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茶文化精神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作用

茶文化精神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精神;高校体育教学;影响:作用

1茶文化发展历史和茶文化精神

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和大量的传统文化参与最终形成。因此,探讨茶文化精神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我们有必要先对茶文化的形成历史及茶文化精神,进行扼要系统的阐述。

1.1茶文化发展历史

我国是茶的故乡,相传茶叶的发现历史起源于神农时期,“神农日尝百草而遇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的传说真伪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国唐朝以前,茶就已经开始变为一种饮品。在上流社会逐渐兴盛起来。到了唐朝时期,被后世尊为茶圣的陆羽。留下著名的茶典《茶经》一书.奠定了我国茶文化的基础。此外,在唐朝时期,受茶叶生产规模的影响和制约,茶只是在皇室、上流社会和寺庙中流行,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到茶叶的。因此,在唐朝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大量的吸收了儒家和释家学说,为茶文化的后世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僧侣的东渡过程,我国的茶和茶文化,也被带入到了日本,并自此植根于日本。到了宋朝时期,随着我国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茶叶的生产量得以大幅度提升,茶也由宫廷贵族的专属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饮茶之风开始在全国兴盛起来。在大江南北的很多城市中,也开始出现了供普通百姓休闲、娱乐的茶馆茶肆。茶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文人的七雅事之一,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当时泡茶的方式,也由唐代的煮茶变为了泡茶。到了明朝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随着明式家具被高度认可,传统统茶文化与明式家具的结合,成为我国茶文化中的典范之作。时至今日,在我国的茶楼、茶肆、茶馆中,仍然采用着明式家具的使用和配搭。不仅如此,明式家具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更是深深的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与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交融。更是积极且深入。明代时期,我们现在常见的茶壶也开始出现,茶壶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饮茶行为,并流传至今。清朝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已经基本固定成型,没有太大的发展和改变。清末时期至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前夕,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国的茶文化不仅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流失和倒退。直到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茶文化才逐渐复苏起来,许多消失在人们生活方式中的饮茶方式,又得以发扬广大。

1.2我国传统茶文化精神

茶原本是一种供人们饮用的物质,因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参与,且茶也具备清脑提神、陶冶情操的作用,茶也被赋予了文化的特征,继而形成了传统茶文化。总的来说,我国的茶文化主要吸收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说精髓,诸多学说都可以在一杯茶中或者是通过喝茶的过程,得以充分的体现。一般来说,我国的茶文化精神,也就是常说的茶道精神。提起茶道来,让我国茶人感到尴尬的是茶道却首推日本。因为日本的茶道更具仪式感和教化感,而中国的茶事活动更倾向于实际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尚无形成完整的茶道仪式。尽管如此。我国众多的茶文化学者和茶文化专家,还是总结出了中国的茶道精神,那就是“和、静、怡、真”四字精神。“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准则,同时也是我国茶文化精神的最高原则。其中既包括着和谐中庸。和而不同、天下大和的儒家中庸之道。又饱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理论,还包含着茶禅一味的释家学说。“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在茶事活动中,“和”的理念一直贯穿其中。“静”字所指的是习茶所需要的环境。从字面上就可以进行简单理解,指的是习茶之人所需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环境,都需要保持一个“静”的状态。指的是宁静的饮茶氛围和空灵虚静的心境。“怡”字指的是喝茶人的感受。面对同一种茶叶,身处同样的茶事活动中,受不同修为,不同文化程度的影响,其喝茶的内心感悟也不尽相同。每位茶人都有自己的茶道,但殊归同道,喝茶能给予他们生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真”,指的是返璞归真的意思,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指的是当人们在对茶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研究之后,又再次回到习茶的起点,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

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我国早在清代以来,就非常注重体育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无论是清代开办的大学堂,还是在辛亥革命期间开办的高等学堂,都把体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规定体操课(体育课)为各种专业各个年级的必修课程。时至今日,大学体育也都是全国高校的必修课程并对成绩进行考核。尽管如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未曾意识到的问题,也在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效果。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师生重视程度不够

