图形,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风格、不同社会形态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积淀,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7]。传统图形作为民族优秀文化遗存之一,在新国潮视域下进行创新,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有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此付出溢价。

(一)构建文化认同

“新国潮”视域下中国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被赋予了优秀文化内涵,具有传达、体现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信仰,增强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利于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构建。

(二)传承保护传统文化

经过漫长历史传承和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在“新国潮”视域下,对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展示中国的独特风采的传统文化,让中国拥有走向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对话意识。设计师将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设计融入到当代消费者生活中,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递出去,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三)可持续推动经济发展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不断碰撞,掀起文化消费热潮,相关的创新设计产业已经跃居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商机,市场潜力无限大。挖掘传统图形在“新国潮”设计中的诠释和衍生,将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经典图形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助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太极图形设计运用现状

(一)对太极图形图案的应用

从图案上看,其线性是静止的,但给人流动感和旋转感的变化之美,传递着一种平衡和谐之感[8]。对太极图形图案的直接运用和符号化应用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段,从图形构造和色彩搭配两方面获取灵感,将太极图与家具设计相结合,做成一款太极图形的书架和沙发,见图1、2。由吕尧臣和吕俊杰两人共同设计的《阴阳太极大师紫砂壶》,打破了消费者对紫砂壶的固有印象,以太极图为元素,将金、木、水、火、土抽象化表达,两个壶之间的把手相互交扣,表达出阴阳相合相生的理念,见图3。结合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将太极的图形图案直接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可以给产品带来一种新奇感并加深消费者对太极图形的记忆。从现有的案例来看,太极图形图案直接融入现代设计,推广了太极文化,但较难引起年轻群体的文化共鸣。对太极图的设计运用应通过视觉语言表达其艺术与文化意蕴,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更深层次的传承保护传统文化。

(二)对太极图形文化内涵的应用

太极图表达了自然界中万物构造的阴阳对称性、矛盾统一法则[9]。在对其设计中,对太极图文化内涵的运用,能彰显文化自信,使消费者产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如文化活动公园读书角设计,运用太极图“以静达动”的线条态势,创造了空间体验上的复杂性,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效果,寓意“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念,见图4。再如张艺谋导演的《影》,运用太极图讲理明事,如它的电影海报通过图形语言揭示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想表达每个角色其实都被困在太极图中,揭示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平衡发展的规律,见图5。中国本土护肤品品牌-佰草集,其太极系列产品中用到的草药平衡护理理念,想借太极阴阳相谐、可分可合的理念表达该精华可以使肌肤通过早晚滋养,日渐达到兼顾修护和保湿的功效,见图6。这些案例均以贯穿中华文化的太极精神内涵,结合当代审美潮流,推动了现代设计的创新,使太极美学思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生活化,担当起对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的使命。太极图形创新设计需将传统图形背后的文化意象和现代设计思潮融会贯通。对太极图形进行创新设计,需要我们脱离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索,增加传统文化传递渠道。

四、新国潮视域下的传统图形创新设计实践

(一)新国潮视域下传统图形创新设计路径

对新国潮视域下传统图形创新设计提出一条设计路径,见图7。在完成新国潮视域下的传统图形创新设计时,需要突出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传统与时尚元素的碰撞。新国潮视域下的传统图形创新不是简单的纹样提取再利用,而是将传统图形传递的文化精髓与当代人的审美追求相结合,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故此,首先应选定一个传统文化为设计主体提供文化背景,设计者在进行传统图形创新设计时要深入解读传统文化,应充分了解其文化特征,从其图形图案或文化内涵中汲取灵感。从视觉要素来看,可从象征性线条和代表性纹样中提取元素。尝试新的材料、工艺以获得传统图形新的呈现形式。立足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寓意,吸旧纳新,让传统文化以具象化的产品落地,使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看到背后的传统文化传达的精神,产生情感共鸣。随后从中选取可用元素置入到新国潮之中设计,以趣味性、互动性、个性化等手法使传统图形年轻化、生活化。不拘泥于现有的传统美学形式。在领悟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同时,对西方的设计理念与思维有一定认知和学习,为传统图新创新设计提供更多的创意灵感。充分把握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从当代人的实际需求和审美特点出发,合理的借鉴现代设计经验和理念,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实现传统图形的良好表达与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符号化、文化意象沉潜化以及造型元素现代化,最后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完成设计的创新及良性推广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

