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模式

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模式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群众体育发展中所存在问题以及竞技体育发展中所存在问题为切入点,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模式展开研究。旨为有效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

关键词: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协同发展

一、群众体育发展中所存在问题

(一)群众体育健身氛围缺乏统一性,缺乏安全保障在当前全民健身以及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当前群众体育也正在以各种可能方式不断发展,但是因为缺乏统一性的氛围。只能以零碎化、随机化的方式体现。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众体育的创设的非系统化。群众体育运动及其实践的兴趣性,尤其是群众对各种体育兴趣项目的拓展和提升,只是在一些广场、公园、立交桥下等,主要是以一种非常随意性的方式艰难地发展着。二是群众体育氛围创设的一点也不具有科学性。虽然目前群众体育健身的方式是比较的多样化,但是其技术技能并不专业,有些内容具有原创性与器材个性化等,促成了群众体育的丰富多彩性,但却是让广大群众在缺乏安全保障、运动负荷无法科学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体育知识技能普及缺乏专业性,群众健身方式不科学目前群众体育主要是以一种群众自发与自觉并举的方式,来普及各种体育运动方式以及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等。其典型的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基础知识与技术技能不够专业性。主要有群众体育及其发展中,相关的体育运动准备知识、运动医学知识、运动营养知识、速度技术技能、力量技术技能、韧性技术技能,以及体育场地的使用与维护、健身器材的使用与维护等,很多知识都是一些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群众通过各种各样的非专业途径获得的,因此,这样的健身方式以及应用方式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有时不仅并不能地对群众的健身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还可能会因为健身方式不当或是体育器材应用不当,对参与健身的群众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二是体育健身知识的传播形式不够全面性。虽然有一些群众会根据个人体育运动经验,从疾病治疗、养生、康复与减肥等需求所作出的各种体育运动方式的创新,但是这样的健身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只能适合他们个人,而并不能去适合所有的人,因为每个人工作性质以及身高、体质还有运动时间都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便是一些已经多人验证实验过的较好的运动方式,还是不建议群众去全面的学习与效仿。

(三)缺乏专业体育健身指导,群众健身方式盲从随意由于在群众体育活动当中,缺乏专业的指导以及群众组织的复杂性,也就直接地决定了群众体育意识培养的随意性,如就从目前备受人们议论的广场舞事件来看,就可以明显看出来群众体育因为缺乏专业的指导,其发展呈现出了盲从性以及随意性。其最为主要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群众体育的习惯盲从性。在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社会体育人员的指导下,多数参与健身的群众,基本都是根据自己业余时间以及自己的喜好去参与健身锻炼的,也有一部分群众是受到周围人的带动下参与体育运动的,如我们常见的一些三五成群的老人集合在一起锻炼身体的现象,这是最为典型的别人怎样我就会怎么样的盲从性心态。二是健康提升性体育习惯随意性。有很多群众只有当自己处在体质弱、病态性体质、亚健康体质与生病后有待康复的体质,或是肥胖等,才会被迫性地去开展一些体育运动,当自己的身体条件稍微有点好转后便不在坚持,其体育习惯是典型的比较随意。

二、竞技体育发展中所存在问题

(一)一味地追逐运动的极限性,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在国际文化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以及体育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比较注重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也一直都在追逐运动的极限性,不断向运动的极限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目前最为突出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竞技体育比赛的很多规则都向着运动极限引领。无论是在奥运会还是亚运会上,都会出现某位运动员打破了世界纪录,这都是人类不断追逐挑战极限运动的结果。但是有一些超越人体生命规律规则表现,严重损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并不建议大力地推崇。每年都会有很多的运动员的因为长期的训练,身体受了不可恢复的伤害不得不提前退役,还有运动员英年猝死的事件也已屡见不鲜。二是竞技体育专业技术、技能不断提升,需要不断挑战极限的引导。一些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很多运动动作比较的复杂,对于运动员训练发起了严格的挑战。一些精彩而又惊险的动作可能会在体育赛事,为观众带来精彩表演,但是对广大群众体育运动方式引领却并没有太多的益处,如花样滑冰中危险的抛举动作等,不适宜一般的群众去学习与模仿。