从上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大幅扩招之后,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如何解决提升学说就业率一直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校领导层面,还是具体到实施教学任务的教师层面,都将注意力投向学校权威专业学科的建设上,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学生的就业率。像体育这种于专业学科无关的课程,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在这种大的氛围下,当代的在校大学生对高校体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最然也无法得到保障和调动。很多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目的很纯粹,就是为了修够学分,顺利毕业。还有的学生缺乏日常锻炼,总会找各种借口在体育课上请假,以至于体育教学目的无法达到。

2.2体育教学理念落后

尽管高校体育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增强大学生体魄,培养大学生意志力和各类体育兴趣等任务。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体能上加强锻炼的同时,高校体育还担负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在这一点上,也许有很多在校执教的大学体育教师,在理念上还没有得到认可。于是出现了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是按照大学体育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专业体育理论与技巧的培训。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大学的体育教学和现在很多中学的体育课程差别不大,无非是跑步、热身运动之后,进行各类体育项目的技巧培训。实际的教学效果就是,大学生对所有体育运动只是一知半解,上体育课也是为了完成学分而己,起不到应有的体育教学效果。

2.3教师人文素质欠缺

毫不夸张的说,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是体育科班出身,在其成长阶段,大部分阶段接受的是体育专业上的培训,其人文素养在其成长阶段就接受的相对较少。因此在参加工作后,受学习习惯的影响,也抵触接触新的学科,因此也很难讲人文素养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尽管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内容的确实,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物质载体和理论载体,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只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进行,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例如,在我国南方产茶区.一些院校也尝试着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但是因为教师缺乏对采茶舞起源、作用和意义的理解,所以也只能对采茶舞的动作应用到教学中,而缺乏对采茶舞及劳动人民的艰辛等人文知识缺乏系统性认知。

3茶文化精神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作用

我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主流思想,凝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包含着淡泊名利、不卑不亢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急需补充的人文素质营养。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妨先对我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然后再结合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将传统茶文化精神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进行切合实际的课程改革,从而在开展正常体育教学的同时,对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涵养的提升,也能发挥出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来。

3.1以“和”的启示,引导师生重视体育

针对师生普遍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不妨引入我国传统茶文化中“和”的精神。在“和”的精神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和而不同。引申到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看似有着轻重之分,但实际上,两者只是内容上的差异和教学重点上的差异,其教学目的确实相同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这与茶文化精神中“和”的思想不谋而同。

3.2以“静”的心态,引导体育精神思考

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能够起到对学生体魄、体能和意志力的提升,还能引发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精神的深层次思考。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动静结合”,以“动”的体验来感受体育带给身体的益处,以“静”的思考来挖掘体育精神上启迪。茶文化精神中“静”的感悟,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体育的思考能力。

33以“怡”的感受,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受自身身体素质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在参与体育项目时,取得的成绩也有所差异。往往是某项体育运动成绩越好,学习参与的兴趣就越高,成绩越差,参与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不要好高骛远,体会体育运动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快乐。就像对待一杯茶水,不同层次的人,都会感受到茶水所带来的那份甘甜,以及更多的茶外之昧。

3.4以“真”的追求,提升体育教学素养

在高校内,无论是专业课也好,非专业课也好,其开设的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试想,如果专业知识掌握的再好,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为社会的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来。因此而看,体育课程开展的最终目的,同样是和专业课程开展的目的是一致的。这与茶文化“和”的精神相近,但又不同。只有对体育精神进行深刻领悟之后,才会最终感悟到“真”的存在。

4结语

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茶文化精神和体育课程,看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二者在深层次上还是有着诸多联系。曾经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挖掘茶文化精神内涵,与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必然会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效果提升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来。

参考文献

【l】宋晓俊.茶道文化与体育精神相融合的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研究【J】.福建茶叶,2018(3):230-231.

【2】吴鸿雅.中国传统茶道文化之生态学象限考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7):122-126.

【3】赵科.高校体育教学提升创新途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8(4):217.217

作者:杜绍辉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