(二)新国潮视域下太极图形创新设计实践

通过上述新国潮视域下传统图形创新设计路径分析,取集美学与哲学为一体的太极图进行创新设计。太极图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代表着宇宙的起源与此消彼长的规律,以及自然界中阴阳变化生成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过程。太极图在图形图案上是典型的正负形,正负形两者缺一不可,相互影响,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阴阳互换。在视觉要素上,因太极图图案简洁,取十二生肖和太极图形中双鱼图案进行元素整合。以鸡为例,保留鸡冠、鸡嘴和鸡爪的身体特征,将鸡的特征造型根据太极图案调整以使共用线更加协调,进行阴阳互换正负形表现。在设计时遵循新国潮设计表现形式,将整体图案进行趣味化设计,保留太极图形非黑即白的色彩特征,最终图案为互相环抱的黑白小鸡,以达到太极所传达出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完成对太极图形图案的创新设计后,可通过具像化产品丰富设计结果。例如与家具设计结合,组合成可调节、拆卸的高低桌。在材料的选择上,选择相对轻薄且环保的竹子,儿童桌整体设计颇具东方韵味,造型线条简约,避免传统家具的厚重感,见图8。小鸡的图案为儿童桌丰富了视觉体验,使消费者在使用该产品时感到似曾相似而又眼前一亮,融入传统文化的同时改变了传统中式家具造型繁复的特征,顺应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再通过“新国潮”视域下传统图形创新设计路径分析。从太极图背后的文化内涵汲取灵感,从其所传达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入手。选取猫和老鼠以及双鱼图作为视觉要素。猫和老鼠是自然界中不共戴天的天敌,共生共克,相互依存。两者的敌对形象正好契合太极图中一黑一白的视觉特征。将“传统的神”与“现代的形”相结合来进行创新。在保留太极图形黑白图形中轴对称、相互穿插,均衡的吉祥图案基础上将其萌化。参考新国潮设计常将传统文化趣味化表现在产品之上,以传统文化融汇潮流元素,精准定位Z时代年轻人,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重塑太极传统图形。总结猫和老鼠的身体结构以及特点,为尾巴和爪子相互环抱的连接面积预留足够的空间,将整体造型变圆,完成猫和老鼠的正负形设计,达到“猫中有鼠,鼠中有猫”,见图9。在保证太极图形辨识度的同时,使产品更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传播传统文化故事和内涵[10]。在衍生与扩展上,以无边界的融合和创新来增加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达到对太极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将太极与“萌文化”相结合,打造年轻时尚的形象-“萌太吉”,“吉”为太极中“极”的谐音,赋予它吉祥如意的寓意与祝愿,以期增加年轻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为强化太极文化推广深度,在图形创新的基础上,通过产品的特定造型与产品可拼接的功能进行趣味性结合,将该图形附着在杯垫、CD盒、抱枕等日用品上,分场景拆卸、拼接使用,营造出具有新意的生活情趣,见图10。“萌太吉”创新设计让太极图形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合理保护。在新国潮视域下,对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中提供一种多纬度的思考思路,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不断为传统图形注入新的内容,使之与时代共依共存、一起发展。结语相较于之前的国潮,新国潮更多带有的是中国年轻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指向,更具有文化内涵,以文化为核心的潮流随着国家的发展拥有无穷的生命力。做好产品背后的文化渗透,可以持续保持年轻消费者对中华文化的热情,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新国潮视域下的太极图形创新设计立足于本国文化,寻找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审美观念、表现技巧的设计资源,这些都将成为当代设计的营养。把太极图形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核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并以符号式的手段呈现出来,再通过新的传播方式将这些文化精神注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完成太极图时尚化、生活化的过程,就是太极图形创新设计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作者:王采莲 万婷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