(二)体育精神教育极端化,导致运动员身心疲惫虽然,体育精神教育是激发运动员体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在竞技体育项目不断向着极限方面发展,极端化教育的现象开始呈现。这样的现象一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激发运动员不断进取精神的极端运用。众所周知,不服输、不抛弃、勇敢奋斗精神是每一位运动员必备的品质,但是这些精神教育的应用,一旦超越了人类极限和体育的规律性,发展生极端化,就会适得其反。二是体育运动比赛极端化发展。每一位参与比赛的运动员,都为了获得最好的比赛结果,但是在体育运动比赛极端化发展下,因为各种的制约很多运动员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的创新和发展。

三、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具体实施途径及方式

(一)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选拔无论是对于发展群众体育、还是对于发展竞技体育来说,两者的发展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才行,目前,可以有效助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协同发展的实践体育人才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专业教育人才。如各学段、各种体育培训机构的体育专业教育人才,就是可以有效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基础类人才。这类人才通过自身的教育工作优势,去开展体育教育或是体育培训工作,也是在为发展与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文化、体育技术、体育技能等作贡献,他们为培养各类的体育人才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这些人才包括学校体育教师、专业体校教练员、民间体育机构的教练员等。二类是专业性竞技体育运动员与教练员。专业性竞技体育运动员与教练员不仅是促进体育事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技能性骨干,他们也是推动体育科学化发展以及体育产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现代媒体的不断传播下,体育运动员明星抽发挥出作用越来越明显。如刘国梁作为中国乒乓球教练,实现了对其竞技实践性经验的传播和创新启发。三类是专业性的体育科技研发人才。他们中包括体育项目技能研发人才、体育器材研发人才、体育运动服装研发人才,他们为体育的专业性训练以及体育的竞技活动、体育赛事举办等,积极进行组织性的准备工作。如当前各类竞技体育项目技能的创新,都和这些人才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针对刘翔身体肌肉、骨骼比等科学数据,运用运动生理学与解剖学知识去研发适合刘翔的训练方式等。四类是专业组织人才。主要是指各类体育活动的组织人才,包括竞技活动组织人才(参赛单位的领队、后勤保障以及竞赛的组委会人才等)、群众体育的组织人才(场地协调人才、器材调配人才与活动策划人才等),这些人才作用的发挥使各种体育项目成为具有操作性的活动等。

(二)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培育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人们是否能坚持终身参与体育运动事关重要。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要注重终身性体育意识的有效培育。根据人的体质以及寿命的科学规律,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培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通过开展适合青少年体育运动方式去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青少年健身广播体操和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等;二是通过开展适合青壮年的体育运动让青壮年形成终身意识,如一些可以让青壮年保持健康与保养性瑜伽、啦啦操等健身性运动是比较好的选择;三是通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运动让老年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如可以让老年人的养生太极拳运动项目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只有通过科学性培育,才能让运动者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不断地坚持下获得体质健康水平的全面有效提升。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之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为人类展现了与培养了体育运动健康的理念及其实现的方法。不管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大多都是以群体性的活动呈现的,在体育运动当中人们会获得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体验,尤其在快乐群体性体育运动活动氛围的感染以及带动下,会缓解人们工作时的紧张,让人们的生活烦恼与个人困难暂时缓解,以更加好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与生活当中。虽然体育运动是能帮助人类获得健康的主要方式,但是其也不是很随意就能开展的,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在竞技体育测试运动员的大数据,也可以完全地应用到群众体育当中去,通过大数据的统计,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看到自己的运动状况,还可以根据测试匹配到适合自己运动项目与方式,是一种比较好的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卞余琴,刘应.健康中国视域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10):31–36+48.

[2]张林玲,刘青.四川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05):42–50.

[3]阳国诚,胡昕.江西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5,20(04):58–62.

[4]徐金庆.东北三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5]程宇飞.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生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04):6–9.

[6]黄华明,朱玉霞.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融合与共生发展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2):30–31.

[7]杨臻,张培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权衡[J].体育风尚,2017(01):57.

[8]张潇.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权衡[J].运动,2016(04):5–6.

[9]王涛,冯宝磊.新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历史审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03):55–58.

作者:杨小琴 单位: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